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透視思維結構 揭示智力實質

2020-12-13 科學網
智力研究是心理學領域中的重要主題,也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但到目前為止,心理學家對什麼是智力的實質卻一直沒有統一
透視思維結構 揭示智力實質

 

在《我的心理學觀》書中,林崇德提出的智力理論不僅對我國智力的研究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也必將在世界心理學的歷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書中,林崇德在介紹和論述自己與他人的理論觀點時,採用了敘議結合、理論聯繫實踐的方式,這使我們能夠對林崇德的智力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重視理論思考 建構獨特理論

 

古今中外的眾多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智力理論的研究。特別是最近20年來,加登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斯騰伯格的成功智力、珀金斯的「真」智力、塞西的生態學智力模型以及梅耶爾與戈爾曼的情緒智力的提出,對智力理論的研究和應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進作用。林崇德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從事思維心理學的研究,多年來,他一直在探索和驗證基於思維心理學的智力理論。

 

在《我的心理學觀》一書中,林崇德首先回顧了自己對思維心理學進行的研究,介紹了對恩師朱智賢理論的繼承以及對國際智力心理學觀點的吸收,並且從思維的特性、思維的分類、思維與智力的差異以及思維的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林崇德的智力理論的精髓在於對思維結構的理解和思考。林崇德非常重視吸納和借鑑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從相鄰學科汲取營養,不斷修正和完善他的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也是在有選擇地吸收著國際心理學界諸智力觀。」例如,在本書中,林崇德闡述了當今世界比較重要的五個智力理論,並對這些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然而,他更為重視將其智力理論中國化的過程,重視將中國的特殊性和中國的國情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由此可見,林崇德提出的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對心理學理論中國化的貢獻重大。從對國外優秀研究成果的選擇和吸納到加入中國式的想法和看法,林崇德的智力理論可謂是在兼容並序、不斷創新之上提出的理論,這也是智力理論獨特性的具體體現,同時也反映了他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長期思考與研究的學術積澱。

 

重視智力開發 開展應用研究

 

《我的心理學觀》一書,不僅是林崇德40年來對智力與思維研究的總結和概括,而且是他多年科研工作的心血和結晶。

 

林崇德認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於心理學來說都是必要的,二者有著各自的獨特目標:基礎研究回答的是心理現象的基本規律,即「是什麼」的問題,尋求的是心理學所需的描述、預見、幹預特別是解釋性的知識;應用研究則側重於回答現實社會生活中心理發展變化的「應該」問題,旨在從心理學角度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建議或指導。二者也有著不同的價值:基礎研究奠定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彰顯的是學科的學術價值;應用研究則維繫著學科與社會現實的聯繫,凸現著學科在實際中的存在價值或生命力。

 

正是因為持有這樣一種心理學觀,在《我的心理學觀》一書中,林崇德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不僅關注思維和智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而且介紹了智力的開發、思維的培養與教師素質以及從智能的發展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

 

林崇德在本書中具體闡述了下述四個觀點:智力開發的突破口是個體思維品質的培養;智力開發的中心環節是個體的元認知訓練;智力開發的關鍵是個體學科能力的提高;學校是培養學生智力的重要陣地。

 

林崇德在開展兒童青少年思維和智力培養時發現,「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教師」。他認為教師素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是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思想和心理品質的總和。基於此,在本書中他介紹了教師素質的結構模型,並從教師的師德、知識和能力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我的心理學觀》最後一部分,林崇德重點介紹了自己課題組從智能的發展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提出要科學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和諧」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催化劑等觀點。

 

綜上所述,《我的心理學觀》是林崇德多年研究思維心理學的總結,提出的智力理論特別值得我國眾多的心理學研究者深思和學習。通覽全書,不僅我們可以詳細了解林崇德獨樹一幟的智力理論,更能深刻領略到心理學家做人、做學問的風採和精神。因此,《我的心理學觀》是一部值得心理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真閱讀並珍藏的一部好書!

