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額葉皮層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也引起自閉症樣行為

2020-12-15 騰訊網

自閉症譜系障礙被認為是神經環路和突觸功能異常發育的結果。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中已經鑑定出許多具有突變的基因,這些基因中有許多在突觸前和突觸後位點編碼突觸蛋白,包括neuroligins, neurexins, cadherins, PROSAP/SHANK, synapsin以及神經遞質受體。然而,許多ASD相關基因在突觸功能和ASD相關行為中的作用尚未被研究,突觸功能障礙與ASD樣異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清楚。

2019年7月22日,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研室武勝昔、王文挺團隊聯合MIT馮國平實驗室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Dysfunction Underlies Social Deficits in Shank3Mutant Mice 的封面文章,揭示了前扣帶回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錐體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在自閉症小鼠模型社交障礙中的關鍵作用。作者通過正向或反向調控ACC錐體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可以緩解或模擬社交障礙。

2020年10月12日,日本東京大學的Hiroaki Sacai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like behavior caused by reduced 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pyramidal neurons of mouse prefrontal cortex」。通過研究CNTNAP2或AHI1基因敲低小鼠揭示了,prefrontal cortexPFC的錐體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減少導致了小鼠的自閉症樣行為。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最新的這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

CNTNAP2敲低會降低PFC的突觸功能並引起ASD樣行為

通過子宮內電穿孔,在胚胎14-15天將攜帶有針對CNTNAP2的microRNAs和EGFP的cDNA的質粒轉染到PFC的錐體神經元中。從2/3層錐體神經元進行全細胞膜片鉗記錄,CNTNAP2敲低神經元的誘發興奮性突觸後突觸電流(EPSC)的幅度明顯小於對照神經元。此外,在CNTNAP2敲低的神經元中,微型EPSC(mEPSC)的頻率顯著降低,表明CNTNAP2敲低減弱了興奮性突觸傳遞。配對脈衝比和NMDA/AMPA比沒有發現差異。

這些結果表明CNTNAP2在2/3層錐體神經元中的敲低減少了這些神經元上的功能性興奮性突觸的數量。CNTNAP2敲低神經元的抑制性突觸後電流(IPSC)的幅度明顯小於對照神經元,微型IPSC(mIPSC)的頻率顯著降低,表明CNTNAP2敲低減少了抑制性突觸傳遞。雖然EPSC和IPSC均降低,但CNTNAP2敲低神經元的抑制/興奮(I/E)比率比對照神經元明顯更大。

此外,8至11周齡小鼠的CNTNAP2敲低神經元中的EPSCs和IPSCs均減少,這表明突觸功能的損害持續到成年期。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CNTNAP2是PFC第2/3層錐體神經元正常興奮和抑制突觸功能所必需的。

接著,運用社交性測驗、三室社交性測驗及互動社會互動測驗對社會互動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發育中的PFC的2/3層錐體神經元中,CNTNAP2基因敲低的小鼠在社會交往中受損。

幼鼠利用超聲波發聲(USV)與它們的母親交流,分析了P7時幼鼠的USV,發現CNTNAP2基因敲低的幼鼠在平均叫聲持續時間上表現出一個小的但顯著的減少,在發聲方面表現出輕微的異常。其他行為學實驗表明,雖然CNTNAP2基因敲低小鼠表現出高水平的抑鬱特徵,但它們表現出正常的運動活動和工作記憶。

AHI1基因敲低減少了PFC的興奮性突觸輸入並引起ASD樣行為

AHI1是另一種與自閉症易感性相關的基因。研究發現AHI1敲低神經元的誘發EPSC振幅明顯小於對照神經元, NMDA/AMPA比值明顯大於對照神經元。在AHI1敲低神經元中,mEPSC的振幅(而不是頻率)明顯小於對照神經元。配對脈衝比沒有差異。這些結果表明,在mPFC的AHI1敲低神經元中,AMPA受體功能或突觸後部位數量減少。對於抑制性突觸傳遞,mIPSC的振幅和頻率均無顯著差異。成年小鼠(8-11周齡)中,AHI1基因敲低的2/3層錐體神經元上的興奮性傳遞減少,這表明年輕和成年小鼠的突觸表型幾乎相同。

