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核」咋形成的?中國學者利用同位素揭示過程

2020-12-27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黃方教授團隊建立了高精度的銅—鋅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與國外同行合作,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巖石學,精確地測定了矽酸鹽熔體和金屬熔體之間的銅和鋅同位素平衡分餾係數,及其制約月核的成分和形成過程。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地球化學刊物《地球化學遠景通訊》上。

&nbsp&nbsp&nbsp&nbsp大碰撞假說認為,月球形成於一個火星大小的行星和原始地球在45億年前發生的大碰撞。碰撞後的物質飛濺到太空,在月球軌道聚集增生,形成炙熱熔融的月球巖漿洋,之後從中分異出月核、月幔和月殼的結構。一般認為,大碰撞時的揮發作用會改變月球的元素和同位素組成,但是對於月球圈層分異,特別是月核形成過程還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行為的了解。

&nbsp&nbsp&nbsp&nbsp銅(Cu)和鋅(Zn)既是揮發性元素,它們可以制約碰撞過程中的揮發效應;又是親鐵—親硫元素,也可以制約核幔分異過程。因此可用來探討月核分異對於月球化學組成的影響。

&nbsp&nbsp&nbsp&nbsp研究發現,含硫的金屬熔體相對矽酸鹽熔體顯著富集輕的銅和鋅同位素,而不含硫的金屬熔體和矽酸鹽熔體之間的分餾較小。這個結果很好地解釋了地球和月球之間金屬穩定同位素組成的差別。月、地之間較大的鋅同位素分餾明顯反映了揮發過程的影響;雖然銅的揮發性比鉀和鈣要弱,但是月、地之間的銅同位素組成差異比鉀和鈣同位素要大。這可能是因為月球的銅同位素組成不僅受到大碰撞時揮發作用的控制,也會受到月核形成時含硫金屬熔體從月球巖漿洋分離的影響;而鉀和鈣不進入月核,因此不受月核形成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科學家稱鑑定氧同位素可揭示太陽系起源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氧是地球上蘊藏最豐富的元素,大約佔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地球上的氧具有三種穩定同位素形式:氧16、氧17和氧18。目前,科學家聲稱,發現了關於氧元素的新線索,進而可揭示太陽系的起源。 太陽系中許多原始星體上的礦石比地球上氧同位素具有完全不同的比率,其中包括碳質球粒狀隕石,科學家推測在太陽系早期大量存在著罕見較重的氧同位素。美國伯克利實驗室化學科學公司的穆薩·阿梅德說,「作為一位化學家,氧同位素比率將幫助我們理解太陽系的起源問題。
  • 山西考古學家王益人等中外學者確定: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山西考古學家王益人等中外學者確定: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地質年齡有一個天然的「計時器」——同位素。26Al/10Be鋁鈹埋藏測年,以宇宙射線撞擊地球表面物質,引起核反應生成放射性核素為基本原理,利用加速器質譜(AMS)分析鋁鈹同位素比值(26Al/10Be),獲得遺址埋藏年齡的一種新測年手段。測量對象是石英,只要測出石器出土層位中石英顆粒中的鋁、鈹這兩種同位素的含量,就能推算出它們被埋入地下的時間。
  • 什麼是同位素?同位素的關鍵是中子變異
    同位素是原子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化學家,物理學家和地質學家使用它們來理解我們的世界。 但是在我們解釋什麼是同位素或它們為什麼如此重要之前,我們需要退後一步,並從整體上看待原子。原子世界您可能知道,原子有三個主要成分,其中兩個位於原子核中。
  • 聖地牙哥最大英文報撰文紀念華裔同位素研究先驅
    華聲報聖地牙哥消息:同位素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先驅之一、華裔海洋地球化學專家周載華博士因長期罹患帕金森氏症,6月21日在美國拉荷雅(La Jolla)逝世,享年82歲。當地最大的英文報紙《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7月3日發表長篇報導,詳細介紹周載華生平。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中國航空報訊:回憶過程中,與記憶儲存相關的蛋白質大量產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得以加強。根據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這篇論文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一個神秘的過程,看到不同基因如何被激活,以及調節這些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機制。」蔡立慧說。
  • 龔劍萍《先進醫療材料》同位素顯微鏡觀察水凝膠骨骼結合成骨過程
    【科研摘要】近日,日本北海道大學Takayuki Nonoyama(譯名野山孝之)和華人龔劍萍教授團隊將44Ca同位素摻雜的HAp/DN水凝膠植入兔股骨缺損中,並使用同位素顯微鏡通過追蹤鈣同位素比來分析凝膠/骨界面的動態成骨過程
  • 泡椒鳳爪耐儲存,竟是因為「核」技術!|輻射|同位素|輻照|電子束|x...
    、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北京科協、同輻先鋒、浙商電氣新能源、中核集團、中國科普網、中國核能  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jgIZb8r5gDUmp39YVn9ZEg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核技術,你了解多少?
  • 發現納米材料轉化過程中穩定同位素分餾現象
