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2016-08-3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8月26日,利用上海光源和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嘉裡理學教授張明傑及其團隊在《細胞》(Cell)雜誌發表題為Phase transition in postsynaptic densities underlies formation of synaptic complex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種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的新機制。

  人類的大腦擁有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突觸(synapse)作為這個網絡的節點,是所有神經細胞之間相互連接和通訊的結構及功能單元。位於突觸後膜下方,存在著一個高度緻密卻又高度動態的蛋白質複合物結構——突觸後緻密區(postsynaptic density, PSD)——它負責接收由突觸前端釋放的神經遞質,參與調控突觸信號的傳遞和突觸的可塑性。近年來,遺傳學研究表明突觸後緻密區蛋白的基因突變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比如,突觸後緻密區的兩個主要組成蛋白——PSD-95SynGAP——其突變會導致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發育障礙等疾病。自從60年前突觸後緻密區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它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突觸後緻密區如何形成?其組成蛋白如何特異性地富集在指定的區域?如何響應大腦活動?其突變如何導致大腦疾病?對此,我們所知甚少。

  在此項研究中,張明傑團隊首先對PSD-95SynGAP進行了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分析。研究團隊解析出了PSD-95SynGAP的複合物結構,發現PSD-95通過C端延伸的PDZ結構域特異性地識別SynGAP。研究團隊還在SynGAPC端鑑定出一個coiled-coil結構域。通過這個結構域,SynGAP形成同源三聚體,並能結合多個PSD-95分子。有意思的是,通過這種多價態的相互作用(multivalent interaction),PSD-95SynGAP能自發組裝成一種蛋白質網絡結構。隨著濃度的提升,該結構經由液相-液相的相變過程(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在試管中和細胞內均能形成一種緻密而動態的「油滴狀」無膜包被結構。PSD-95SynGAP均自發地富集在該「油滴狀」結構中,同時還能與周圍水相環境進行快速的分子交換。這一現象暗示著蛋白的相變也許是突觸後緻密區的形成機制。基於PSD-95/SynGAP複合物結構以及SynGAP三聚體結構設計的點突變實驗進一步確認多價態的相互作用是「油滴狀」結構形成的分子基礎。海馬體神經元的細胞學實驗證實,該類點突變會影響SynGAP在突觸後緻密區的定位、富集和對神經活動的響應,並因此改變神經細胞突觸的興奮性,或可解釋自閉症的發病原理。

  該研究發現了一項突觸蛋白組織的新機制——神經細胞通過一項基本的物理變化「相變」將不同的功能原件組織在特定的位置,完成特定的功能。這將有助於理解為什麼這些突觸蛋白上的遺傳缺陷會導致一系列嚴重且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為這些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發注入了新的靈感。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表的蛋白質結構衍射數據收集自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1,前期的晶體測試和優化利用了蛋白質設施複合物線站BL19U1。

  文章連結 

 

SynGAP三聚體coiled-coil結構域

 

  8月26日,利用上海光源和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嘉裡理學教授張明傑及其團隊在《細胞》(Cell)雜誌發表題為Phase transition in postsynaptic densities underlies formation of synaptic complex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種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的新機制。
  人類的大腦擁有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突觸(synapse)作為這個網絡的節點,是所有神經細胞之間相互連接和通訊的結構及功能單元。位於突觸後膜下方,存在著一個高度緻密卻又高度動態的蛋白質複合物結構——突觸後緻密區(postsynaptic density, PSD)——它負責接收由突觸前端釋放的神經遞質,參與調控突觸信號的傳遞和突觸的可塑性。近年來,遺傳學研究表明突觸後緻密區蛋白的基因突變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比如,突觸後緻密區的兩個主要組成蛋白——PSD-95和SynGAP——其突變會導致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發育障礙等疾病。自從60年前突觸後緻密區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它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突觸後緻密區如何形成?其組成蛋白如何特異性地富集在指定的區域?如何響應大腦活動?其突變如何導致大腦疾病?對此,我們所知甚少。
  在此項研究中,張明傑團隊首先對PSD-95和SynGAP進行了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分析。研究團隊解析出了PSD-95和SynGAP的複合物結構,發現PSD-95通過C端延伸的PDZ結構域特異性地識別SynGAP。研究團隊還在SynGAP的C端鑑定出一個coiled-coil結構域。通過這個結構域,SynGAP形成同源三聚體,並能結合多個PSD-95分子。有意思的是,通過這種多價態的相互作用(multivalent interaction),PSD-95和SynGAP能自發組裝成一種蛋白質網絡結構。隨著濃度的提升,該結構經由液相-液相的相變過程(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在試管中和細胞內均能形成一種緻密而動態的「油滴狀」無膜包被結構。PSD-95和SynGAP均自發地富集在該「油滴狀」結構中,同時還能與周圍水相環境進行快速的分子交換。這一現象暗示著蛋白的相變也許是突觸後緻密區的形成機制。基於PSD-95/SynGAP複合物結構以及SynGAP三聚體結構設計的點突變實驗進一步確認多價態的相互作用是「油滴狀」結構形成的分子基礎。海馬體神經元的細胞學實驗證實,該類點突變會影響SynGAP在突觸後緻密區的定位、富集和對神經活動的響應,並因此改變神經細胞突觸的興奮性,或可解釋自閉症的發病原理。
  該研究發現了一項突觸蛋白組織的新機制——神經細胞通過一項基本的物理變化「相變」將不同的功能原件組織在特定的位置,完成特定的功能。這將有助於理解為什麼這些突觸蛋白上的遺傳缺陷會導致一系列嚴重且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為這些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發注入了新的靈感。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表的蛋白質結構衍射數據收集自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1,前期的晶體測試和優化利用了蛋白質設施複合物線站BL19U1。
  文章連結 
 
