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陽區是安徽省合肥市轄區,是合肥市的中心城區之一,位於合肥市中北部,是安徽省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合肥自秦代置縣,長期為「古廬州府」址,合肥老城區主要集中在廬陽區。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造就了柳塘春水藏舟浦、蘭若秋風教弩臺、張遼威震逍遙津等眾多古蹟;2019年10月,廬陽區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01三國遺址公園
出合肥市約19公裡,就來到廬陽區三十崗鄉陳龍村,佔地364畝的合肥市三國遺址公園。合肥三國新城遺址公園位於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公園路,佔地530畝,南臨肥水(古施水)故道,西鄰雞鳴山、將軍嶺,東距合淮公路8公裡。
通過保護性恢復古城牆及東城門原貌,對新城內考古發掘出的兵器鑄造窯址、練兵指揮臺、飲馬池、車馬道等遺址進行保護性建設和展示,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三國合肥新城風貌。守望淮揚(大型雕塑)——再現了魏明帝曹睿時期,徵東將軍滿寵和新城守城將軍張穎抵禦孫吳保衛合肥新城的英勇形象,淮揚指的是合肥在三國時屬揚州淮南郡、揚州,體現了合肥新城為保衛淮南郡、揚州甚至魏國的重要軍事作用。
公園大門廣場——公園大門廣場佔地2000平方米,大門主體高14.6米,與亭廊形成一組氣勢恢弘的仿漢建築群。大門上部分採用磚雕工藝,刻畫了漢獸與朱雀,大門兩側為紅砂巖浮雕牆,展示了魏、吳兩國君主與主要將士形象,再現了漢代建築藝術和歷史文化。
石刻廣場——通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王氣勢恢弘的詩篇,充分展現了作者的文學才華和個人魅力。
新城戍守(大型雕塑)——表現了魏徵東將軍滿寵保衛合肥新城金戈鐵馬的英雄形象。雕塑兩側的「龍虎之地、固若金湯」印章反映了合肥新城在魏國的軍事戰略地位。
時光隧道——時光隧道北有「曹魏故壘」、南有「屯戍遺蹤」匾額,寓意一是由今天二十一世紀通過這個時光隧道回到三國時期,二是我們已走進合肥新城這個三國時期的軍事城堡的土地。通過玻璃的通透性我們能真實地看到三國夯築城牆的不同土層的剖面。
文物陳列館——陳列館為仿漢建築,通過四個展廳展示合肥新城遺址出土的秦磚漢瓦、工具、兵器、生活器皿計四大類近百件文物,並配以燈光、影視效果,向遊客展示戰爭場景和軍事生活,使遊客完整地了解合肥新城這座軍事城堡的興衰歷史。
屯兵營遺址——是新城守城將士居住的場所,有三開間和裡外雙間兩種規格,門均朝南,建築形式均為地面式木結構。2004年考古發掘出大量房屋基礎,並發現灶臺、柱洞、排水溝等建築遺蹟。
飲馬池——三國時期合肥新城內駐紮步兵、水兵、騎兵最多時達6000人,1400平方米的池塘成為戰馬飲水的地方。練兵指揮臺——位於合肥新城西城門北側,方向與城牆的走向相一致。此臺南北長32米、東西寬20米,是守城將士練兵的指揮臺。
東中門遺址——位於東城牆中段,城門為土券門,門道長18米,寬12.3米,城門外設有兩級平臺,護城濠上有吊橋,為新城對外的通道。
東側門遺址——距東城牆與北城牆轉角處40米,土券城門,門道長22米,寬9.4米。城門內側南邊整齊堆放數十個用於防禦此城用的礌石。
城牆馬面遺址——位於合肥新城城牆四角,東北角城牆馬面的外弧部分東西寬11米,向北伸出5.5米,呈圓抹角。
兵器鑄造窯址——是合肥新城鑄造兵器的作坊。2004年考古發掘出大量煉爐殘渣和大量箭鏃。
合肥三國新城遺址公園著力營造生態休閒氛圍,再現合肥新城繁榮時期的輝煌,展示豐富多彩的三國文化,充分體現三國新城遺址特色,集人文歷史、遊覽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是合肥市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又一顆璀璨明珠。
02逍遙津公園
逍遙津公園,平面呈扇形,全園由水系自然地分為東園、西園。佔地31.3公頃,其中水面11.2公頃。最大的特色是園內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亭。湖面有三島,公園內有渡津橋、北津橋、南津橋、飛騎橋等橋梁貫通景區各景點。
