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偉:高校生均成本的分析與對比研究

2020-12-13 騰訊網

  本文由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碩士生廖相伊同學整理。

  *張平偉,上海大學原總經濟師、教授。

  編者按:

  2017年10月21-22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以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財政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題為「中國政府成本會計的建設與借鑑」專題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出席本次會議並發言的主要嘉賓有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建發教授,教育部財務司預算處處長陳淑梅博士,財政部科教司教育三處宋斌處長,浙江省財政廳虞勁松副處長,河北省辛集市教育局石志儉科長和陝西省安康市教育局李傑科長。

  研討會從國際政府會計改革先進經驗介紹和我國公共事業單位實施成本會計改革路徑兩方面展開,主辦方特別邀請法國國防部預算和會計局局長Frank Mordacq針對法國公共財政的最新改革做主題發言,重點介紹了近年來以結果、目標和績效為導向的績效預算結構及其所蘊含的法國公共管理理念的更新。同時分別從科技、教育和醫療領域出發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助理徐中平教授、上海大學原總經濟師張平偉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程薇教授做主旨報告。現將上述四位專家在會上的主旨發言集結成專題,以饗讀者。本文為其中主旨發言之一。

  一、背景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和體制的改革,高校的經費來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財政部門的撥款之外,學生也以支付學費的方式負擔起了部分成本。然而,高等院校要求加大投入時卻面臨著困境:一方面財政部門認為公共財政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社會則普遍認為高校學費較高。為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地測算高校生均成本則變得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滿足高校財務管理的內在要求,加強高校內部管理、優化高校資源配置、提高高校辦學效率,同時也可以為高校制定合理的撥款和收費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然而我國高校現行的會計制度並不能適應成本核算的需要。高校現行的收付實現制以現金的實際收到和支付作為收入和支出的確認依據,無法客觀地進行財務收入與支出在會計期間上的配比;收付實現制下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則無法反映教學活動的真實成本;會計報表不完整,部分資金來源沒有納入預算和決算等,這些問題導致高校無法清楚地分辨經費的使用目的,更無法釐清財政撥款、學生學費和學生培養成本之間的關係。

  高校生均成本的科學測算需要學校搭建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務信息系統,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持,建立精細的核算模型。2016年,在已搭建的權責發生制財務信息系統的基礎上,上海大學利用其完整的學校教務、人事和財務數據,進行了高校學生培養成本的分析,同時在上海市政府的協助下選取十所不同類型的市屬高校進行數據採集。通過更多的樣本分析,較為全面和透徹地進行了高校間學生培養成本的對比,分析了學生培養成本在高校間、院系間的差異,以及差異背後的原因。該研究並未對學校的全部成本進行研究,而是以「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為中心,扣除了與學生培養無關的科研、行政及後勤管理、社會服務等成本。研究者希望以高校最核心的「學生培養」職能作為成本核算的基礎,逐步擴大核算範圍,最終實現對高校全口徑成本的核算,以輔助各高校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和管理。

  二、成本信息管理

  高校成本測算需要先講清楚大學各種經費的「來龍去脈」。上海大學將「項目」作為最小的載體,在多個維度清晰地記錄經費的使用情況,包括經費的屬性(年度、來源和性質)、科目(收入、支出或淨資產)和部門等信息。應用「項目化」技術可以構建一體化的預算核算體系;可以反映多業務口徑,分層級進行關係匯總,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獲取數據。在此基礎上,實現有關成本信息的收集、歸集、整理、存儲、加工、成本模型建設、信息輸出和展現,建立大學虛擬成本中心;最後,應用大數據技術,將成本中心信息按照業務對象、財務規則、需要分攤的成本歸集方法,進行關聯規則設計和功能實現,從而建立起一個「成本要素是適時且全集的,成本分攤路徑是清晰且可變的,成本測算和投入依據是客觀且充分的」大學成本費用分攤信息應用系統。

  1.成本信息數據中心

  成本信息數據中心的基礎是信息數據的標準化。通過「項目制」財務原則,上海大學對經費進行了分層級的精細化管理。經費預算和支出步驟按照標準化的記帳原則進行編碼登記,例如編碼A02中,A代表教育事業,02代表專項經費;在使用時只能對事先有預算的項目進行報銷核算。即是說,沒有預算就沒有支出,從而形成了預算與核算的影子關係。同時,根據預算項目內容的不同,支出權限被分配到不同的院系,超出權限的項目需要上一級的處理,最後由財務處進行審核。這樣形成了預算分配模式、項目管理的前置化,即每一筆經費分配都要經過財務處的預算科與預算項目相對應,依照項目編號進行有序的管理。用預算綁住核算,能夠為後續的成本分析提供高質量的分類帳務明細。

