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

準確限定陸源輸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組成是運用Mo同位素準確反演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關於Mo同位素在巖石化學風化過程中的具體分餾機制仍然不清楚,同時,風化產物中偏輕的δ98Mo的長期穩定儲庫仍未找到。

研究人員調查了中國海南玄武巖風化剖面全巖δ98Mo組成變化特徵,以及不同相態(如Fe-Mn氧化物態、殘渣相態等)和母巖單礦物(鈦鐵礦、磁鐵礦等)δ98Mo組成。全巖結果顯示,δ98Mo組成在風化剖面三個階段呈現不同特徵,即剖面上部和中部具有偏重於基巖,而下部偏輕基巖。在風化剖面上部和中部的δ98Mo組成主要受雨水輸入和氧化還原條件控制,δ98Mo組成較基巖偏重;剖面下部主要受控於淋濾作用影響,即偏重的δ98Mo組成被優先淋濾到水溶液中,使得殘留的具有偏輕的δ98Mo。

進一步研究表明,全巖中具有偏輕δ98Mo的組份主要富集在殘渣相態中的Fe-Ti氧化物(如鈦鐵礦)中,而這些Fe-Ti氧化物主要繼承於玄武質母巖。由於Fe-Ti氧化物(如鈦鐵礦)具有很強的抗風化性,因此其有可能是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組份長期穩定的儲庫。此外,通過對比玄武巖和花崗巖化學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程度的差異,發現相對於花崗巖風化過程中較大的Mo同位素分餾,而玄武巖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的分餾比較小,這種差異可能是由兩種巖石中主要Mo的賦存礦物的不同而引起的。