逍遙湖約佔全園面積的四成。逍遙閣,採用多層重簷的仿古建築結構,暗古銅色廊柱、灰黑色仿古門窗。二層窗外有橫梁式迴廊環繞,頂層挑簷下橫置匾額上有黑底金字「吳魏遺蹤」,而一層進口處的立式牌匾上寫著「逍遙閣」。
1.3公頃,其中水面11.2公頃。逍遙湖約佔全園面積的四成。湖面尚有三島,猶以北島為最,南島的面積最小。逍遙津內有渡津橋、北津橋、南津橋、飛騎橋等橋梁貫通景區各景點。
逍遙津公園古為洲水渡口,有津橋可渡,因三國古戰場"逍遙津"而得名。最大的特色是園內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亭,極富情調,若逢淡霧朦朧的天氣,或霞光萬丈的時辰,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閣內陳列有三國時代的各種歷史文物,敘說發生在合肥周邊的三大戰役和其中的英雄人物。包括威名遠揚的張遼、一代梟雄曹操,更透過彩繪塑像的方式,展示三國時代幾個著名的戰爭典故,如「草船借箭」。還有大型甌塑《洛神賦圖》,三國人物繡像,竹簡刻字《逍遙閣賦》等作品。
明教寺坐落於逍遙津公園南部,原名鐵佛寺,又稱明教臺、曹操點將臺。該寺始建於南朝梁時,至隋末,寺院荒廢。唐大曆元年重建,定名為「明教院」。明代改稱「明教寺」。光緒年間重建。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築被日軍飛機炸毀。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政府有關部門多次撥款修繕。
北島上建有逍遙墅,湖岸與島有石橋相連。南島,也叫「螺」島。還有一島相傳為張遼衣冠冢。遊人可湖上泛舟,也可通過71米長、共有9孔的渡津橋登島賞景。東南角為一橢圓形半島。島上的一組建築稱逍遙水榭,由水榭、方亭、遊廊和太湖石假山構成,在濃密的樹叢掩映下,頗具江南明清建築小品的韻致。牡丹園,四周的綠樹繁花簇擁得各色牡丹益發華貴、富麗。園旁一池碧水,池畔建有四角尖亭,亭旁遍植桂花、臘梅等。
東園水域遼闊,草坪如氈,主要由青少年活動區、文化活動區、動物展區組成。內有張遼塑像、兒童樂園、遊樂場、草坪廣場、逍遙湖、飛騎橋、渡津橋、文化宣傳長廊、茶社等景點。
西園以植物為主,建築和園林小品點綴,植物同山石、建築、水體相互烘託、配合,形成了水榭、梅花山、牡丹園、藏幽園、渡津橋、建碑亭、墓丘、亭廊、三國歷史文化館、張遼墓、張遼陳列館等景點。
03杏花公園
杏花公園其中有北京的百皮鬆、大別山區的大櫻桃樹,日本的櫻花樹和義大利的巴鬥杏、鐵杏、蜜桃杏等等樹種也在公園落戶氣勢宏偉的東大門廣場用花崗巖和彩色道板鋪就,次幹道曲徑通幽,「養怡亭」、「揖秀亭」、「悠悠亭」古色古香,西區「歡樂島」新穎別致,有很多大型娛樂設施,包括摩天輪,假山小橋巧奪天工,露天舞臺堪稱一流,鴿舍鴿場嬉戲逗人。
「杏花遊樂園」位於公園西區人工島上,佔地3.8h㎡,四周環水,風景宜人。2004年「杏花遊樂園」開工建設,擬建遊樂項目二十個左右,項目選擇以中、小型為主,集趣味性、娛樂性、時代性於一體,安全係數高,具有環保特徵。遊樂項目總投資約1100萬元。另杏花公園還投資興建了安徽省第一臺大型娛樂設備「過山車」。
杏花公園位於老城區西北隅,水西門內一帶,為環城公園的田園風景點。東起蒙城路,西至環城西路北段,南起淮河路西段,北至阜南路西段,總面積約31.3公頃。因清代中堂李鴻章之侄孫李國棟為遊憩在此建亭臺兩處,並在四周廣植杏樹,春杏花開,芳菲爛漫,景色宜人,故這一帶統稱為杏花村。
「箏笛浦」、「藏舟浦」兩處三國遺址的歷史故事就發生在杏花公園。在清朝嘉慶年間,合肥地圖上杏花公園一帶,還標有箏笛浦、藏舟浦等位置。箏笛浦是曹軍娛樂、休閒的場所,據《廬陽名勝便覽》記載,大戰間隙,曹操攜幾名歌女乘船到此遊玩,船翻了,曹操被救起,妙齡歌女被河水吞沒。而在三國時期,杏花公園附近港汊密布、蘆葦叢生,張遼與孫權軍隊大戰時,曾將戰艦隱藏於此,故有「藏舟浦」之稱。
在杏花公園裡,經專家設計、重新仿漢朝風格建造的「箏笛浦」景點已經初步復原,一幢供遊人休閒、就餐的綜合樓已在杏花公園人工湖東岸原待建區興起。根據史料記載,還修建了一道廊亭,市民和遊客可以聚在這裡,自娛自樂地吹拉彈唱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