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2020-12-17 生物谷

2016年10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於受損的神經纖維無法再生,因此脊椎損傷會造成癱瘓和其他永久性的殘疾。現在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成功解除了一種"剎車"分子的作用,這種分子能夠阻止神經纖維的再生。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


神經元細胞互相連接形成網絡遍布身體各處。通過這種方式神經信號可以從頭傳遞到腳趾頭,這種神經信號傳遞網絡發生損傷會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腦或者脊椎受到損傷的時候,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軸突發生損傷就無法再生。


損傷的神經信號網絡只有在受到影響的細胞形成新的連接之後才會恢復,而事實上軸突的生長發生在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這種生長能力到成年階段就徹底消失。"我們開始的時候提出假設認為神經元一旦與其他神經元產生連接就會下調與生長有關的基因表達程序,保證不會超越標記界限,這意味著存在一種一旦神經元彼此連接就會觸發的'剎車機制'。"研究人員Dr. Andrea Tedeschi這樣說道。


研究人員在小鼠和培養的細胞中開始廣泛尋找調節神經元生長的基因。他們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對基因表達數據進行分析,最終發現一個候選基因--Cacna2d2,該基因的表達產物在突觸形成和功能發揮方面有重要作用。通過進一步的實驗證實,Cacna2d2確實可以影響軸突生長和神經纖維的再生。


Cacna2d2編碼的蛋白參與離子通道複合體的構成,可以將離子通道錨定在細胞膜上幫助調節鈣離子的流動。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影響神經遞質釋放等細胞過程,因此這些離子通道對於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


在進一步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叫做Pregabalin(PGB)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結合鈣離子通道的錨定分子,他們用這種藥物治療脊椎受到損傷的小鼠,發現這種治療會引起新神經連接的生長。


這項研究表明突觸形成是限制軸突生長的一個強力開關。而PGB這種藥物可以改變突觸的限制作用,事實上PGB已經用於一些脊椎病變的臨床治療。研究人員表示PGB或可發揮促進神經纖維生長的作用,長遠來說該研究將會引領新治療方法的開發。(生物谷Bioon.com)





The Calcium Channel Subunit Alpha2delta2 Suppresses Axon Regeneration in the Adult CNS