  通過專業的數據統計工具,統一的信息標準,成本數據中心建立並完善了成本元數據和應用子集。成本元數據是成本信息採集的結果,也是成本應用的基礎;成本應用子集從成本管理需要出發,是成本要素關聯分析的初步模型。在該平臺上,研究者可以根據成本管理的需要,根據不同的成本定義,建議相應的成本應用子集。成本數據中心的建設,可以構建起與現實映射的「虛擬成本中心」,是成本要素查詢、成本對象信息查詢、成本執行過程信息查詢、成本分攤及結果查詢的基礎。

  2.大數據技術的運用

  在成本虛擬中心(成本信息數據中心)建設基礎上,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成本管理信息平臺,實時地對大學成本現狀進行關聯性、對比性描述,動態呈現成本分攤的變化過程和成本分攤結果。這可能成為高校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並為高校資源配置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目前上海大學生均成本研究建立了以下模塊:

  成本要素畫像:應用數據挖掘技術,以可視化的方式描述每個成本要素(或者關鍵成本要素)的名稱、時間、數字、關聯對象以及出現場所(或者行動軌跡及路徑)等,從而較為完整地觀察大學每個成本要素及其關聯要素的現狀和動態變化情況,解決大學成本「說得清」的問題。

  預算編審、預算執行、預算結果及過程的可視化:以預算為中心,在一個視圖界面上,對大學成本的源頭數據(預算編審數據)、成本過程數據(預算執行數據)、成本使用結果數據(預算執行結果、記帳憑證及報表數據),進行全局、全過程以及關聯對比展示,從而以預算為載體,解決大學成本管理全過程「看得見」的問題。

  成本內容的可視化:通過對成本平臺搜集的元數據進行分析,對元數據進行子集整理,以及運用聚類算法等,從不同顆粒維度對大學成本的每項內容進行精細、獨立、全面地描述,解決大學成本組成不遺漏(精細化)的問題。

  成本對象經費使用模塊:應用Hadoop技術,以大學成本可能的使用對象、分攤對象為目標,對這些對象使用大學經費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化的視圖描述。從成本附著體的角度,對大學成本對象進行全景描述,以解決大學成本分攤對象易模糊、不精確的問題。

  成本分攤可視化應用模塊:應用分類預測算法,通過視圖描述大學成本的分攤規則、分攤對象、分攤結果、分攤前後的成本對比以及分攤適時預測等,對成本分攤的全景及過程進行描述,解決大學成本分攤太專業、不易公開的問題。

  成本優化應用模型:應用聚類算法,對大學成本可能的優化對象、優化要素、組合方案以及優化後的預期效果進行描述。從成本組成、要素預測及調整優化的角度,對成本持續優化方案進行可視化的假設描述,解決大學成本優化易片面、不易把握優化結果的問題。

  成本類比應用模型:應用各種統計和算法模型,整合國內各同類或者相似大學的成本數據,在成本要素、成本對象、成本分攤和重點成本投入方向等方面進行類比分析,對各高校的成本高低、成本構成等方面進行可視化的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高校間、學科間成本差異的原因以及高校資源配置模式,從而為大學成本管理質量評價提供參照方案。

  成本測算及投入預測應用模型:應用大數據綜合技術,對進行高校成本測算所需要的數據、成本計算的結果、成本發展趨勢的預測以及大學經費可能的投入結構進行模擬,實現對高校成本趨勢管理。

  四、成本計算結果及學校間對比

  1.成本計算結果

  根據上述方法,本研究計算出上海大學不同學院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生均培養成本。以理學院為例,通過成本的分攤計算,上海大學理學院本科生的折合生均成本約為7.9萬每年,碩士生折合生均成本為12.5萬每年,博士生折合生均成本為19.3萬每年,理學院的學院成本為1.6億元每年。在成本內部,可以分析不同成本構成的比例。圖13中顯示了上海大學理學院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由裡至外)的生均培養成本構成。從此圖可以看出,無論對於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而言,人員支出成本都在其成本構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對於博士生而言,設備折舊成本和其他支出成本所佔的比例要高於本科生和碩士生。層層遞進分析,可以看出每類成本內部究竟還存在著怎樣的不同。對於學院成本而言,其構成因素有所變化,以上海大學理學院為例,房屋折舊成本僅佔學院成本的不足1%,設備分攤成本為8.23%,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師成本分別為22.89%、10.68%和1.48%,絕大多數成本來自於行政人員總成本,為55.79%。