SynGAP三聚體coiled-coil結構域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發現神經元突觸發育新機制
    最新一期國際神經科學領域權威刊物《神經元》(Neuron)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及學生沈萬華、吳蓓等關於突觸發育新機制的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智障相關蛋白分子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熊志奇小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智障相關蛋白CDKL5在興奮性突觸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增進了對CDKL5相關疾病機理的理解。相關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智障是一類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患,不僅給患兒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北大劉穎組封面文章揭示細胞非自主性線粒體UPR新機制
    UPR新機制,該文還被選為封面文章於2016年11月8日見刊,另據悉,Cell Research還將針對該文發表評述性文章(RESEARCH HIGHLIGHTS)。Proteostasis的維持對於幾乎所有生命體都是必需的,且很多時候其背後的調節機制在不同的物種間(從低等到高等)是高度相似和保守的,因此科學家們經常會利用一些構造相對簡單且容易培養和操作的低等模式生物來作為研究對象,揭示proteostasis調控的生物學奧秘。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 Nature:首次構建出線蟲神經系統的完整連接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這種動物的神經系統的首個完整的連接圖。該研究包括這種動物的雌性和雄性個體,並揭示出它們之間的實質性差異。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4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hole-animal connectomes of both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exes」。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盒子」。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北京時間2020年8月24日晚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TERMINAL FLOWER1 (TFL1)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就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頓舞蹈病和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而言,蛋白以異常方式聚集而形成穩定的不可溶性沉積物,從而對神經系統造成嚴重破壞。【2】Science子刊:揭示APOE4加劇α-突觸核蛋白病變,而且這種加劇與澱粉樣蛋白無關doi:10.1126/scitranslmed.aay1809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幾種遺傳風險因素。
  • 我科學家發現調節人體炎症反應新機制
    楊一唯 記者王春   本報上海7月17日電 如果把人體炎症發作的身體部位比作一個「戰場」的話,那麼白細胞在戰場上扮演的就是衝鋒陷陣的「戰士」角色,這名「戰士」在炎症發生時能及時有效防禦炎症對人類身體的侵害;但如若白細胞活躍過剩,使得炎症反應過度,也會傷害機體自身組織,甚至導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 中國科研人員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利用冷凍電鏡解析神經突觸超微結構方面取得突破,解密了神經突觸「黑匣子」。
  • 復旦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發現了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並且揭示了在腦皮層發育早期腦皮質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Cyfip(cytoplasmic FMRP interacting protein)是一個在胞質內與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相互作用的蛋白。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大腦皮層溝回摺疊新機制
    論文闡述了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的腦皮層形成過程中獨特的神經幹細胞亞型oRG細胞參與人類大腦皮層溝回形成的細胞與分子新機制。   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是複雜認知行為的控制中心,人類大腦皮層上複雜的溝回摺疊以及巨大的神經元數量賦予了我們高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大腦新皮層的進化和物種間智力的差異有重要的聯繫,不同物種的大腦皮層在表面積的大小和溝回的複雜度上差異顯著。
  • Nature:30年來首次揭示出朊病毒蛋白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從1985年朊病毒基因被發現以來,朊病毒的角色及其對神經元細胞的生物學影響一直是個謎,研究者Adriano Aguzzi教授指出,如今我們清晰揭示了朊病毒蛋白質的精細功能,當其同特殊受體結合時對於機體神經的長期完整性非常重要。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早期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克隆和功能解析了馬達驅動蛋白在玉米早期胚乳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揭示了早期胚乳細胞數目增殖對最終籽粒大小決定的重要分子機理。  胚乳早期發育是籽粒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伴隨著快速而活躍的細胞分裂過程,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的胚乳細胞,是決定玉米籽粒大小和產量的關鍵因素。
  • 華中科大新年Cell Res新作:揭示社會等級行為中關鍵的長鏈非編碼
    該論文首次發現前額葉腦區的關鍵長鏈非編碼RNA AtLAS可通過影響突觸蛋白synapsin IIb (syn2b)的選擇性剪切,進而影響syn2b的突觸後作用來調控AMPA受體介導的突觸可塑性,從而在社會等級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非編碼RNA是一類不直接編碼蛋白質但能夠在多個水平發揮調控作用的表觀調控因素。
  • 張杰教授課題組發文揭示胰島素抵抗導致神經元衰老的機制
    10月22日,廈門大學醫學院張杰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IF=19.912)上合作發表題為「Age-related hyperinsulinemia lead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neurons and cell-cycle-induced senescence」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神經系統的胰島素抵抗會通過誘導細胞周期重啟導致神經元衰老的現象和機制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神經元同步釋放化學信號
    為了釋放神經遞質,神經元必須將突觸囊泡與神經突起的外膜融合在一起。這就打開突觸囊泡,將它們的內含物釋放到細胞之間的間隙中。這些化學信號隨後漂移到鄰近細胞中,從而實現信息接力傳遞。科學家們已知三種蛋白參與釋放神經元中的化學信號。一組被稱作SNARE的蛋白為膜融合提供能量。當接觸一種電信號之後,鈣離子出現時,另一種被稱作突觸結合蛋白(synaptotagmin)的蛋白釋放神經遞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