這些結果表示,AHI1基因敲低可導致PFC第2/3層錐體神經元突觸後興奮部位AMPA受體功能或數量的特異性降低。此外,行為學實驗表明,AHI1基因敲低小鼠表現出較低的社會交往和輕微的幼崽發聲異常,但探究行為、焦慮、運動能力和工作記憶沒有改變。

CX546改善敲低小鼠的ASD樣行為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在CNTNAP2基因敲低和AHI1基因敲低小鼠中,PFC第2/3層錐體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可能是ASD樣行為的原因。為了測試這種可能性,接著Hiroaki Sacai等人使用了CX546,一種AMPA受體的正變構調節劑。

首先評估了CX546對CNTNAP2敲低或AHI1敲低的2/3層錐體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影響,發現在對照組,CNTNAP2敲低和AHI1敲低的神經元進行CX546治療後,mEPSC的衰減時間和電荷轉移分別變得明顯更長和更大。相比之下,未經CX546處理和對照組的神經元,CNTNAP2敲低和AHI1敲低神經元之間的mIPSC振幅和頻率沒有差異。這些結果表明CX546有效增強了興奮性突觸傳遞,而不會影響抑制性突觸傳遞。

由於CX546是系統性給藥,它應該影響整個大腦的興奮性突觸。因此,可以認為CX546可能會增強除mPFC以外的大腦區域的興奮性突觸傳遞。但是,研究結果顯示CX546對對照小鼠的社交沒有影響,這表明PFC第2/3層錐體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減少是CNTNAP2-nockdown和AHI1-nockdown小鼠社交交互受損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發育中小鼠腦前額葉皮質2/3層錐體神經元 CNTNAP2或 AHI1基因的敲低,使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社會交往受損,誘發輕度發聲異常。儘管減少興奮性傳遞的原因不同,但AMPA受體功能的藥理作用增強可有效恢復CNTNAP2和AHI1基因敲低小鼠的社交行為受損。這項研究得出一個結論是,PFC的2/3層錐體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減少導致了小鼠的社會互動受損和輕微的發聲異常。為突觸功能障礙與ASD樣異常行為之間的機制又提供了新證據。

文章信息:

Sacai H, Sakoori K, Konno K, Nagahama K, Suzuki H, Watanabe T, Watanabe M, Uesaka N, Kano 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like behavior caused by reduced 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pyramidal neurons of mouse prefrontal cortex. Nat Commun. 2020 Oct 12;11(1):5140. doi: 10.1038/s41467-020-18861-3. PMID: 33046712.