Andrea Tedeschi, Sebastian Dupraz, Claudia J. Laskowski, Jia Xue, Thomas Ulas, Marc Beyer, Joachim L. Schultze, Frank Bradke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負責清除損傷神經元的大腦細胞
    該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會吞噬損傷神經元的殘餘部分,可以防止損傷傳播到鄰近正常神經元,從而避免產生更嚴重的神經退化。身體的每個組織中的死亡細胞或者是正在死亡的細胞都必需被儘快清除以防止產生炎症,因為炎症將促使鄰近細胞的進一步死亡。這個過程由可以吞噬並消化細胞殘渣的特殊免疫細胞完成,也就是吞噬性細胞。但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都還沒有找到大腦或者脊髓損傷後負責清除神經殘渣的細胞。
  • Neuron解析!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 2020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Neuronal autophagy regulates presynaptic neurotransmission by controlling the axonal endoplasmic reticulu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萊布尼茨分子藥理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自噬在神經元功能發揮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 Mol Ther:神經元再生有助於修復視力損傷
    2020年5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從神經元向外生長的軸突形成了相互連接的通訊網絡,這些通訊網絡從大腦延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但是與可以修復的電線中斷不同,軸突的斷裂是永久的。每年,成千上萬的患者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因為脊髓損傷和軸突嚴重受損或被切斷的相關狀況而終生喪失感覺和運動功能。
  • Neuron:與神經遞質血清素相關的特殊受體或能增強記憶的形成
    2018年5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和神經遞質血清素相關的特殊受體,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增強大腦記憶的靶向藥物,本文研究未來或許有一天也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認知損傷的患者。
  • Neuron:30個神經元聯手抵抗疼痛
    它是由大約30個神經元組成,協調催產素釋放到血液和脊髓中,從而降低疼痛感。這些發現為治療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啟示。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3月3日在線發表在Neuro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new population of parvocellular oxytocin neurons controlling magnocellular neuron activity and inflammatory pain」。用棒槌打周末DIY愛好者的手指,他(她)定會感到疼痛。
  • Neuron:芝加哥科學家實現光遺傳學技術新突破
    2015年3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隨著近年來科學家在表觀遺傳學領域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希望通過體外刺激的方式來控制體內細胞尤其是神經元細胞的狀態。這一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如治療黃斑病變等遺傳病。以此為基礎,光遺傳學等學科紛紛被建立起來。不過,目前為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不得不對神經元進行基因改造。這也極大阻礙了這一技術的普及。
  • Neuron最新:小細胞催產素神經元在自閉症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大細胞和小細胞OT神經元催產素神經元分為大細胞和小細胞兩種亞型。首先,Eastman等人使用逆行示蹤的方法對小鼠腦室旁核(PVN)內OT神經元亞型的比例和分布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在PVN中,有66%的OT神經元是巨細胞的,而34%的OT神經元是小細胞的。大細胞OT神經元主要定位在PVN的頭端部,而小細胞OT神經元則集中在PVN的尾部。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脊髓損傷修復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脊髓損傷修復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2】J Neurotrauma:科學家開發出能成功治療脊髓損傷的新型化合物doi:10.1089/neu.2017.5297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trauma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動物進行研究發現,一種實驗性藥物或有望成為治療脊髓損傷的潛在療法。
  • Nature:當遭受損傷時,成體神經元退回到胚胎轉錄生長狀態
    2020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當成體腦細胞遭受損傷時,它們會退回到胚胎狀態。他們報導在這種新獲得的未成熟狀態下,這些腦細胞能夠再生出新的連接,而且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連接可能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
  • 科學家製造出了「人工神經元」 腦退化症治療有望
    ▲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了與人體生物神經細胞「幾乎完全相同」矽微型晶片,圖為該晶片與英國20便士硬幣的大小對比。圖據巴斯大學官網據BBC新聞3日報導,近日,英國巴斯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成功製造出了一種人造神經元——一個矽微型晶片,這個與人體生物神經細胞「幾乎完全相同」的晶片可用於生物電子設備和植入物,為對抗影響神經系統的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心力衰竭或脊髓損傷)提供了新的途徑。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導致人體出現功能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創傷性腦或脊髓損傷(SCI)、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差,其損傷康複目前是國際性的醫學難題。
  • 多篇文章聚焦神經元研究奧秘
    【8】PNAS:科學家闡明神經元如何實現與肌肉的「交流溝通」?doi:10.1073/pnas.1809050115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斑馬魚進行研究發現了神經細胞控制運動的新方式,研究者表示,神經元和肌肉之間的接觸或許比我們想像中更有活力,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我們開發治療脊髓損傷和特定神經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 SOD1三聚體或致神經元死亡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特聘教授兼該研究作者Nikolay Dokholyan博士解釋道:「ALS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多年來一直是科學家們試圖攻克的難疾之一。由於其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人類尚無根治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辦法。而我們的研究為人們揭示了運動神經元的全新死亡機制,這一項重大發現和突破將為後期開發治療神經變性疾病的新型療法或新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線索。」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3】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doi:10.1016/j.cell.2020.05.050為了製造新的記憶,我們的腦細胞首先必須找到彼此。從神經元長長的有分支的觸角末端伸出的小突起將這些神經元連接在一起,這樣它們就可以交談。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
  •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 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
    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該團隊首次證明,我國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可改善損傷局部微環境,促進非人靈長類恆河猴的皮質脊髓束(CST)長距離再生,越過損傷區與宿主脊髓建立起功能性神經網絡從而使截癱肢體功能恢復,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在我國,每年脊髓損傷新發病例為12萬例;在美國,每年新增脊髓損傷病例1.7萬例。
  • Neuron:揭秘為何男孩兒更易患自閉症譜系障礙?
    2020年4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釋了為何自閉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在男孩中要比女孩中更為常見,研究者發現,NLGN4基因中單一胺基酸的改變或許就會驅動不同性別在自閉症譜系障礙發病中的差異
  • 大腦中有導致恐懼記憶反覆的神經元:有助於治療焦慮
    在這項發表於近日《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恐懼記憶)消退神經元」(extinction neuron)的識別,這些神經元在激活時可以抑制恐懼記憶,而在未被激活時會讓恐懼記憶重現。
  • 用碳納米管連接神經元,有望修復受損脊髓
    科學家們已經在用碳納米管控制神經元生長並修復神經細胞之間的電子連接。並且他們已經證明碳納米管能夠安全地用於神經元修復,希望碳納米管也能恢復脊髓受損的人的神經功能。這種結合碳納米管的修復神經元方法帶來了意料之外的益處。碳納米管具有一些優異性質,比如出色的導熱性、機械強度和導電性,可以用來製造最堅硬的人造纖維,和比矽晶片運行速度快兩倍的計算機晶片,也被用來製造世界上最黑的材料——Vantablack。碳納米管因為管徑長、管壁薄,並具有導電性,被認為是製造神經假體、恢復受損神經網絡功能和開發人機界面系統的理想材料。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分論壇成功舉行
    10月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大健康論壇——首屆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甌江論壇暨之江科技論壇生長因子與疾病峰會在中國基因藥谷召開。浙江中醫藥大學陳忠教授以《癲癇發病機制及藥物靶點研究》為題向我們介紹了PPAR這一重要功能蛋白在神經元穩態過程的調控作用,特別是在該過程中正負反饋調控因子的協同作用,為癲癇的發病機制研究以及新藥靶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