 

《我的心理學觀》,林崇德著,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出版,定價:55.00元

 

《科學時報》 (2009-2-12 B2 書界 視點)

相關焦點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 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楊薇的課題組揭示了DNA複製體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上。DNA的複製由多個蛋白組成的複製體協同完成,這些蛋白包括DNA聚合酶、DNA螺旋酶、引發酶和若干輔助蛋白。早在60年前,人們就已經確認DNA是遺傳物質,並且解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顏寧再發頂刊,揭示膽固醇分子的「轉運旅程」—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展示了膽固醇分子在NPC1和NPC2的介導下,從溶酶體腔內到溶酶體膜的轉運過程,並首次揭示了NPC1蛋白功能對於pH值的依賴性。 膽固醇過量累積的「始作俑者」 膽固醇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起到調節細胞膜的流動性、厚度和曲度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哺乳動物體內合成膽汁、維他命D、多種荷爾蒙的前體。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實驗數據量化了環境因素的改變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 12月15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殺菌劑生物學團隊揭示了殺菌劑作用靶標——肌球蛋白的三維結構。未來,在該成果基礎上開展新型殺菌劑的設計和生產,有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靶向殺菌。國際微生物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近140年的現代殺菌劑發展史上,人類先後研發了400多種殺菌劑用於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控。
  • 品德的實質與結構
    (一)品德的實質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品德與道德是兩個既相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品德與道德的聯繫:1.個體品德的內容來源於社會道德。2.個體品德的形成依賴於社會道德。
  • 「透視」森林根系,科學家有了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植物根系的吸收功能依賴於一系列與根系形態、結構、化學及生物等相關的功能屬性。 因此,通過梳理根系功能屬性在不同物種和環境條件下的變化規律,我們將能夠「透視」根系如根系何響應和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對於理解植物進化以及預測群落構建過程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至關重要。 近幾年,根系功能屬性的多維性特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已成為植物地下功能屬性研究的前沿熱點。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動漫人體結構透視的練習方法
    說到怎麼畫好人體透視,很多繪畫零基礎的萌新小白總是會不知所措,其實人體透視的練習也是要講究方法的。1.對於各位繪畫初學者來說,畫人體結構透視要把理論簡單化,一定牢記「近大遠小」,在畫人體前首先找到畫面中的視平線,即眼睛直視前方的水平線。
  • 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理論
    吉爾福特(Guilford)認為,智力可以區分為三個維度,即內容、操作和產物。智力活動的內容(contents)包括聽覺、視覺(我們所聽到、看到的具體材料,比如大小、形狀、位置、顏色)、符號(比如文字、字母、數字等)、語義(語言的意義概念)、行為(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這些事智力活動的對象或者材料。
  • 王新年等合作揭示亞原子「湯」中的旋渦結構—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個由中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強大的超級並行計算機對原子核碰撞進行模擬,給出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細緻的渦流結構和物質粒子自旋-渦旋耦合效應,從一個新視角揭示出這種新物態的複雜相互作用。同時,研究人員也提出了通過測量超子極化關聯函數來探測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流體特性的設想,預期得到實驗的檢驗。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
  • 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的區分
    形式教育論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於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邏輯、文法和數學等學科發展學生的智力,至於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二、實質教育實質教育是在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出現的,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和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是其主要代表。
  • 鍛鍊思維能力、開發智力的7種簡單方法
    思維,乍一看來是一個非常複雜、深奧的詞語,但你換一個思路,思維又是很簡單的。我們每次哼一首熟悉的歌曲,解決一個問題都是對思維的鍛鍊。藉助科學已經證實了的思維工具,我們能夠記住更多的歌曲,解決更大的難題。
  •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57:43 加拿大特裡福克斯實驗室Pamela A. Hoodless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他們還揭示了GI型病毒在水禽宿主中具有更強的拮抗I型幹擾素的能力從而增強其適應性的分子機制。GI型病毒相對於GIII型能夠在水禽宿主中特異地誘導更低水平的IFN-α與β的表達,從而表現出對水禽宿主適應性的優勢。
  • 科學家揭示抑制鈣離子通道的新方式
    劉曉冬研究組從碳末端三個關鍵域的結構-功能分析出發,發現並建立了三元素協同組合法則:任何兩元素如果在空間距離上足夠「親密」,三者將最終形成複合體、將鈣調素從通道上驅除、進而改變通道門控特性。基於此法則,利用化學小分子誘導多肽間聚合形成 「親密」組合,迅速抑制了鈣電流瞬態峰值,但並不影響其穩態電流水平,二者共同表現為鈣依賴失活的強度降低。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