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

2021-02-19 北戴河國學論壇





簡介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是班固撰寫的,簡稱《漢志》。屬於史志書目。《漢書》十志之一,該書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於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於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漢書·藝文志》開創了史志目錄的先例,漢以後史書多仿其例而編有藝文志或經籍志。由於《七略》已佚,《漢書·藝文志》便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宋代王應麟撰有《漢書藝文志考證》10卷,清代姚振宗撰有《漢書藝文志拾補》6卷和《漢書藝文志條理》8卷。


總序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六藝

       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傳周氏二篇。服氏二篇。楊氏二篇。蔡公二篇。韓氏二篇。王氏二篇。丁氏八篇。古五字十八篇。淮南道訓二篇。古雜八十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以下諸書不記其各家篇目)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於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費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採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採雜說,鹹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二者相與並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採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姲以益微。


春秋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借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論語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孝經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小學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其宣揚於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音、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漸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漢興,閭裡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並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複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


六藝小結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經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


諸子

儒家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漸衰,此闢儒之患。



道家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家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名家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鈲析亂而已。


墨家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縱橫家

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雜家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農家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

小說家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裡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採,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諸子小結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闢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詩賦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後,周道漸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以風,鹹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宏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


兵書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範八政,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後世耀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於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僕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於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數術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然星事兇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由之王,此所以兩有患也。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聖王必正歷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惡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聖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焉!道之亂也,患出於小人而強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是以道術破碎而難知也。

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於律歷之數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兇,而行於世,漸以相亂。

蓍龜者,聖人之所用也。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於著龜。」「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及至衰世,解於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雜佔者,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徵。易曰:」佔事知來。」眾佔非一,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而詩載熊羆(熊的一種)虺蛇眾魚旐旟之夢,著明大人之佔,以考吉兇,蓋參卜筮。春秋之說言夭也,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言夭由人興也。人失常則言夭興,人無釁焉,言夭不自作。」故曰:」德勝不祥,義厭不惠。」桑谷共生,大戊以興;鴝雉登鼎,武丁為宗。然惑者不稽諸躬,而忌言夭之見,是以詩刺」召彼故老,訊之佔夢」,傷其舍本而憂末,不能勝兇咎也。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

數術者,皆明堂義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春秋時魯有櫬慎,鄭有神灶,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粗觕。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為六種。


方技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總結

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

 

相關焦點

  • 以《漢書·藝文志》等四種目錄書論醫籍史發展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採用六部分類法的史志書目, 是在《七略》的基礎上「刪其要, 以備篇籍」而成。《漢書·藝文志》將書籍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六大類。醫書被著錄在方技略中, 分為四小類, 分別是「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 反思《漢書·藝文志》探索早期中國思想——「第八屆『新子學...
    此次會議以反思傳統諸子學理念為重心,尤其是反省《漢書·藝文志》的諸子學體系。《漢志》體系集中體現了儒家學者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與會學者提交了12篇有關《漢書·藝文志》的論文,從子學源起、經子關係、知識譜系與思維方式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討。
  • 《漢書·藝文志》中,都隱藏著中國政治文化傳統哪些秘密?
    01從班志看它本身《漢書·藝文志》,著錄古書600部、13000卷,大致收錄了東漢以前的各種古書,內容充實,是先秦以來政治文化流變的重要著作。而在這部志中,班固對圖書所作的分類與排序,尤其值得注意,因為它的編排形式不但是當時「意識形態」的反映,同時也為後世所沿用,直到今天。
  • 漢書
    《漢書》?對!就是班固寫的那本,距離現在已經兩千年了。
  • 怎樣讀《後漢書》
    《後漢書》是南朝劉宋時範曄撰寫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紀、傳九十卷。現在通行的《後漢書》版本都收入晉司馬彪撰《續漢書志》三十卷,填補了範書無志的缺憾。《後漢書》記載了自光武至獻帝195年的史事。這部史書規模宏大,編次周密,記事簡明扼要,疏而不漏,議論深刻,詞採壯麗,將史學與文學融為一體,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和重視,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 張昊蘇、陳洪:《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文的文本結構與學術建構 ——以小說家為核心的考察
    假設《百家》無類可分,似即暗示《百家》的思想並不符合「兼儒、墨,合名、法」[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1742頁。]的雜家要求,故連「漫羨而無所歸心」的最低標準都無法適用。如此則小說家只能是一種不合乎上述九家的流派。
  • 關於後漢書的詩詞名句,句句都是經典!
    ——《後漢書·列傳·崔駰列傳》2、《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列傳·左周黃列傳》3、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後漢書·列傳·竇融列傳》4、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後漢書·列傳·張衡列傳》5、時不可留,眾不可逆。
  • 【散文專題複習】—— 《漢書》及東漢散文
    《漢書》班固《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一、西漢士人宦海沉浮的藝術再現。(一)《史記》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漢相爭和西漢初期的人物傳記,最引人注目的是草莽英雄和戰將謀士;《漢書》精華則在於對西漢盛世各類人物尤其是法律之士和經師儒生的生動記敘,其閱歷雖然缺少傳奇色彩,但富戲劇性。(二)《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概述武帝宣帝朝各類人材,其中絕大多數人物都在《漢書》中立傳。
  • 【薦讀】《漢書》:自爾迄今,無改斯道
    在內容上,《漢書》對《史記》也有所繼承。《漢書》中漢武帝以前的篇章,基本沿用《史記》的文字。武帝以後的歷史,則是根據其他文獻重新編纂。前人對《史記》《漢書》的異同作過很多研究。他們發現,《漢書》中武帝之前的內容,並非完全移抄《史記》,而是下了一番功夫進行整理加工。《漢書》還補充了不見於《史記》的《惠帝紀》及《李陵傳》《蘇武傳》《蒯通傳》等篇章。
  • 簡析28句《漢書》名言名句,以史為鑑,明辨得失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本文簡單簡析28句《漢書》名言,從史書中獲取古人的經驗與智慧。
  • 《漢書》十則經典名句,以史為鑑,明治世處事之道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1、不教而誅,謂之虐。出自《漢書·董仲舒傳》。事先不進行教育,一旦有所觸犯就處罰或者殺掉,這叫做暴虐。2、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出自《漢書·司馬遷傳》。總是想要在國家有危難之際,奮不顧身地去報效國家。3、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後漢書》8句名言,句句經典,如雷貫耳!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兵到漢獻帝的195年歷史。作者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先生,《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它既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學著作。下面為大家分享其中的八句名言:一、有志者事竟成。
  • 程蘇東丨《漢書·五行志》體例覆核
    《漢書·五行志》在纂合二書時,以劉向《洪範五行傳論》作為其陳述五行學理論的主要依據,而以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作為其災異事例分類的主要依據。這種編纂方式使得《漢書·五行志》的體例頗顯混亂,但通過對向、歆父子《洪範》五行學體系之異同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觀察班固如何在二者之間加以擇取,並融合董、京及時人異說,仍可梳理出《漢書·五行志》的基本體例。
  • 《後漢書》濃縮的10句精華,讀史使人明智!
    《後漢書》濃縮的10句精華,讀史使人明智!《後漢書》是由範曄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又有所創新,結構嚴謹,編排有序。
  • 《漢書》中的10句金言,讀後大受啟發!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後,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出自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上》。君子合於時,則把自己的主張推行於世;不合於時,就像龍蛇一樣蟄伏以保存自己。2.面的道理。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出自漢·班固《漢書·轅固傳》引《六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