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實驗數據量化了環境因素的改變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

12月15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人類活動種類之多,範圍之廣,強度之深,正在極大地改變著生態環境。以魚群為例,大量的實驗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氣候變暖、重金屬、微塑料顆粒、藥物激素、噪聲等正在不同方向及不同程度上改變著魚類個體的行為,如捕食時間和頻率等,進而影響到種群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動力學行為。

但當前研究的成果多局限在個體層面上的行為變化,而從個體層面上表現出來的行為變化如何影響到種群和生態系統層面的動力學演化研究仍然是一個空白領域。

中歐科學團隊以「擬鯉(鯉形目鯉科下的一個屬)」為研究對象,構建出具尺度結構的食物網模型,通過實驗數據量化了人為因素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進而利用分支理論詳細闡述了魚類行為的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的影響。

科研團隊負責人、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張來介紹說,當前人類活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湖泊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自然環境,影響魚類種群的繁衍甚至人類的生產生活。

團隊成果對於探究多因素作用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物種入侵與防護、海洋漁業資源管理與發展等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547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王國」正遭受著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其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Ian Kane說:「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 「新分析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冰原為何以及如何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另一篇論文的合著者、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冰川學家Alex Gardner說。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論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後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石器打制技術的發展,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顯著的氣候變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轉變。論文的結論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 伴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本次發布的十個問題以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為基礎,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最基本、最具挑戰性的需求,內容涉及衛生、安全、資源三大領域。 衛生領域的問題是: 1. 人類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影響機制是什麼?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不僅僅是目標位點的遠處,CRISPR–Cas9也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不必要的突變,這是傳統方法所不能檢測到的。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但最近20年,基因I型(GI)逐漸替代 GIII 型成為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主要流行毒株,而對於基因型轉換的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9月3日,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毒學》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馬志永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發現, GI型對於GIII型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這種優勢具有宿主特異性,僅在禽類宿主中發現。
  • 亞馬遜樹木是人類歷史的時間膠囊—新聞—科學網
    人類歷史的編年史通過文字、藝術和口頭傳統來流傳。然而,數百年來,熱帶森林也保存著人類活動的詳細記錄。
  • 科學網—分析海洋底棲魚類重金屬鎘累積機制
    本報訊(記者徐海、朱漢斌)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張黎團隊利用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在研究海洋底棲魚類中重金屬鎘累積方面獲重要進展
  • 科學家揭示紋狀體腦區在運動學習過程中的神經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工作系統描述了背外側紋狀體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的同一群神經元在運動學習過程中的電活動變化,並且揭示了神經元集群的電活動如何經過學習依賴的時序重構最終形成獨特、穩定的順序性發放模式,同時發現兩條通路的神經元活動在運動行為中具有相對獨立又彼此配合的角色分工。 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對於個體的生存至關重要。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過去幾十年間,科學家們對植物避免「多精受精」現象的機制進行了諸多研究,也提出了多種假設。 「FERONIA(以下簡稱FER)這個蛋白激酶在植物體內的很多器官都會大量表達,它影響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包括植物生長發育、響應生物及非生物脅迫、有性生殖等。可以說它就像一個『明星受體』。」段巧紅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很早之前就開始研究FER。
  • 豆科植物感知環境硝酸鹽濃度變化機制查明—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被改寫—新聞—科學網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院士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研究了二聚體金顆粒催化劑(Au/TiO2)的光生電荷分離及過程中電荷的空間分布,首次發現了二聚體金顆粒和半導體光催化劑界面納腔的電荷聚集現象,揭示了催化劑反應位點上電荷濃度對多空穴參與的水氧化反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