  圖 13 上海大學理學院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生均成本結構

  在計算了學院生均培養成本的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計算了學科生均成本。在部分學院內部,學科的構成有所不同。以美術學院為例,其2716名折合本科生中,工科學生折合人數為463人,藝術學折合本科生數為2253人。在計算學科成本時,則將美術學院的工科學生歸為工科大類,將藝術學生歸為藝術大類,所有學院的學生均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劃分,在全校範圍內重新計算各學科的生均成本。圖14以美術學院為例,說明了學院與學科間的轉換情況。學院生均成本與學科生均成本的計算,可以為高校的撥款以及學費的調整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學院間以及學科間的生均成本對比,則可以看出學院內部成本構成的不同,為學院內部以及學校內部的資源調整提供數據支持。現實成本的計算和分析能夠幫助發現院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助於管理者針對性地調節成本,使其逐漸達到合理的水平。在進行學院間和學科間對比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學科存在差異性的學科稟賦,例如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類對儀器設備的需求較低,然而對教師的需求較高,從而導致設備折舊費在生均培養成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人員支出成本較高;部分理工科則對儀器設備有較高的需求,因此設備折舊費在生均培養成本中的比例較高。

  圖14 學院與學科之間的轉換

  2.十所高校成本對比

  在上海市政府的協助下,研究團隊選取了十所不同類型的市屬高校進行數據採集,並將其分為四組進行成本對比,包括兩所藝術類院校、三所理工類院校、兩所醫學類院校和三所綜合類院校等。建立在大數據技術上的對比分析,可以克服抽樣調查的偏差性,得出更為客觀、精確的結果。在各院校提供的數據基礎上,不僅可以對生均培養成本進行對比分析,還可以以生師比、教師構成、教師薪資結構等以切入點來分析學校間生均成本差異的原因,同時在其他層面進行高校間的對比,也可以幫助高校合理地進行規劃和資源配置。

  追蹤式的人員數據包括教師數量以及每個教師的年齡、學歷背景、教齡、職稱等,教師薪酬的細項也很清楚,可劃分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其他收入,綜合這兩方面可以比較不同院校的人力成本,以及對學校的人員組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以本研究中兩所綜合性學校的人員構架為例,兩所學校的整體規模相差不大,教輔人員的數量非常接近,從側面說明兩個學校的實驗室規模相差不大,行政人員數量也差異不大,但是雙肩挑人員規模則有所不同,學校A為563人,學校B為257人。對比另外兩個學校,規模差異較大,學校C的在編人數為2327人,學校D的在編人數為4855人,人員結構比例也不相同。

  此外,每個院校所負擔的教學任務也極其不同。以師生比為一個指標進行說明,圖15顯示了十所學校的師生比差異。可以看出不同類型院校內部的差異,也可以看出院校間的差異。一方面,這些不同可以反映出院校所負擔的教學任務的不同,以及生均培養成本的不同;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進行院校間的比較,還應該考慮學校內部的專業構成、教師構成,以及學校的層次。

  圖15 十所高校生師比對比

  成本核算結果還可以與經費撥付形成對照。以一張圖的形式可以綜合呈現學校的各種成本要素以及成本對象,與撥款相對應,可以為高校提供更優化的管理手段。將所有高校的數據進行整合,本研究計算出了所有十所高校各學科的生均成本。下表中給出了分學科的生均培養成本以及分學科的綜合定額撥款,並計算出之間的差值。可以看出,不同的學科,生均培養成本的差異,以及學校在綜合定額撥款之外,需要自行籌備經費的多少。差異來源首先是學費,並且學費在學校間也有不同,例如工學有6500元/年和5000元/年兩種學費標準;其次是其他形式的收入,如專項收入、研究產出以及其他校企收入。本研究試圖利用這樣的成本-經費對比圖,探究高校投入機制問題。財政投入究竟是應該繼續採用十三類的方法,還是應該按照院校的不同層級、不同要求進行?同時,高校在財政撥款之外,是否應該更主動、充分地發揮自身價值?需要注意的是,在該研究中,計算生均培養成本時考慮了固定資產折舊,而非根據現金流計算生均培養成本。

