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新作 | 腦神經計算建模揭示前額葉皮層不同類型中間神經元在信息維持中的作用

2021-02-23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摘要】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曾毅團隊將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中的中間神經元依據形態學特徵進行計算建模,以探索前額葉皮層不同類型中間神經元在信息維持中的作用。相關研究以「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Contributions from Different Subtypes of Interneurons in Prefrontal Cortex for Information Maintenance」為題發表於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儘管佔比相對錐形神經元數量少,但是中間神經元在大腦皮層實現認知功能中的作用卻不容小覷。中間神經元的顯著特點就是種類豐富,因此對不同類型中間經元在特定認知功能的分工作用的探索是揭示智能機制的關鍵之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曾毅團隊將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中的中間神經元依據形態學特徵進行計算建模,發現負責局部抑制的短程連接中間神經元在維持信息準確率上至關重要,而負責遠距離抑制的中間神經元的缺失,則使輸出信息發生了扭曲與空間形變。與此同時還發現新皮層以結構相似的功能柱進行緊密排布這一特點看似冗餘,但在關鍵中間神經元缺失的情況下,卻能夠維持網絡穩定性,極大提高了網絡在認知任務中的魯棒性。相關研究工作為研製新一代類腦神經網絡提供了創新源泉。這項工作是課題組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相關工作3月13日發表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1647-2

(也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

文章第一作者張倩副研究員介紹:目前對新皮層的中間神經元在認知功能環路中的作用仍然知之甚少。我們優化已有的功能柱模型,構建了從神經元類型到網絡連接全部基於神經生物學實驗數據的雙層精細PFC神經網絡模型。依據軸突的幾何形態學對種類豐富的中間神經元進行劃分,其中主要負責本地連接的中間神經元(local-layer connection interneurons, LL-INs)由吊燈細胞(chandelier cells, ChCs)組成,跨層連接的中間神經元(cross-layer connection interneurons, CL-INs)由雙極型細胞(bipolar cells, BPCs)和雙花型細胞組成(double banquet cells, DBCs),而負責跨層以及跨功能柱等長程連接的中間神經元(long-range connection interneurons, LR-INs)則由大型籃狀細胞(large basket cells, LBCs)和馬提諾帝細胞(Martinotti cells, MCs)組成。

圖1 PFC網絡框架示意圖

我們讓單個功能柱內短程到長程連接的中間神經元依次缺失,發現它們對信息維持準確性造成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負責局部抑制的中間神經元缺失,增加了圖像信息維持任務的噪點,降低圖像輸出的準確性。負責遠距離抑制的中間神經元缺失,則使輸出圖像發生了扭曲,當跨層連接和遠距離連接的中間神經元同時缺失,輸出圖像的扭曲程度也變的更加嚴重。這證明不同類型中間神經元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圖2 不同類型中間神經元缺失的輸出結果(A-E)和準確率統計分析(F)

張倩副研究員介紹到:如果我們給這一功能柱多次輸入刺激,我們發現局部抑制中間神經元在維持網絡穩定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旦缺失,網絡就陷入異常放電的癱瘓模式,類似於癲癇病人的腦網絡活動狀態,輸出信息的準確性最低僅有27.34±3.62 %。

圖3 多次刺激下不同類型中間神經元缺失情況下網絡的輸出(A)與準確率統計分析(B)

張倩副研究員介紹:在此情況下,僅增加一個功能柱,就能恢復網絡的功能,輸出的準確率得到明顯改善,最高能達到89.56±0.61 %。繼續增加功能柱的數量到4個,準確率仍有上升空間。顯然這是因為功能柱之前的長程抑制彌補了局部抑制缺失對網絡造成的影響。由此推斷新皮層功能柱結構相似,排布緊密這一特性,能夠在腦組織部分受損的情況下維持網絡的正常輸出功能,提高了整體的魯棒性。

曾毅研究員說:「可以看到,數億年的演化使得大腦皮層的組成部分在多尺度通過不同結構與機制的融合儘可能確保系統的魯棒性和自適應性,這是類腦人工智慧模型非常值得借鑑的啟發。最開始出現的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結構並沒有這麼複雜,相對來說也沒有這麼多的看似冗餘的設計,但是可以看到,這種看似重複冗餘的結構實質上對提升智能與認知功能的穩定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哪怕由於疾病等原因,致使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局部神經組織受損,還是可以依賴於這種看似冗餘的設計較好的維持認知功能。魯棒性和自適應性是演化中的生命系統具有的最重要特徵之一,「適者生存」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也是智能的根基。」

圖4 多功能柱網絡局部抑制神經元缺失下網絡的輸出(A,C)與準確率統計分析(B)

曾毅研究員指出:大腦的新皮層是模塊化的,雖然層次結構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種類豐富的中間神經元讓連接的類型變得多樣化。有的中間神經元平衡網絡的興奮性,有的則調節網絡增益,引發節律產生。這篇文章我們集中討論不同中間神經元在與記憶有關的信息維持認知功能中發揮的不同作用。未來我們希望繼續探索中間神經元在前額葉參與的更多高等認知功能中的分工,例如推理、決策等等。這一工作是我們探索前額葉皮層參與高等認知知功能環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相關的工作更是構建類腦神經網絡重要的啟發。腦神經網絡模擬與計算建模為研究大規模生物神經網絡的特性提供了計算驗證的平臺,這些特性往往在局部小規模網絡上是難以實現的,例如多模態信息整合、節律的層次化傳遞等。此外,計算模擬平臺為進行生物實驗難以驗證的科學假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工具,並將為研製新一代類腦神經網絡提供創新源泉


