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快節奏的時代裡,人們總是在匆匆趕路。回望,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當歷史的車輪不斷滾滾前行,卻有一群人肩負著某種職業使命或是熱愛,選擇回望。他們在探尋和考證中,用嚴謹和專業的態度,努力去還原自己生活的那片熱土裡過往的時光。把散落在時光碎片中的歷史片段,勾連起來,保存並傳遞下去,成為一種集體的精神財富和記憶。歷史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了解歷史又能從中汲取到何種力量?日前,記者採訪了兩位「找尋歷史的人」,聽他們的故事。
蕭寒:好好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往
早年從國企辭職,2007 年開始全身心投入地方歷史文化的找尋、記錄和傳播中,蕭寒的人生選擇一度令人費解。可是他卻說現代人對歷史的關注少了一些,一個城市應該有自己的歷史,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應該好好去了解城市的過往。在他看來,隨著城鎮化的建設,很多歷史線索和文化遺蹟都被埋沒掉了,多去搜集、挖掘、搶救一些,也是方便後來學者更系統、全面地來還原我們目前還未能詮釋清楚的歷史。「希望他們可以通過我們留下的線索,把深埋在土的歷史文化寶藏多刨出來一點,多顯露一些。」
調研梳理,書寫地區簡史
蕭寒,1984 年生,安徽合肥人。現為安徽城鄉聚落文化獨立研究人,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合肥市民俗學會理事。
這段時間,蕭寒在為自己耗費多年調研和梳理的作品做著最後準備。這是一部關於肥東的簡史,按照時間脈絡順下來的,跨越近兩千年的歷史時期,他希望把一些之前可能被大家忽略或者遺忘的歷史給整理出來。「大概七月底可以拿出第一版初稿,也得到了肥東縣領導和專家的支持。」
之所以把作品定位在簡史而不是通史,蕭寒說主要是因為合肥地區史料的缺失。他介紹,比如南北朝時期的肥東(當時叫慎縣),除了行政區劃歸屬上的變革和少量戰役事件,其間是否還有其他大事件發生,暫時還不清楚。而到明清時期,史料相對豐富了起來,陳述的內容範圍也寬泛一些。
把目光投向肥東,蕭寒說自己其實經歷了思想上的轉變。雖然是合肥「土著」,但從小到大在城區,蕭寒坦言自己早些年對肥東這片土地其實是陌生的。「以前老東城是工廠區,而東城以東的地方,在我沒有接觸到的時候,感覺這裡『不是工廠就是田,一路泥土一路煙』。」2014 年,他受邀去當地走了一遍,也和一些專家老師座談,發現這裡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內容。「他們提到的一些資料刷新了我的認知,原來這片土地還有著厚重的積澱,豐富的內涵,不被大眾知曉。」
找尋歷史,猶如抽絲剝繭
在蕭寒眼裡,明初著名將領吳復就是這樣一位從記憶中被打撈上來的人物。「其實我很早就知道這個人,但是沒太上心,只知道他平定西南,是個地位很高的人物。」在2014 的走訪中,蕭寒再次來到位於肥東縣陳集鄉秦家湖村的吳復墓,發現其墓地和出生地只有十公裡的距離,而且他的後代不僅分布在肥東,在貴州、湖南等地也能找到。
蕭寒說,關於這個人物,記載在史料裡的也就幾百字,隨朱元璋起義,屢建戰功,封安陸侯,死後贈黔國公。
蕭寒說,吳復老家有一個國公祠,這些年曆經重建,在各方力量的投入下,仍然保存著。當地還流傳著很多與他有關的民間故事,把這樣一個孔武有力、有勇有謀的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抽絲剝繭中,一個歷史人物就這樣鮮活地立了起來。
雖然這些經過民間渲染和加工的故事不足以作為史料,但在蕭寒看來,至少可以作為一個側面的補充,用附錄的形式記錄在簡史裡,「人們會發現,原來吳復可能就是一個大家身邊都會遇到的那種體格很棒、又願意為老百姓擔當的熱血青年,讓歷史的形象更加親切一些。」
在此期間,蕭寒也多次呼籲吳復墓的保護工作,去年吳復墓從省級文保單位成為了國家級文保單位。
熱愛家鄉,記錄城市過往
也許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這也是蕭寒最為感慨的地方,他覺得現代人對歷史的關注少了一些。而自己主要是因為對鄉土的熱愛,走上了找尋歷史文化的這條道路。
蕭寒說,早在2006 年,他就嘗試在一些網站、論壇BBS上發一些圖片和文字,反映合肥地區的歷史構成和文物遺蹟。那時候他剛從外地的國企辭職,中間有一段時間待業在家,在這個空檔就想起奶奶講過這座城市很多過往,便開始做些搜集史料的事情。後來他覺得圖文太平面了,又請攝像朋友拍一些小短片,做一些小的視頻選題。「比如老火車站要拆,我們就會做一期視頻短片。開始都是去現場採錄一些實景,走訪一些老人等等。後來又逐步擴展搜集關於合肥地區的文獻史料。」
2011 年,蕭寒說因為工作和興趣有衝突,他就乾脆辭職了,專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說那時候生活的壓力也比較大,朋友們也給予他一些幫助。直到2014 年把研究的視角轉向肥東,並開始嘗試開展文化課題的合作,生活的壓力才小了一些,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熱愛的事業。
這些年,出於對當地歷史民俗文化的熱愛,蕭寒和他的小團隊走遍了肥東18 個鄉鎮裡的每個村落,寫了一百多萬字的田野調查記錄。雖然這些文字沒有正式出版,但是促進了當地政府部門對文化和傳統的重視,從而不斷推動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以及產業的提升。
不辭辛苦,傳播合肥歷史
每每記錄和考證到一些罕見的內容時,蕭寒毫不掩飾自己的滿足感。但對歷史文化發掘,也沒有別人想像得那麼輕鬆。尤其是在文獻資料的搜集梳理中,蕭寒花了很多心思,也付出了不少費用。「比如去買一些老地圖、老譜牒、古文獻等等,這幾年,大概也花了七八萬吧。」談及未來的規劃,蕭寒沒有想得太長遠,目前規劃是在今年把肥東簡史做出來,明年再出一本和合肥地方文化有關的書。
作為民間研究者,蕭寒也面臨身份模糊的問題。他說自己兒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文化學者。「還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要被學界和大眾認可,是最起碼的條件。」在他看來,學歷的再提升是一方面,對於專業書籍和業務的把握也很考察內功。「即使不為了這些頭銜也要不斷去學習,何況我還很喜歡。」
蕭寒說歷史還是應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的,尤其
是年輕的朋友。「比如在和別人談起合肥的時候,不希望它只被說成是『兩個胖子站在一起』,還可以有更美麗更豐滿的內容。」前兩天,他還和朋友約了,近期要在合肥一些公共文化機構做幾場沙龍,以對話形式談談合肥的過往。他說,希望能夠通過對田野調查和歷史考證,讓深埋的歷史文化寶藏能夠再多顯露一些。再通過沙龍、講座以及新媒體平臺,向社會大眾普及、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合肥地區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