編譯作者:Pika(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本文為brainnews團隊原創編譯,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中的活動規律揭示
    然而不幸的是,社交障礙是自閉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社交焦慮症等主要精神疾病的一個高度共有病徵,嚴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不僅加深了人類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 徐晗課題組揭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
    前額葉皮層調控社交行為的抑制性神經元和網絡活動機制技術的進步打開研究的視野人在清醒的時候,有高達80%的時間都在從事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對於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不幸的是,社交障礙是自閉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社交焦慮症等主要精神疾病的一個高度共有病徵,嚴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科學界對影響社交行為的興奮性神經元開展了良好的研究,但是一直以來對抑制性神經元的作用卻知之甚少。這是因為,抑制性神經元的數量相對較少,僅佔全部皮層神經元的10-20%,而且這些為數不多的抑制性神經元種類繁多。
  • 前額葉皮層生長抑素控制小鼠情感狀態識別
    前額葉皮層生長抑素控制小鼠情感狀態識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7 13:56:50 義大利理工學院Francesco Papaleo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行為缺陷(包括焦慮、認知能力下降和運動功能障礙)和突觸功能受損。突觸功能受損是酒精濫用的主要特徵,可能是此類行為缺陷的基礎。 酒精對突觸前區室和突觸後區室以及神經遞質的分泌/循環利用有不利影響,最終導致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傳遞受到破壞。
  • 生物物理所發現調控皮層中間神經元發育成熟的新機制
    同時研究人員利用雙通道膜片鉗技術進行了SST中間神經元和附近的錐體細胞之間化學突觸聯繫檢測,發現這些突觸聯繫也隨著發育的進程不斷地增強。之後為了探究這些來自其他細胞的輸入是否對SST陽性中間神經元發育產生影響,研究人員採用向皮層注射毒素的方法對不同時間的突觸傳遞能力進行幹擾,並首次發現在出生後第1天幹擾突觸傳遞後,SST中間神經元自身的發育明顯滯後,而在第8天進行幹擾則不會影響這類中間神經元的成熟。
  • eNeuro:安非他命上癮能夠破壞小鼠前額葉皮層的發育
    2018年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發表在《eNeuro》雜誌上的一篇文章,青少年階段攝入大量娛樂性的毒品會大腦大腦前額葉皮層中一處關鍵區域的發育受阻,這篇文章是以雄性小鼠為研究對象做出的。
  • 浙大自閉症研究成果登頂級期刊:或將帶來治療手段革新
    在這項為期四年半的研究工作中,團隊通過實驗得出了5項新結論:首先,發現小鼠前額葉皮層與社交行為有關;第二,發現NL3自閉症與前額葉皮層中的PV神經元異常有關;第三,發現PV神經元的興奮性下降導致低頻gamma振蕩波異常;第四,發現自閉症前額葉神經元神經編碼功能缺陷;最後,通過光遺傳學技術操縱驗證PV神經元與gamma振蕩及社交缺陷的因果關係,也就是找到了導致自閉症模型小鼠出現社交障礙的特定腦區和特定類型神經元
  • 壓力如何使人崩潰|前額葉|皮層_網易財經
    人們逐漸認識到,過度的壓力會嚴重損傷大腦中高級「執行」區域的功能,這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的興趣。現在,他們不僅想弄明白,當我們不知所措時大腦裡發生了什麼,而且正在努力尋找行為和藥物幹預的方法。前額葉皮層的作用多年來,科學家對於人們為什麼會失控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 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繪成
    (記者王瀟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
  • 神經元概述
    解剖學上準確的單個錐體神經元的示意圖,大腦皮質的主要興奮性神經元,具有從進入的軸突到樹突棘的突觸連接。基於突觸前神經元表達的蛋白質,可以鑑定突觸前神經元對突觸後神經元的抑制作用的類型。表達小白蛋白的神經元通常抑制視覺皮層中突觸後神經元的輸出信號,而表達生長抑素的神經元通常阻斷突觸後神經元的樹突輸入。[16]神經元具有固有的電響應特性,如內在的跨膜電壓振蕩模式。[17]因此神經元可以根據其電生理特徵進行分類:補品或定期扣球。
  • 團隊新作 | 腦神經計算建模揭示前額葉皮層不同類型中間神經元在信息維持中的作用
    【摘要】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曾毅團隊將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中的中間神經元依據形態學特徵進行計算建模,以探索前額葉皮層不同類型中間神經元在信息維持中的作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曾毅團隊將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中的中間神經元依據形態學特徵進行計算建模,發現負責局部抑制的短程連接中間神經元在維持信息準確率上至關重要,而負責遠距離抑制的中間神經元的缺失,則使輸出信息發生了扭曲與空間形變。
  •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4:54:3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Benjamin Scholl等研究人員發現,皮質反應的選擇性源自突觸數量的強度。
  • 考點複習 · 突觸傳遞
    突觸前膜遞質釋放量減少與否和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抑制性突觸後電位的產生機制無關,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PSP)就是神經末梢釋放了興奮性神經遞質,導致突觸後膜對Na+通透性增強,Na+內流產生局部去極化;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是神經末梢釋放了抑制性神經遞質,導致突觸後膜對Cl-通透性增強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幹擾該基因的表達與神經發育障礙(例如Phelan-McDermid症候群、自閉症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相關。神經皮質和海馬中大多與SHANK3相關的研究都關注於錐體神經元的障礙。然而,GABA能中間神經元同樣也接受興奮性傳入,可能也是構成性SHANK3幹擾的靶點。本研究利用亞細胞解析度雙光子顯微鏡觀察清醒小鼠的前額葉皮層微環路。重點關注了能夠截短SHANK3基因且與皮質功能障礙相關的無義R1117X突變,該突變體在頂端樹突棘中具有異常升高的鈣瞬變。
  • 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03:18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Adam Kepecs小組發現,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 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不同壓力下的焦慮或抑鬱樣行為;患有...
    在臨床上,利培酮常用於治療自閉症患者過度活躍和攻擊性行為,當給小鼠餵食利培酮後,這16種顯著不同的行為「音節」中有7種被完全糾正了,7種被部分糾正了,另外2種則沒有明顯改變。但不容忽視的是,利培酮也造成了不少其他行為「音節」的變化,這說明利培酮在治療自閉症小鼠的異常行為的同時也會引發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