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紋狀體腦區在運動學習過程中的神經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5月9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蒲慕明院士研究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運動學習中背外側紋狀體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神經元穩定、獨特的順序性電活動的湧現》。該工作系統描述了背外側紋狀體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的同一群神經元在運動學習過程中的電活動變化,並且揭示了神經元集群的電活動如何經過學習依賴的時序重構最終形成獨特、穩定的順序性發放模式,同時發現兩條通路的神經元活動在運動行為中具有相對獨立又彼此配合的角色分工。

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對於個體的生存至關重要。背外側紋狀體腦區主要接收來自感覺運動皮層四肢代表區的投射,在正常運動功能的執行、運動技能的學習以及習慣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知該腦區主要分布著由多巴胺1型和2型受體分別標記的多棘投射神經元,分別介導了基底神經節運動調控中的兩條經典通路,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傳統的拮抗模型認為直接通路促進運動,間接通路抑制運動。不同於拮抗模型中簡單的「推-拉」式作用,協同模型認為,直接通路會促進期望運動的產生,間接通路會抑制那些與目的無關的競爭性運動。

紋狀體神經元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運動皮層選擇控制運動行為的電活動模式時,起一個閘門式的調節作用。迄今,關於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神經元在運動學習過程的參與機制仍存有爭議。

據介紹,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重點關注三個問題:第一,運動學習將會如何影響背外側紋狀體神經元的活動?第二,運動學習產生的影響在背外側紋狀體的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神經元活動中是否有差異?最後,若兩條通路神經元活動變化不同,是否能夠揭示通路特異性的功能差異?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在活體動物中同時記錄同一批神經元在學習過程中的電活動變化。紋狀體處於大腦深部,這首先是一個技術上的難題。盛孟君、盧迪兩位博士研究生在他們的研究中,首次解決了這一難題,實現了對大腦深部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長期穩定記錄。

據悉,研究人員訓練小鼠學習一項聲音提示下的推桿運動任務,並在此訓練過程中使用在體雙光子成像技術,長時程追蹤背外側紋狀體同一群神經元的電活動。通過特異性標記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的神經元,研究者們觀察到伴隨著小鼠的學習過程,兩條通路的神經元集群都逐漸產生了獨特的、穩定的、順序性發放的電活動模式,直接通路神經元傾向於在信號感知和推桿操作時活動,而間接通路神經元則更多地在推桿動作之後反應,並且在不同的運動任務場景中同一群神經元的電活動模式會發生改變。進一步的化學抑制實驗結果表明,特異性抑制直接通路神經元會破壞推桿運動的起始,而特異性抑制間接通路神經元會引起試驗間隔裡的錯誤推桿次數顯著上升。任一通路的抑制均會降低推桿動作本身的熟練程度。

這些實驗結果表明,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的神經元都參與到小鼠執行向右推桿任務的過程當中,在任務規則的貫徹上,前者主要負責目標運動的起始,後者主要負責與任務目的無關的運動的抑制;在具體動作的執行上,二者都參與了對推桿動作準確度的調控。兩條通路彼此配合,共同保證小鼠可以高效、準確地執行學會的運動任務。

專家表示,這一研究為基底神經節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的架構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認識,為揭示運動學習的環路原理提供了重要數據。該研究為基底神經節相關的運動障礙疾病的機制研究和治療提供了新線索。

