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2016-08-3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近年來,遺傳學研究表明突觸後緻密區蛋白的基因突變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比如,突觸後緻密區的兩個主要組成蛋白——PSD-95和SynGAP——其突變會導致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智力發育障礙等疾病。自從60年前突觸後緻密區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它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突觸後緻密區如何形成?
-
復旦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發現了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並且揭示了在腦皮層發育早期腦皮質
-
生物物理所發現調控皮層中間神經元發育成熟的新機制
同時研究人員利用雙通道膜片鉗技術進行了SST中間神經元和附近的錐體細胞之間化學突觸聯繫檢測,發現這些突觸聯繫也隨著發育的進程不斷地增強。之後為了探究這些來自其他細胞的輸入是否對SST陽性中間神經元發育產生影響,研究人員採用向皮層注射毒素的方法對不同時間的突觸傳遞能力進行幹擾,並首次發現在出生後第1天幹擾突觸傳遞後,SST中間神經元自身的發育明顯滯後,而在第8天進行幹擾則不會影響這類中間神經元的成熟。
-
科學家發現負責清除損傷神經元的大腦細胞
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V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在大腦損傷後清除損傷組織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題為「Neuronal integrity and complement control synaptic material clearance
-
全智嘉解讀語言發育關鍵指標 被忽略的「神經突觸」和「神經元」
孩子大腦發育一生僅此一次,大腦發育最快的這個階段不能錯過!寶寶越說越聰明。從寶寶最初聽媽媽說,到模仿媽媽說,再到自己說,這個過程中大腦在飛速發育著。因為當嬰兒聽到父母有意識地跟他們說話的時候,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在大腦語言中樞信號傳遞過程中,「神經突觸」和「神經元」擔任著不可取代的角色。
-
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但為什麼有些突觸比其他突觸更強,這對單個神經元處理傳入信號有什麼影響?一個著名的理論提出了一個答案。關於神經迴路發發育的Hebbian模型認為,兩個神經元之間突觸的強度是由它們活動的相似性決定的。高度共同活動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會比那些不經常共同活動的神經元更強。這種關係為成熟神經元中存在的突觸大小的多樣性提供了明確的預測。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中的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2020年12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如何構建比目前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要複雜的神經元網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科學網—研究發現發育期視網膜突觸功能具可塑性
本報訊(記者張楠)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神經元》雜誌發表了題為《斑馬魚發育期視網膜興奮性突觸功能的長時程增強
-
前額葉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也引起自閉症樣行為
自閉症譜系障礙被認為是神經環路和突觸功能異常發育的結果。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中已經鑑定出許多具有突變的基因,這些基因中有許多在突觸前和突觸後位點編碼突觸蛋白,包括neuroligins, neurexins, cadherins, PROSAP/SHANK, synapsin以及神經遞質受體。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發育進程中存在的「樹突棘之間競爭」的分子機制,即相鄰樹突棘之間對3C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於翔研究員介紹說,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從而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現在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成功解除了一種"剎車"分子的作用,這種分子能夠阻止神經纖維的再生。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神經元細胞互相連接形成網絡遍布身體各處。
-
25000個神經元,2000萬個突觸,谷歌等機構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
這個新的連接圖包含 25000 個神經元、2000 萬個連接,大約相當於果蠅大腦體積的 1/3,但這 1/3 影響力不容小覷。因為這些部分包含與學習、記憶、嗅覺、導航等功能相關的重要區域。 果蠅半腦的一些統計信息,綠色部分表示成像和重建的核心腦域。當前最大包含 2.5 萬個神經元,它們的突觸連接數量達到 2 千萬。
-
普心第二章 | 第一節 神經元與突觸
按功能分為內導神經元(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和外導神經元(運動神經元)。①感覺神經元:收集和傳導身體內、外的刺激,到達脊髓和大腦;②運動神經元:將脊髓和大腦發出的信息傳到肌肉和腺體,支配效應器官的活動;③聯絡神經元:介於二者之間,起聯絡作用。中間神經元的連接形成中樞神經系統的微迴路,是腦進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場所。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元之間如何「交談」,如何在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精確地傳遞信息,從而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
-
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網絡中gamma節律形成的突觸機制
首頁 » 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網絡中gamma節律形成的突觸機制 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網絡中gamma節律形成的突觸機制 來源:生命經緯 2007-01-04 09: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我們的研究成果可能是一個作用更加廣泛的機制而不是特定針對某種疾病。她有一個整潔、嶄新的實驗室,並帶領著一群熱愛科研的博士後研究員。她的履歷幾乎毫無瑕疵,她的名字屢次出現在頂級雜誌的論文作者中。 但與許多年輕科研人員一樣,Stevens擔心自己站在研究失敗的刀鋒上。與選擇小規模、易管理的項目不同,她將注意力投放在了那些與大腦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雄心勃勃的假設上。這些假設有助於揭示正常大腦發育和疾病產生。
-
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獲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細胞膜的不對稱插入機制。
-
研究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周宇荀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與小鼠性發育相關的數量性狀座位(圖A),並且發現Mir505基因是潛在的調控者。另一項針對人X染色體連鎖的垂體發育不良症的研究表明,Mir505同樣位於調控該疾病的數量性狀座位上(圖B)。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關於神經迴路發發育的Hebbian模型認為,兩個神經元之間突觸的強度是由它們活動的相似性決定的。高度共同活動的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會比那些不經常共同活動的神經元更強。這種關係為成熟神經元中存在的突觸大小的多樣性提供了明確的預測。雖然有一些證據支持這種模型,但是直接的驗證需要測量單個突觸的活性、大小及其神經元的輸出信號,而現有技術一直難以實現這一點。 如今,來自馬克斯-普朗克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報告了一種能夠讓他們實現這些測量的新方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