  表2 十所高校各學科的生均培養成本及其與綜合定額的差值(單位:元)

  此外,對於學校而言,對比院校的培養成本,尤其是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時會發現較大差異。間接成本明顯過大說明學校內部財務核算的項目化管理較差,對預算項目沒有進行細緻、科學劃分會造成「其他項」過大,導致成本核算的偏誤。大數據的模式和信息化的手段,為高校現實成本的計算提供了更好的工具,突破了高校財政的黑箱,同時,也為高校財政管理和投入機制問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END-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

  第一所專門致力於教育財政研究的學術機構

  CIEFR-PKU

  歡迎關注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CIEFR)官方微信號「中國教育財政」,也歡迎將我們的文章發送到朋友圈或轉給好友。轉載請務必註明文章來源,並保持文章完整性,不得刪除「中國教育財政」及微信號,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直屬高校!2020生均預算榜,中央音樂學院遠超南大、蘭大!
    但由於各高校在校生人數等差距較大,單純的年度預算總量來比較,似乎難以反映資源分配的事實情況。因此,對於育部直屬高校公布的2020年部門預算,我們將從生均預算的角度來解析下,今天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以生均費用來排名,各個高校的排名如何?
  • 2020全國高校經費排行,這所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力壓清北居榜首!
    雖然增長幅度是近3年最低的,但是並不影響國家對高校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如此特殊的今年,相應減少也是情有可原的。高校預算經費排行前十中的其他7所高校分別為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這10所高校經費均入選了百億俱樂部。
  • 2020全國高校經費排行,這所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力壓清北居榜首
    雖然增長幅度是近3年最低的,但是並不影響國家對高校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如此特殊的今年,相應減少也是情有可原的。高校預算經費排行前十中的其他7所高校分別為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這10所高校經費均入選了百億俱樂部。
  • 2020年中國大學生均學校收入排名首次公布!深圳哪所高校上榜全國...
    有一批「小而精」的高校雖然收入總額不高,但生均收入卻位居全國前列。所以基於2020中國大學排名單獨製作了生均學校收入排名,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各校辦學資源和實力。 通過學校發布的信息、學校提供的數據以及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臺,統計出學校2018年度各項收入總和、學校全日制在校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學歷留學生);兩者相比,得到各高校生均決算收入。
  • 廣州將改革公辦園收費機制 根據生均成本調整收費標準
    其中透露,由於公辦園收費機制滯後,成本分擔需完善,下一步計劃改革收費機制,完善成本分擔,根據生均成本調整公辦園收費標準,並系統研究對普惠性幼兒園的補助政策。針對這一目標,報告稱,根據 2018 年預測數與 2020 年 9 月實際在園幼兒情況的差異分析,為在滿足入園需求基礎上提高公共資源利用率,建議將《決定》中有關預測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的任務數由 17.5 萬調整為 12.8 萬,實際數量按照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 50% 來測算。
  • 2020中國高校生均學校收入100強排名:最高82萬!清華大學居第三
    但由於每個學校的在校生數量的不同,生均經費、生均學校收入也是不一樣的。雖然有些高校的收入較多,但生均學校收入卻很少;雖然有些高校的收入相對較少,但生均學校收入卻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軟科基於2018年各項數據匯總而成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均學校收入排名,看一看你的學校排名多少?僅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 單、多晶組件衰減及發電成本對比分析
    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近期將推出系列文章,從單多晶材料的原理,單多晶系統的度電成本和實際電站案例測試數據,分析單多晶的各自優勢。我們提倡行業同仁秉承科學公正的態度,通過技術的交流,相互提攜、競爭、促進,從而進一步擴大,讓進入世界能源領域的甲級隊。
  • 2019年全國高校生均經費排名,清華排名第二,猜猜誰排名第一?
    各地高校每年都會公布自己的財政預算情況,包括預算收入、經費支出等,其中有一項指標非常重要,就是生均經費支出,生均經費支出,就是指一個學校每年的經費支出,除以整體的學生數量,這個指標直接衡量了可以分配到每個學生頭上的經費多少。
  • 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生均經費」排名:最高42.5萬,北師大第6名
    當然,生均經費越高的高校其在學生培養以及其它軟硬體設施上都佔有一定的優勢,考生和家長可優先選擇生均經費較高的學校。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2019年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生均經費」排名,看一看你的學校生均經費是多少?僅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 2016廣東高校學費調整方案出爐 新舊學費對比一覽