據悉,蒲慕明組的博士研究生盛孟君、盧迪為該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蒲慕明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研究組的其他同事也在研究中發揮了作用。該課題受到中國科技部的973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上海市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強化學習系列之2-model-free RL的神經機制
    在model-free RL中,agent事先不知道關於環境的統計信息,更容易在真實場景下進行學習。目前,哺乳類動物model-freeRL的神經機制已被研究得相對清晰。Model-free RL主要依賴由前額葉(PFC)和紋狀體(striatum)組成的frontal-striatal system。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因此,theta節律也被認為是在表徵大腦學習記憶的「在線」編碼過程。而在慢波睡眠階段,海馬腦電活動則表現為在慢波基礎上疊加出現短暫的100~250赫茲的高頻ripple節律,該高頻節律被認為與記憶的鞏固過程有關。 乙醯膽鹼是腦內與學習記憶功能密切相關的一種化學物質,已有研究發現,在清醒和快波睡眠階段,海馬內的乙醯膽鹼水平較高,而在慢波睡眠階段,乙醯膽鹼的含量卻很低。
  • 揭示越跑越快、越遠的神經機制
    運動對大腦中樞神經有積極的調節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皮層、丘腦、脊髓、基底神經節、腦幹、小腦等多個腦區參與其中。2018年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運動可以降低阿爾茲海默症小鼠模型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積聚,通過促進大腦神經新生,改善這些小鼠的認知能力。
  • 大腦3條神經通路,對應行為動機、強化學習和運動控制
    我們常常說,如果孩子能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那麼他們就會主動去學習甚至熱愛學習,家長就再也不用操心了。但同時,很多家長也覺得,這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在電視、遊戲裡感受到輕鬆快樂很簡單,可是想在看書、學習、寫作業中獲得快樂?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明星受體」備受關注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開花植物進化出了花管粉受精現象,就是通過花粉管把不能運動的精子傳遞到胚珠中卵細胞。
  • 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
    上海瑞金醫院及中科院專家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強迫症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Nature Commun:模式化跑步運動對大腦血液動力學的影響
    神經振蕩支持相距較遠的腦區之間的信息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已經知道在動物運動的時候,大腦中也存在明顯的神經振蕩,以6-10Hz的theta波為主,涉及的腦區有海馬,內嗅皮層,海馬下託,紋狀體,丘腦等。Theta振蕩有很多重要的功能,比如感覺運動的整合,情景信息的編碼,海馬皮層間的交流,位置細胞的編碼,以及睡眠階段的記憶固化。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實驗證明大腦紋狀體的星形膠質細胞有助於控制小鼠的強迫症樣行為。近日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元》期刊上。  動動紋狀體,洗臉難自已  紋狀體是大腦基底神經節之一,具有調節肌肉張力、協調各種精細複雜運動的功能。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體細胞胚胎發生是體細胞向胚胎發生途徑轉變的發育再建過程,是植物發育過程的獨特現象。該過程可在離體條件下人為控制,是最完全的細胞全能性表達的方式和經典示例。而作物離體胚性分化與植株再生的調控機理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謎題之一。一直以來,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規律與分子基礎尚不明晰。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科學家揭示共情行為的神經環路
    Malenka研究團隊揭示了共情行為精細的神經機制-在社交過程中小鼠通過不同的神經環路傳遞疼痛或恐懼情緒。 進一步利用FOS報告基因小鼠發現在疼痛傳遞過程中BY 小鼠島葉、丘腦、中央杏仁核和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等腦區神經元大量激活,其中ACC和NAc激活較為顯著。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實驗數據量化了環境因素的改變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 12月15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Neuron|唐世明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大腦中顏色感知的調色板機制
    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本身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感知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因為大腦中存在編碼不同波段可見光的神經元(選擇性反應)。
  • 清華醫學院洪波研究組發文揭示語言聲調的大腦處理機制
    研究組利用臨床神經電生理監測的機會,結合磁共振等影像方法,直接獲取了清醒狀態下人大腦皮層表面高時空解析度的神經電活動,揭示了聽覺、語言和運動腦區如何通過精細的時空協作,實現了語言聲調類別化處理,同時發現了運動相關腦區在語言聲調處理中的作用,為大腦語言處理機制研究打開新的思路,也為開發語音腦機接口、神經外科手術中保護語言功能等提供了生理基礎。
  • 背側紋狀體和習慣行為、目標導向行為相關
    哪些腦區控制著習慣行為和目標導向行為?答案在背側紋狀體。基底神經節是一大團神經元胞體組成的灰質,而紋狀體是基底神經節中最大的核團。>紋狀體是運動和獎勵系統的重要結構,分為腹側和背側兩部分,背側紋狀體是我們今天講述的重點,它在兩種行為中起重要作用。
  • 浙江大學馬歡團隊介尺度解析學習記憶過程中腦網絡可塑性波動機制
    北京時間2021年2月6日凌晨,神經科學領域頂級期刊Neuron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馬歡教授團隊關於神經細胞與神經網絡在學習記憶過程中的介尺度可塑性調控機制研究
  • 中國科學家發現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的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果蠅學習記憶中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GABA能神經元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神經元。在果蠅大腦有一對GABA能神經元投射到蘑菇體,並且與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樞蘑菇體神經元形成負反饋調控環路。這個GABA能負反饋調節對於果蠅辨彆氣味至關重要,然而激活這些GABA能神經元對嗅覺學習記憶起到負向調控作用。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儘管激素(如糖皮質激素)已被廣泛認為是記憶加工過程中常見的神經調節因素,但固醇類性激素(如17β-雌二醇)是否有此類影響尚未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但是,這種擴散和漂移的神經基礎仍然未知。本研究中,我們考察了額葉和頂葉皮層在延遲階段的活動與已知的行為記憶精度隨記憶負荷增加而下降之間的關係,該行為可能與擴散和漂移有關。我們分析了來自現有實驗的數據,在該實驗中,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過程中,在不同負荷條件下對線的朝向進行了延遲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