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2020-12-19 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因此,theta節律也被認為是在表徵大腦學習記憶的「在線」編碼過程。而在慢波睡眠階段,海馬腦電活動則表現為在慢波基礎上疊加出現短暫的100~250赫茲的高頻ripple節律,該高頻節律被認為與記憶的鞏固過程有關。

乙醯膽鹼是腦內與學習記憶功能密切相關的一種化學物質,已有研究發現,在清醒和快波睡眠階段,海馬內的乙醯膽鹼水平較高,而在慢波睡眠階段,乙醯膽鹼的含量卻很低。然而在海馬腦區本身,卻沒有任何乙醯膽鹼神經元的分布,它的乙醯膽鹼均來自於一個被稱為中隔的腦結構。早期的實驗發現,損毀中隔腦區,會導致海馬的theta節律消失,從而引發大腦的學習記憶障礙。但中隔腦區除了乙醯膽鹼神經元外,還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經元,因此,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麼?它和海馬腦電節律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相互作用關係?乙醯膽鹼在學習記憶過程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為了探索這一系列問題,研究人員將先進的光遺傳學技術和尖端的多通道在體記錄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在活體小鼠的大腦,對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的實時觀測和長達48小時的連續記錄。

實驗結果顯示,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的活動,表現出與海馬theta節律的高相關性。具體表現為在清醒和快波睡眠狀態,海馬腦電呈現典型的theta節律,此時的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的活動水平也較高;而一旦進入慢波睡眠狀態,海馬的theta節律消失,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的活動水平也急劇下降,甚至可維持幾分鐘沒有任何放電活動。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進一步的實驗揭示出這只是一種表面的高相關性。在非theta節律主導的慢波睡眠狀態,運用光遺傳學技術激活中隔乙醯膽鹼神經元,並沒有在海馬腦區誘發出theta節律,反而是抑制了海馬的高頻ripple節律。研究人員還進一步結合藥理學方法,闡明了這種抑制作用是由乙醯膽鹼的M2和M4型受體所介導。

專家表示,這一系列的實驗研究揭示,乙醯膽鹼的一個重要生理功能,是在清醒和快波睡眠狀態時,抑制高頻ripple節律的產生,以確保此時與動物「在線」學習記憶編碼過程密切相關的theta節律能處於主導地位。