    通過銀穩定同位素分餾揭示自然水體中納米銀的天然轉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桂斌研究組近期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 該工作採用了天然穩定同位素來研究環境中納米材料的過程和來源。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納米銀在自然轉化過程中的穩定同位素分餾現象,通過多接收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MC-ICP-MS)測定了納米銀在轉化過程中天然銀同位素組成的極細微變化。研究發現不同的環境過程能夠導致不同的銀同位素分餾效應,進而通過同位素變化揭示了納米銀在自然水體中的轉化途徑與機理。
  • 廣州地化所揭示電子電離源質譜上裂解反應的氯/溴同位素效應
    然而,一些影響分析精度和準確度的問題尚待揭示和解決,如發生在色譜分離過程中的氯/溴同位素分餾和協同二維碳-氯/溴同位素分餾。  研究人員以12種有機氯和5種有機溴為模型化合物探究了發生在EI-MS上碎裂過程中的氯
  • GCA:在揭示地殼深熔過程中B-Mo同位素分餾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來源:廣州地化所  花崗巖是大陸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少部分花崗巖來自幔源以外,大多數花崗巖形成於地殼深熔深熔花崗巖通常具有複雜的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對於這種熔體成分多樣性,主要是受源區過程控制還是受後期分異過程控制,一直備受學界爭議。而理清這兩種過程的相對貢獻對理解大陸地殼演化具有重要意義。B和Mo同位素體系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研究巖漿的形成及演化,且可能為解決上述爭議提供思路,然而B和Mo在地殼深熔過程中的地球化學行為仍然不清楚。
  • 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研究揭示淡水溼地森林優勢植物水分利用格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1日訊 植物吸水過程在維持生態系統水分平衡及提升生產力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以往關於植物水分利用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乾旱地區或季節乾旱地區,忽略了溼潤地區植物水分利用格局及驅動因素的定量研究。
  • 最新版《中國評價核資料庫》發布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2日消息,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中國評價核資料庫》最新版本CENDL-3.2正式發布。該資料庫作為核工程與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礎,是連接核物理基礎研究與核技術應用的重要紐帶,在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以及科學研究領域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同位素分餾法作為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之一,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頁巖氣開採和現場解析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隨開採/解析時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餾現象。近年來,這一現象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但不同學者對導致這種分餾效應的成因及其機理仍存在很大爭議。
  • 月球形成之謎:科學家發現氧同位素差異,填補「大碰撞說」缺口!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人類來說,天空中明亮、又肉眼可見的天體除了太陽就是月球了,但關於「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卻是學界最大的謎團之一。而對於月球的由來,學界也眾說紛紜,同時也誕生了很多理論,如分裂說、捕獲說、地月孿生生說等等。
  • 研究發現氨氣分子擴散存在同位素分餾效應
    為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中國計劃實施氨減排。揭示大氣氨濃度變化及其來源,是制定減排策略的科學基礎,具有迫切的現實需求。 過去幾十年,基於擴散吸附原理的被動採樣器被廣泛用於大氣氨濃度測量。由於造價低廉、操作簡單等優點,被動採樣器已成為全球大氣氨觀測網絡的標配。近年來,被動採樣器開始用於氨同位素溯源研究。然而,被動採樣器表徵大氣氨同位素的可靠性一直懸而未決。
  • 科技日報:多國科學家聯手合成108號元素超長壽命同位素
    由來自德國、俄羅斯和中國等國24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德國達姆斯塔特加速器,成功合成了元素周期表上108號元素Hs的超長壽命同位素270(質子數108和中子數162),這標誌著人們向「穩定島」理論又邁出了重要一步。該科研成果發表在近期的《物理學評論快報》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公基備考】核能與中國的核安全
    核衰變,是不穩定的放射性核放射出射線後衰變為另一種核或衰變為能量較低的核的過程。1896年法國科學家A.H.貝可勒爾研究含鈾礦物質的螢光現象時,偶然發現鈾鹽能放射出穿透力很強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不可見射線,這就是衰變產生的射線。
  • 汞同位素中存在不對稱裂變現象
    據《自然》雜誌網站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在汞的一種不穩定同位素汞-180中,觀察到一種不對稱裂變,這種未曾預料的核反應現象有助於理論學家進一步理解原子核,建立更加完善的原子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