    新舊學費標準對比2016廣東高校學費調整方案出爐 新舊學費對比一覽  從今年秋季起,廣東省公辦高校新生學費標準將上漲兩成。  此外,省教育廳還會同有關部門出臺關於提高全省高校勤工助學薪酬標準的文件,參考廣東省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將全省高校校內勤工助學臨時崗位薪酬標準提高至每小時不低於12元,有條件的高校提高到每小時不低於18元。
  • 2020年全國高校生均預算排名,這所大學力壓清北居首
    近日,全國各高校陸續公布了2020年的預算。與2019年相比,今年各高校的預算都有一定幅度上漲,尤其是理工科和醫學強校預算增長幅度要比文科高校大很多。不過,預算只是一個總量指標,巨無霸高校的預算必然比小而精大學多很多。而生均預算更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精度指標,也更能反映高校的「富裕」程度。那麼,從精度來看各所高校的表現如何呢?
  • 2019生均教育經費對比,重慶結構更合理,應加大義務教育階段投入
    2019年重慶市地方教育(不含部屬高校,如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及軍隊高校)經費總投入1144.3億元,相對2018年增加122.7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914億元,比2018年增加85.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730.3億元,比2018年增加51.5億元。
  • 人工成本分析與運用
    由於不同企業員工人數不同,總量指標橫向對比(企業之間對比)的意義不大,在實際運用中,會進行適當變通:用人均人工成本來進行對比,比如人均人工成本費用、人均培訓費用等。通過這種人均人工成本的橫向對比分析,可以大致判斷企業人工成本水平在同行業企業間的位置(不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的對比意義不大,整個行業之間的對比則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從而反映出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的強弱。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系列:生均學校收入排名
    通過學校發布的信息、學校提供的數據以及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臺,軟科統計出學校2018年度各項收入總和、學校全日制在校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學歷留學生);兩者相比,得到各高校生均決算收入。本排名考慮所有納入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高校(不含藝術類),榜單展示了生均學校收入排名全國百強的高校。
  • 藝術類高校學費貴,比文化生高兩三倍,可學費僅佔學校投入的一成
    藝術類高校為何學費那麼高?相比普通文化生要高出2-3倍,是因為藝術生有錢嗎?非也,我們來看看下面的詳細分析。藝術類高校的投入為何在國內所有公辦高校中,普通文理類專業學費都是在4000-6000元左右,而藝術類專業學費會在0.8-1.5萬元左右呢?這個學費標準是普通文化生的2倍。
  • 作為成本會計,把料工費的成本分析研究透,漲工資是一句話的事兒
    我第一次做成本分析時,特別小心,生怕自己哪裡出了紕漏,因為有責任成本考核,出問題了要負責。於是我把料、工、費實際和標準項目拿出來對比,如圖所示:發現料工費三項,實際成本都是遠大於標準成本,如果放以前,我估計直接得出結論,因為實際成本大於標準成本,造成單位成本大於單位標準成本。但現在明白了,如果這麼分析,這等於是沒有分析。
  • 我國公立高校投入模式:變遷、分析與思考
    從經濟增長的需求、管理思想的導向、財稅制度的變革和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四個方面分析投入模式變化的成因,探討我國公立高校現行投入模式目前存在的問題,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關鍵詞:公立高校;投入模式;教育管理我國公立高校經費籌措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多元投入的格局,[1]資金投入在總量、充分度、多樣性和公平性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 這所高校2019生均經費支出全國第1,力壓清北、浙大、復交等名校
    【內地高校2019生均經費排名前30強!這所高校2019生均經費支出全國第1,清華、上交、北大分列2、3、4】 眾所周知,國內高校的年度教育經費支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一直佔著天時、地利等絕對優勢,基本上遠遠高於一般的雙非大學、普通大學。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系列:生均學校收入排名
    通過學校發布的信息、學校提供的數據以及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臺,軟科統計出學校2018年度各項收入總和、學校全日制在校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學歷留學生);兩者相比,得到各高校生均決算收入。本排名考慮所有納入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高校(不含藝術類),榜單展示了生均學校收入排名全國百強的高校。
  • 【能源】有機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成本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材料成本在這單層和疊層組件製備成本中佔了最高的比例:單層器件組件為68.95%-70.75%,疊層器件組件為78.54%-79.59%。進一步分析顯示活性層材料和電極材料成本佔了總材料成本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