據悉,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馬曉宇和張藝瑤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佳敏和林龍年為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40/18/359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Nat Neurosci:大腦長期記憶形成新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2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元細胞相互交流以調節學習以及長期記憶的方式。事實上,這一種久未被發現的新的大腦運作機制能夠對我們理解大腦工作方式起到幫助作用,以及能夠幫我們進一步理解神經推行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等的發病機制。人類的大腦中含有數千億個神經元細胞,每一個細胞與其它細胞之間都存在一萬個左右的突觸連接。而這些連接之間的信號強弱都取決於多種多樣的大腦工作機制,而這些機制則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試圖去解釋的。
  • 科學家發現控制長期記憶關鍵元素—新聞—科學網
    神經元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一個多機構合作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發生了兩個不同的過程——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興奮性神經元參與創建記憶痕跡,抑制性神經元屏蔽背景噪音,使得長期學習發生。 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一項報導稱,該校教授Nahum Sonenberg、Arkady Khoutorsky,蒙特婁大學教授Jean-Claude Lacaille和海法大學教授 Kobi Rosenblum共同領導的研究組近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還發現,每個神經元系統都可以被選擇性地操縱來控制長期記憶。
  • 神奇的大腦信使——乙醯膽鹼的生命輪迴之路
    神經遞質可能是一種胺基酸,如穀氨酸、γ-氨基丁酸等,也可能是單胺類物質,如多巴胺,還有可能是其他類型的物質,例如乙醯膽鹼(ACh,Acetylcholine)。乙醯膽鹼的結構乙醯膽鹼的合成、釋放和回收關於乙醯膽鹼的合成和回收,科學家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復旦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發現了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並且揭示了在腦皮層發育早期腦皮質
  • 代謝調控血栓形成的新機制和治療新靶點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與孫海鵬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支鏈胺基酸(BCAA)代謝與血小板功能和血栓風險建立緊密聯繫,揭示了一個全新的BCAA代謝調控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機制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心臟跳動時大腦會發生抖動,現在,研究人員能利用這種運動更好地理解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每一個神經元的波形各不相同,通過測量波形的寬度,科學家可以將神經元分為兩類:窄波形神經元、寬波形神經元。
  • 大腦如何處理轉瞬即逝的信息?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2020-03-05 15:1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滬科學家揭示「工作記憶」新發現  中新網上海3月5日電 (鄭瑩瑩 鄒詩敏)中國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夏洛:大爺,樓上322住的是馬冬梅家嗎?大爺:馬冬什麼?  夏洛:馬冬梅。大爺:什麼冬梅啊?  夏洛:馬冬梅啊。大爺:馬什麼梅啊?  夏洛:……行,大爺,您先涼快吧。大爺:好嘞。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人類卵巢衰老機制的深入理解,也制約了女性卵巢衰老及相關疾病幹預手段的發展。 探索衰老分子標記物 非人靈長類動物在卵巢基本特徵和衰老特性方面於人類高度類似。研究人員分別獲取了年輕和年老食蟹猴的卵巢組織,通過組織病理學分析發現,年老食蟹猴卵巢組織中閉鎖型卵泡數目增加、健康卵泡數目減少,纖維化程度增加。
  • 研究發現鞘脂生物合成調控基因—新聞—科學網
    ,含油量顯著降低,證明類粘蛋白調控鞘脂的生物合成。 類粘蛋白與絲氨酸棕櫚醯轉移酶(SPT)相互作用,負調控鞘脂生物合成,這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對平衡細胞內生長和程序性細胞死亡所需的鞘脂水平至關重要。 在該研究中,聯合團隊證明類粘蛋白1和類粘蛋白2是擬南芥生命周期完成的必要條件。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而作物離體胚性分化與植株再生的調控機理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謎題之一。一直以來,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規律與分子基礎尚不明晰。 曾範昌指出,體細胞胚胎發生這一生物過程又是作物細胞與基因工程、無性繁殖與人工種子的重要環節和基礎,是現代無性生物育種發展的最直接制約因素和技術瓶頸。
  • 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新聞—科學網
    SSF基因變異影響模式植物擬南芥的花期       安徽農大供圖 植物開花時間各不相同,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調控開花時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這個「奧秘」。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授李培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   開花時間的多樣性 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這個期間開花,能實現穩產高產。
  • 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記憶的區域
    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楊駿)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據稱,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提供了可能。  邦滕皮等人早先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自從60年前突觸後緻密區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它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突觸後緻密區如何形成?其組成蛋白如何特異性地富集在指定的區域?如何響應大腦活動?其突變如何導致大腦疾病?對此,我們所知甚少。  在此項研究中,張明傑團隊首先對PSD-95和SynGAP進行了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分析。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發現杏仁核不僅是大腦的情緒調控區域,還可以控制食慾
    就像交響樂的合奏一樣,我們的進食行為會受到多個大腦區域的協同調節。6月24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確定了這個「進食交響樂」的指揮者——杏仁核。杏仁核不僅是大腦的情緒調控區域,它還可以控制食慾。「我們發現了控制食慾下降(也稱厭食症)的神經迴路。」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蒲慕明獲2016年度Gruber神經科學獎—新聞—科學網
    神經科學獎將授予世界知名科學家,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生物學榮譽教授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    「通過其創新和巧妙的實驗,蒲慕明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大腦可塑性在神經細胞層面的認識。換句話來說,由於環境和經驗影響,大腦神經細胞是如何具有形成新的連接或改變已有連接強度的能力的」,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CarlaShatz博士說,「他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大腦中的突觸連接,即對所有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的神經細胞之間的接點,是如何被神經電活動增強或減弱」。
  • 腦科學日報:褪黑激素或可增強大腦記憶!「冷漠」可預示大腦痴呆
    1,Cell Reports | 吳青峰團隊發現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新機制來源:BioArt圖註:中心體蛋白Talpid3影響大腦皮層發育調控機制模型Talpid3這種方法產生一種磁圖像,顯示被稱為膠狀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也稱類淋巴系統)的大腦清潔系統的功能,以及其中發生的變化。研究表明,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大腦血管的搏動不同於健康人。這一發現使記憶喪失疾病的新型治療和診斷工具的開發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