該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的儲庫,即Fe-Ti氧化物(如鈦鐵礦),和不同巖石類型(花崗巖和玄武巖)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的差異,對深入了解化學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制和地球表生過程Mo同位素循環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ca.2020.07.03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同位素分餾法作為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之一,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頁巖氣開採和現場解析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隨開採/解析時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餾現象。近年來,這一現象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但不同學者對導致這種分餾效應的成因及其機理仍存在很大爭議。
  • 發現納米材料轉化過程中穩定同位素分餾現象
    通過銀穩定同位素分餾揭示自然水體中納米銀的天然轉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桂斌研究組近期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 該工作採用了天然穩定同位素來研究環境中納米材料的過程和來源。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納米銀在自然轉化過程中的穩定同位素分餾現象,通過多接收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MC-ICP-MS)測定了納米銀在轉化過程中天然銀同位素組成的極細微變化。研究發現不同的環境過程能夠導致不同的銀同位素分餾效應,進而通過同位素變化揭示了納米銀在自然水體中的轉化途徑與機理。
  • 地化所發現大氣降雨中異常的偶數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
    汞有七個穩定同位素,分別是196Hg、198Hg、199Hg、200Hg、201Hg、202Hg、204Hg。初步研究表明,自然界中不但存在著明顯的汞同位素的質量分餾,還存在著汞同位素的非質量分餾,並主要是奇數同位素非質量分餾,這是迄今為止唯一在自然環境中檢測出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的重金屬元素。對比汞同位素質量分餾效應,非質量分餾能夠提供更加可靠和直接的示蹤源和過程的同位素信息,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頁巖氣碳同位素倒轉:機理與應用分析
    2.3擴散及吸附/解吸過程中的同位素分餾  前人對天然氣擴散和吸附/解吸過程中同位素的分餾研究較多,認為在穩定狀態下天然氣擴散造成的同位素分餾是有限的,而非穩定態下氣體擴散引起的同位素分餾很大。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團隊發現汞礦區大米可以富集甲基汞,食用大米是貴州汞礦區、貴州省甚至我國南方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水稻對於甲基汞和無機汞表現出不同的富集過程,稻田土壤是水稻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過程。
  • 研究發現氨氣分子擴散存在同位素分餾效應
    揭示大氣氨濃度變化及其來源,是制定減排策略的科學基礎,具有迫切的現實需求。 過去幾十年,基於擴散吸附原理的被動採樣器被廣泛用於大氣氨濃度測量。由於造價低廉、操作簡單等優點,被動採樣器已成為全球大氣氨觀測網絡的標配。近年來,被動採樣器開始用於氨同位素溯源研究。然而,被動採樣器表徵大氣氨同位素的可靠性一直懸而未決。
  • 科學家修正同位素分餾相關理論
    穩定同位素的比率(如18O/16O、13C/12C等)在不同礦物或分子中不一樣,之間的差別稱為同位素分餾。
  • 同位素動力學分餾(KIE)定義的「行規」
    由於主量同位素通常是輕同位素,所以同位素的比率通常寫成重同位素相對於輕同位素的比率:R≡hC/lC。一個反應(R↔P)的同位素分餾的定義是產物和反應物之間的同位素摩爾質量比率之比:α≡RP/RR=(hCP/lCP)/(hCR/lCR)=(hCP/hCR)/(lCP/lCR),即產物和反應物之間,重、輕同位素富集程度之比。
  • GCA:在揭示地殼深熔過程中B-Mo同位素分餾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深熔花崗巖通常具有複雜的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對於這種熔體成分多樣性,主要是受源區過程控制還是受後期分異過程控制,一直備受學界爭議。而理清這兩種過程的相對貢獻對理解大陸地殼演化具有重要意義。B和Mo同位素體系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研究巖漿的形成及演化,且可能為解決上述爭議提供思路,然而B和Mo在地殼深熔過程中的地球化學行為仍然不清楚。
  •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錫擁有10個同位素,是元素周期表中同位素最多的元素。近幾年,錫同位素測試技術取得突破,有學者對不同類型地質樣品的錫同位素組成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顯示高溫過程中錫同位素會發生分餾。然而,熱液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的分餾未見報導。
  • 廣州地化所揭示電子電離源質譜上裂解反應的氯/溴同位素效應
    然而,一些影響分析精度和準確度的問題尚待揭示和解決,如發生在色譜分離過程中的氯/溴同位素分餾和協同二維碳-氯/溴同位素分餾。  研究人員以12種有機氯和5種有機溴為模型化合物探究了發生在EI-MS上碎裂過程中的氯
  • 地化所提出Clumped同位素的精確分餾參數
    近年來,許多課題組利用clumped同位素方法在重建古環境和示蹤生物效應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其研究對象也日趨豐富。伴隨clumped同位素方法的發展,學界需要完善clumped同位素的理論根基,並需要高精度的同位素平衡分餾參數作為參考標準。一方面,不同課題組間採用的clumped同位素分餾表達式彼此不一致。另一方面,從理論層面預測同位素的分餾效應多基於簡諧近似。
  • 中國學者利用同位素揭示過程
    &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黃方教授團隊建立了高精度的銅—鋅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與國外同行合作,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巖石學,精確地測定了矽酸鹽熔體和金屬熔體之間的銅和鋅同位素平衡分餾係數,及其制約月核的成分和形成過程。
  • 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擬除蟲菊酯是一類防治小菜蛾方面廣泛使用的殺蟲劑,但小菜蛾對該類殺蟲劑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並且擬除蟲菊酯在土壤中的殘留會造成環境安全問題,探索小菜蛾對擬除蟲菊酯的解毒代謝十分重要。 該研究通過蛋白質三維結構模建、蛋白質-藥物分子對接、蛋白質-藥物複合物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現代藥物設計技術並聯合分子生物學定點突變試驗,闡明了小菜蛾羧酸酯酶(PxEst-6)代謝4種擬除蟲菊酯(Bifenthrin、Cyfluthrin、Cypermethrin、λ-cyhalothrin)的分子機理;證實了PxEst-6具有參與小菜蛾對擬除蟲菊酯解毒代謝過程的能力;分析了擬除蟲菊酯與PxEst
  • 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田恆次等-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鈦鐵礦常以副礦物的形式存在於火成侵入巖中,是巖漿演化過程的記錄者。但是,在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中,鈦鐵礦和磁鐵礦是主要的組成礦物,甚至形成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釩鈦磁鐵礦礦床。
  • 巖漿熱液成礦環境中的Cu同位素比值
    對過渡金屬同位素比值的變化可能是由非生物或生物過程。依賴質量的非生物分餾是由分子振動理論預測的,在分子振動理論中,較重的同位素優先分配到礦物和水物種中更緊密結合的位置。當微生物活動選擇性地使用輕同位素來最大化自由能時,就會產生生物分餾。過渡金屬同位素在地球系統中非生物和生物分餾的程度和相對重要性尚不清楚,它們的功能依賴關係也不清楚,如溫度或氧化還原態等其他參數。
  • 月球隕石中有氯同位素分餾效應,這種效應只能在高溫高能中形成!
    最新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人員在三塊月球隕石當中找到了如今存在太陽系範圍內最大的氯同位素分餾效應,據研究人員介紹,對於氯同位素分餾效應只能通過劇烈的高溫高能過程才得以實現,而這些現象的發現將會再一次證明月球起源應該是來自於劇烈的碰撞事件。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 同位素效應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 1: 用氧化鈰把CO2還原成CO
    來源:【高維度穩定同位素】公眾號(ID:HDStableIsotope)同位素效應的應用無疆無界,但我們這個公眾號還從來沒有發過一篇有關同位素效應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