燒香是中國民間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個特點極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漢族燒香,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燒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無處不燒。
二是歷史悠久,現存文獻《詩經》《尚書》已有記載,可見其起源必早於《詩經》成書時代即西周。
三是普及性,幾乎做什麼都要燒香:祭拜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在廟裡燒,過節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燻陸,宴客鬥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闢邪祛妖,去穢除腥;有事要燒,無事也要燒。
由上可知,在佛教東傳前,中國就有了燒香的習俗,那麼佛教中燒香的傳承是怎麼來的呢?
其一,佛教是由釋迦牟尼創始的,釋迦牟尼佛開啟智慧人生的先導,讓人們通過禪定的修習漸入佛道,如暗夜中的明燈照亮眾生。釋迦牟尼佛是大孝之子,為了救度其母親,曾上忉利三十三天說法度生。天上一日,地上數千年,佛弟子們擔心佛陀會遠離地球上的生命,就焚旃檀沉香為信物,上達天庭,禮請佛陀回到人間。從此,佛教徒便開始了燒香拜佛的習俗。
其二,最初因為印度氣候酷熱,人們都塗香在身上以去除汙垢臭味。後來演變成燒香用於迎請、供養佛菩薩的行事中。可見佛教中的燒香也是根據當地生活的需要慢慢發展,規範起來。
佛經中有許多燒香供養的記載。據《長阿含》卷二載,應當為寺院大堂整治處所,並灑掃、燒香。
《法華經》載,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當受種種供養,如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
燒香與迷信是一回事嗎?不是!燒香是表示對佛陀尊重的一種形式,就像我們上學的時候給老師問好。燒香就是給佛、菩薩問好,就像現在的學生上學一樣,進學校見到老師給老師問好。從現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看,從心底不尊重老師的學生,學習一般也不會太好。
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
燒香的含義有四個方面:其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三寶」指佛、法、僧),以此示範接引眾生。也代表戒、定、慧三無漏學。
以香供養三寶時,第一根插中間,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根插右邊,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根插左邊,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
其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其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其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