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研究是心理學領域中的重要主題,也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但到目前為止,心理學家對什麼是智力的實質卻一直沒有統一 |
透視思維結構 揭示智力實質 |
在《我的心理學觀》書中,林崇德提出的智力理論不僅對我國智力的研究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也必將在世界心理學的歷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書中,林崇德在介紹和論述自己與他人的理論觀點時,採用了敘議結合、理論聯繫實踐的方式,這使我們能夠對林崇德的智力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重視理論思考 建構獨特理論
古今中外的眾多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智力理論的研究。特別是最近20年來,加登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斯騰伯格的成功智力、珀金斯的「真」智力、塞西的生態學智力模型以及梅耶爾與戈爾曼的情緒智力的提出,對智力理論的研究和應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進作用。林崇德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從事思維心理學的研究,多年來,他一直在探索和驗證基於思維心理學的智力理論。
在《我的心理學觀》一書中,林崇德首先回顧了自己對思維心理學進行的研究,介紹了對恩師朱智賢理論的繼承以及對國際智力心理學觀點的吸收,並且從思維的特性、思維的分類、思維與智力的差異以及思維的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林崇德的智力理論的精髓在於對思維結構的理解和思考。林崇德非常重視吸納和借鑑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從相鄰學科汲取營養,不斷修正和完善他的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也是在有選擇地吸收著國際心理學界諸智力觀。」例如,在本書中,林崇德闡述了當今世界比較重要的五個智力理論,並對這些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然而,他更為重視將其智力理論中國化的過程,重視將中國的特殊性和中國的國情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由此可見,林崇德提出的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對心理學理論中國化的貢獻重大。從對國外優秀研究成果的選擇和吸納到加入中國式的想法和看法,林崇德的智力理論可謂是在兼容並序、不斷創新之上提出的理論,這也是智力理論獨特性的具體體現,同時也反映了他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長期思考與研究的學術積澱。
重視智力開發 開展應用研究
《我的心理學觀》一書,不僅是林崇德40年來對智力與思維研究的總結和概括,而且是他多年科研工作的心血和結晶。
林崇德認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於心理學來說都是必要的,二者有著各自的獨特目標:基礎研究回答的是心理現象的基本規律,即「是什麼」的問題,尋求的是心理學所需的描述、預見、幹預特別是解釋性的知識;應用研究則側重於回答現實社會生活中心理發展變化的「應該」問題,旨在從心理學角度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建議或指導。二者也有著不同的價值:基礎研究奠定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彰顯的是學科的學術價值;應用研究則維繫著學科與社會現實的聯繫,凸現著學科在實際中的存在價值或生命力。
正是因為持有這樣一種心理學觀,在《我的心理學觀》一書中,林崇德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不僅關注思維和智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而且介紹了智力的開發、思維的培養與教師素質以及從智能的發展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
林崇德在本書中具體闡述了下述四個觀點:智力開發的突破口是個體思維品質的培養;智力開發的中心環節是個體的元認知訓練;智力開發的關鍵是個體學科能力的提高;學校是培養學生智力的重要陣地。
林崇德在開展兒童青少年思維和智力培養時發現,「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教師」。他認為教師素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是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思想和心理品質的總和。基於此,在本書中他介紹了教師素質的結構模型,並從教師的師德、知識和能力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我的心理學觀》最後一部分,林崇德重點介紹了自己課題組從智能的發展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提出要科學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和諧」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催化劑等觀點。
綜上所述,《我的心理學觀》是林崇德多年研究思維心理學的總結,提出的智力理論特別值得我國眾多的心理學研究者深思和學習。通覽全書,不僅我們可以詳細了解林崇德獨樹一幟的智力理論,更能深刻領略到心理學家做人、做學問的風採和精神。因此,《我的心理學觀》是一部值得心理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真閱讀並珍藏的一部好書!
《我的心理學觀》,林崇德著,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出版,定價:55.00元
《科學時報》 (2009-2-12 B2 書界 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