Discover Intelligence Future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中科院自動化所官方網站:

http://www.ia.ac.cn

歡迎後臺留言、推薦您感興趣的話題、內容或資訊,小編恭候您的意見和建議!如需轉載或投稿,請後臺私信。

編輯:魯寧、董曉芙

審稿:曾毅

相關焦點

  • 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中的活動規律揭示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不僅加深了人類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雖然大腦中抑制性神經元的數量相對較少,僅佔全部皮層神經元的10%—20%,但它們的種類繁多。
  • 徐晗課題組揭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
    大腦的興奮性與抑制性就好像一輛汽車的油門和剎車,兩者在相互配合、相互制衡中,促進人的正常社交行為的發生。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課題組一直專注於「社交行為與社交障礙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近日,課題組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研究揭示前額葉皮層動態在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前額葉皮層動態在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6 18:25:41 西班牙IDIBAPS研究所Albert Compte團隊發現,前額葉皮層中持續活動與活動沉默動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工作記憶中序列偏好的基礎
  • 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03:18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Adam Kepecs小組發現,額葉皮層神經元類型明確編碼單個決策變量。
  •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神經元在調控反應可靠性中的作用
    論文報導了小鼠初級視皮層(Primary visual cortex,V1)中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陽性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在調控反應可靠性中的重要作用。  以往在視皮層、聽皮層、體表感覺皮層和海馬的研究均提示,抑制性神經元環路參與調節神經元的反應可靠性。但是,抑制性神經元有多種類型,特定類型的抑制性神經元在調控反應可靠性中的作用並不清楚。
  • 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研究發現,在價值抉擇過程中,眶額葉皮層僅編碼單個證據在視覺特徵層面攜帶的價值信息;背外側前額葉區域不僅編碼了證據在運動層面的累積,還編碼了單個證據從視覺特徵到運動相關的信息轉換。該研究有利於理解前額葉皮層不同子區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的作用。
  • PNAS揭示腸腦軸的神經連接-皮層控制胃功能的亞區
    關於腸腦軸連接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將腸道及其微生物組信號與腦功能改變聯繫起來的傳導通路上。胃功能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介導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來自左、右迷走神經,對胃腸道的調控主要是興奮性的,增加胃分泌物並增強進食時平滑肌收縮的模式(1)。 而來自於腹腔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對胃腸道的整體作用是抑制性的,減緩了胃腸道的運輸和分泌。
  • 前額葉皮層生長抑素控制小鼠情感狀態識別
    前額葉皮層生長抑素控制小鼠情感狀態識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7 13:56:50 義大利理工學院Francesco Papaleo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腦智卓越中心在前額葉不同子區在抉擇中不同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研究人員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研究發現,在價值抉擇過程中,眶額葉皮層僅編碼單個證據在視覺特徵層面攜帶的價值信息;背外側前額葉區域不僅編碼了證據在運動層面的累積,還編碼了單個證據從視覺特徵到運動相關的信息轉換。該研究有利於理解前額葉皮層不同子區在基於價值的抉擇任務中發揮的作用。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參與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3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間有著直接聯繫,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 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上。
  • 生物物理所發現調控皮層中間神經元發育成熟的新機制
    在大腦皮層中,約有20%的神經元為GABA能的中間神經元,這些中間神經元根據其形態、生理特性的不同可以分為多種亞類,這些亞類功能各異,相互結合,從而精確地調節著神經網絡的複雜活動。其中SST陽性中間神經元出現較早,在快速發放(fast-spiking)類型中間神經元出現之前,對於局部神經網絡的建立和發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今的報導並未對SST中間神經元自身成熟的特徵及其早期的發育調控機制給出明確的結論。
  • 壓力如何使人崩潰|前額葉|皮層_網易財經
    而作為一個心理活動的控制單元,前額葉皮層還能抑制不適宜的想法和行動。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是通過一種錐體細胞(pyramidal cell,一種錐形神經元)組成的龐大內部網絡來實現的。這種神經元還會與控制情緒、欲望和日常習慣,距離相對較遠的大腦區域相連。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這些發現揭示了靶向樹突的中間神經元,以及更廣泛地樹突棘抑制性調控,這是SHANK3功能障礙的關鍵微環路機制。不同的機械性敏感通道具有獨特的結構和機械轉導機制,以適應其生物學作用。機械敏感性通道如何工作在過去的十年中已得到廣泛研究,尤其是在動物中。本文回顧了這些通道的功能和結構特徵中的關鍵發現,並強調了與每個特定通道的機械轉導機制相關的結構特徵。
  • PNAS:挑戰主流研究觀點,揭示前額葉子區在抉擇中不同的功能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天明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訓練獼猴完成一項基於不確定信息證據積累的價值抉擇任務,並在獼猴進行抉擇的過程中對前額葉中兩個重要的子區進行了單細胞電生理記錄。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腦科學日報|腦細胞生長模式;網路遊戲過度使用背後的神經機制
    王波教授和他實驗室的研究生們使用螢光染料標記了扁形蟲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然後,他們使用高解析度顯微鏡捕獲整個大腦的圖像,並分析提取了指導其構建的數學規則。他們發現每個神經元周圍約有十幾個與自己相似的細胞,其中散布著其他種類的神經元。這種獨特的排列方式意味著每個神經元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不同類型的互補神經元緊密合作完成任務。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1,Neuron | 洪暐哲團隊揭示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 來源:BioArt 該研究通過微型螢光顯微技術(Miniaturized Microendoscope),記錄小鼠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的上百個神經元在識別雄性和雌性信息時產生的神經信號。作者們發現,即使是在前額葉皮層這樣處理高度複雜信息的神經網絡,神經細胞也可以編碼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