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以往我們認為,無論是從全國來看,還是從一個地區實際情況上分析,過去的教學工作可以說進行的是「唯理智教育」,或嚴重存在著「唯理智教育傾向」。
這種教育傾向的具體表現是:沒有把情感發展列人教育目標體系之中,知識獲得或智力訓練的目標佔據著教育目標體系的全部位置;在教育過程中漠視、扭曲和阻礙學生的情感發展,師生之間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為了追求高智商、高成績,大力進行純粹的智力訓練,並以此為目的,致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厭學感;為了維護教育者本人的權威,隨意侮辱學生的人格尊嚴,根本不認為學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在評價體系上缺乏評價學生情感發展的一整套措施或標準,等等。
這些現象表露出我們的教育正走上一條「唯理性主義教育」的歧路,致使相當數量的學生的情感發展,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有的學生不能正視問題,長期在問題面前表現得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有的學生厭惡學習、心緒不寧,因而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抑制不住自己煩躁的情緒;有的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學習責任心,學習上不主動,缺乏成就感的體驗;有的學生對人對事麻木冷漠,不能妥善地處理人際關係。世界先進教育早已看到傳統教育的這一疾患,並開始走向「情理並重、情感開路」的教育發展之路。
因此,希望各科教師都要把培養學生的向學情感切實納人到教學的全過程,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和學習思維與方法的學習開發,更應注重學生情商的發展和向學情感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