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公園的梧桐葉黃了
只待一陣秋風
便可為大地鋪上金毯
廬州公園的烏桕
點染紅黃橘綠
將秋色映入油畫
(夏幫旗 攝)
大房郢公園的粉黛亂子草
浮動粉色祥雲
柔柔地裹住歡笑的孩童……
美麗的粉黛亂子草(宋陽東 攝)
作為城市之根的老城廬陽
被一座座公園裝扮的生態美景
包圍其中
此刻
正在時間沉澱出的醇正色彩中
韻味獨具,美好嫣然
01
以綠為底
傳統名園凸顯歷史文化韻味
廬陽區從不缺公園,正如合肥從不乏綠色。
綠色生態為底,歷史文化底蘊加持,1953年逍遙津公園正式命名。成為,合肥首座城市公園,如今,他承載了幾代合肥人最深的城市記憶。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成為國家首批開放性公園的環城公園,不僅將生態綠意融入了城市的車馬繁華,更讓市民擁有了零門檻接近公園的權利。
杏花公園中,江南園林風格的特色景觀攜手中央大草坪,為周末的閒暇時光增添山水之美。
邁出家門,徒步行走於城市中央,一條生機盎然的綠帶飄動於這片倚山傍水的江淮大地。元老級的「城市三園」開啟了市民的「享綠」時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城區北郊,南鄰淝水故道,西鄰雞鳴山、將軍嶺,在1800多年前,曹魏抵抗孫武的三國新城上,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國遺址公園躍然故土,為市民展示了原汁原味的三國合肥新城風貌。
(旌陽 攝)
2020年,廬陽區更是拿出敢於擔當、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開啟了逍遙津公園的大提升大改造。記者從廬陽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了解到,此次閉園改造不僅將園內老舊娛樂設施進行清理,重設專業遊樂運營,還將構建一條公園內部的水生態循環系統,讓源源不斷的綠水滋潤著整座公園。對逍遙閣、蘧莊、三國歷史文化館等建築物微改造、精改造,做到『修舊如新』,最大限度做好保護與傳承。打造"最合肥、最文脈、最人氣、最時尚、最生態"的園林景觀,實現「四季可看、處處皆景、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生態景觀。
02
引綠為鄰
家門口遊園為市民發放綠色福利
四裡河、南淝河兩條城市主要河流穿城而過,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兩大水庫北城相視,獨特的地理位置將水源保護的重擔放在了廬陽的肩上。「水資源是福利也是責任」,秉承著讓水變活,讓城市變綠的生態理念,圍繞「兩庫」「兩河」這些天然綠道,建設「園中之城」。
從四裡河頂端的大房郢公園、中鐵溼地公園到沿河兩岸四裡河濱水生態公園,一幅以水為景的沿河畫卷緩緩展開。沿著南淝河上遊,安徽廬陽董鋪國家溼地公園、廬州公園、半島公園、商鼎公園……順水而下,譜寫出的一篇篇「綠」文章。
與此同時,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區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海棠公園、旱橋渡公園、建華公園、瑞園……一座座袖珍公園、口袋公園拔地而起,讓城市品質明顯提升。
在廬陽這座「園中之城」裡,無論是依水而建的濱水公園,還是出門即達的公園遊園,既踐行著對市民「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莊重承諾,又成為經濟高速發展下「養人之城」發給市民的一張張綠色福利。
03
串綠為環
生態公園探尋人與自然新互動
城區的內環逐漸豐滿,城郊的外環無限延伸。
作為合肥「十大公園」之一、毗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三十崗郊野公園正在推進中,未來為短途郊遊創造了更多可能性,為大科學裝置園區營造優美環境,同時,將生態保護譜寫進綠化建設裡程碑。
長三角最大的水源水質保護型國家溼地公園——安徽廬陽董鋪國家溼地公園,正在謀劃立足合肥、輻射全省、影響華東的科普宣教館,致力於打造富有生命力的互動式自然科普教育體驗中心,讓人與自然在全新設計的維度裡交融互動。
正在建設中的董大水庫溢洪道綠化景觀項目,將生態功能和運動功能相結合,打造環境宜人、野趣橫生的運動健身公園綠地。此外,該項目建成後,將大房郢公園、雙水公園連成一片,形成廬陽獨特的「兩河兩庫」濱水綠道景觀帶。
用城市綠色定義美好生活
讓美好生態成為最美風景
人城和諧
人與自然共生
這是廬陽的不斷追求
END
江淮晨報全媒體發布中心出品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孫皞乾 琚園園 周文麗
攝影/李福凱
通訊員/餘挺生 吳少平 李超
點擊播放 GIF 0.0M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