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杭州下沙的松下智能馬桶蓋生產車間。
製造商相關負責人說:人力等成本近年來確實在上升,靠創新來消化壓力
市場大、配套好,我們沒有撤離中國的理由
本報記者 王燕平
位於杭州下沙的松下智能馬桶蓋生產車間。
松下的智能馬桶蓋,在國內曾成為熱點話題,而這些馬桶蓋就是在杭州下沙的生產基地——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廚衛空間事業部生產的。
李建宏在松下已經工作了17年,現在的身份是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廚衛空間事業部總經理。他說,「中國擁有很大的市場,在松下的全球布局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我們周圍,產業配套便利、配套能力很強,松下沒有撤離中國的理由。我們每年還在增加投資。」
對於部分外資在中國撤廠的現象,李建宏認為,如果這些外資要撤離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要看當地的投資環境、產業配套能力、技術工人的數量、產品是不是符合市場需求。否則,即使轉移出去,也會遇到種種困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這是東南亞一些國家不具備的。」
短短三年時間,馬桶蓋銷量勁增4倍多
松下家電廚衛空間事業部位於下沙松喬街松下工業園內,由日方獨資。除了廚衛空間事業部,這裡還有松下家電下屬的三家公司,包括一家研發公司。「松下家電(中國)的總部原來設在上海,現在已搬到杭州。」李建宏介紹說,「從1987年進入中國,松下已經在中國紮根30年時間,最多的時候在國內有各種生產型、銷售型子公司90家左右,現在經過調整,仍有近80家。」
位於三樓的生產車間內,錢報記者看到,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在流水線上操作。「還有檢測智能馬桶蓋的機器人,三年前投入使用。前年還引進了洗碗機生產線的機器人,用於產品組裝。」李建宏說。
早在2003年底,松下就在下沙投資生產智能馬桶蓋。但直到2014年,在國內的年銷量也就6萬臺。2015年初,松下智能馬桶蓋突然間成「網紅爆款」:國人在日本瘋搶馬桶蓋,而實際上,這些馬桶蓋都是在杭州下沙生產的。「2015年、2016年,我們的馬桶蓋銷量成倍增長,到去年年銷量已達到30多萬臺,增長了4倍多。」李建宏說。
李建宏很看好國內的市場潛力。「在日本,智能馬桶蓋的普及率已達到80%,在公共場所則已全面普及。而在國內,普及率仍然不高。」當然,市場競爭也很激烈,幾年前還只有三四十家,現在經過一輪淘汰之後,仍然有近300家。
13年間人力成本漲2.5倍,靠什麼消化壓力
劉廷畢業於山東一家中專技校,學電子技術專業的他,2005年4月份來到杭州,進入松下家電的製造車間工作。「當時每個月收入1200多元。」現在,他已經成為廚衛空間事業部的系長(相當於車間主管),年收入12萬元。四五年前,他在下沙買了一套房子。
「我們公司每年都通過勞資協商,為員工增加工資。從2011年至今,平均年增幅為11.7%。如果從2004年算起,13年時間,員工收入增長了2.5倍。」李建宏介紹說。勞動力成本上漲,會給企業帶來多大的經營壓力?「對我們來說會有壓力,但不是太大,因為我們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相對來說,我們的成本主要來自於研發成本、產品的原材料成本和流通成本。」他表示。目前,松下廚衛空間事業部的研發投入佔了銷售額的6%~8%,最高的時候達到10%。
消化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成本。「我們會在年初計劃的時候提出提高生產效率的目標。比如說,原來組裝要四個步驟,通過設計改進,減少為兩個後,效率提高明顯;導入自動化檢測設備替代原來的人工檢測,品質也更有保證。」李建宏說。二是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去年光是智能馬桶蓋就新推了20多個型號,其中全新的有三四款。
愛上杭州的理由多多,輻射的市場大、配套好是主因
除了智能馬桶蓋,廚衛空間事業部還生產洗碗機、真空吸塵器(掃地機器人)等。隨著國內消費升級,巨大的市場潛力無須多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產品,周邊的配套能力很強。像餘姚、慈谿的塑料件、模具,蘇州的電子零部件,物流圈基本上在2小時之內,不但能及時供貨,物流成本也低。有的還在下沙、海寧設廠給我們配套。」李建宏說,「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在不斷提升,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製造企業還是比較強的。過去因為國內企業生產的零部件達不到我們的要求,85%靠進口,現在則85%由國內配套。」
除了這兩個外因,他認為還有兩個內因:一是企業產品在國內有生命力、適合中國市場;二是產品的創新能力,通過不斷的更新換代,延續產品的生命周期。松下工業園內的研發公司,目前共有研發人員380多人,為松下家電的新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另外,在杭州及經濟開發區,政府部門良好的服務意識,也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專家觀點
本土企業崛起
擠壓外企生存空間
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張漢東認為,一些外資在中國撤廠,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包括勞動力、土地等在內的資源要素成本高企,「拿勞動力成本來說,過去十年基本上翻了一番。我們現在的勞動力成本,是越南、印度等國家的兩倍以上。而且,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也越來越突出,這在春節後的『用工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這些撤離的外資,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企業。而一些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利潤率相對較高,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改造也能消化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也有不少外資在擴大投資,特別是在金融、教育、養老、健康等領域,主要是國內龐大的市場對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張漢東介紹說,外資撤離中國的情況在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等地要明顯些,以日、韓企業居多。這些地方以前引進的外資企業比較多,而且外資佔當地GDP的比重比較高。「但如果外資大規模撤離,無疑對當地經濟的傷害是比較大的。」
在浙江,外資撤離的情況並不突出。浙江的地方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佔GDP的比重近七成;而外資佔浙江GDP的比重在17%左右,對地方經濟的影響相對較小。「浙江的經濟還是比較有活力的,加上政府鼓勵,對外資還是有一定吸引力。」張漢東說。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鄔愛其表示,在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外資撤離是個正常現象。「中國經濟經過近40年的快速增長,已經崛起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這些本土企業正從過去產業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自然會對外資企業形成競爭壓力,並讓位給中國本土企業。」這在家電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
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過去主要靠成本導向、效率改進,現在正逐漸向創新驅動發展。在杭州,在浙江,創業創新的體系比較發達,湧現了像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處於價值鏈上遊、引領行業發展的領軍企業。而外資企業中,如果是成本導向型的企業,面臨挑戰時反應又不夠靈敏,創新動力不足,再加上勞動力、環保等各方面成本持續上升壓力,沒有競爭優勢,撤離是其必然的選擇。
當然,不少外資企業在其全球化布局中,也會根據產業鏈情況進行調整。對一個地方來說,如果外資撤離是個別現象,對當地經濟、就業影響還是可控的;但如果是整個產業鏈轉移,負面影響就會比較大。對當地政府部門來說,這就要做好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產業協同的服務工作。如果有這些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哪怕一家外資企業走了,也會有其他更好的企業進來。 王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