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金屬同位素比率可以提供一些與熱液系統有關的長期問題的見解。本文作者研究的一個重點是探索這樣一個問題:在含礦熱液礦床中,金屬(在這裡是銅)的來源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兩個重要方面。首先,金屬是來自巖漿源還是從圍巖中浸出?例如,已知斑巖型銅礦中的熱液流體有兩種來源。熱液礦物的氧和氫同位素分析表明,巖漿流體在這些系統的中心部分佔主導地位,而大氣地下水在它們的外部也可能是重要的。儘管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系統中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話)銅都來自巖漿(如Gustafson and Hunt, 1975),但斑巖環境表明,多種流體來源可能為某些熱液系統提供不同的銅來源。其次,由於巖漿中的銅來自於巖漿源(如地幔、地殼和/或俯衝板),如果巖漿源的同位素比值可以表明不同,那麼巖漿衍生銅礦床中的銅同位素比值可能有助於區分這些巖漿中的銅貢獻。Farmer和depaulo(1997)在熱液系統中使用了重放射性同位素比率(Sr、Nd和Pb)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結果被解釋為熱液成分確實可以追溯到巖漿來源。
本文作者測定了世界上一些巖漿礦床和熱液礦床中含銅礦物的Cu同位素組成。基性侵入體中黃銅礦的δ65Cu值變化幅度窄(約為1.5%o),多數集中變化於- 0.10%o ~- 0.20%o之間,總體位於隕石和海底黑煙囪黃銅礦的8°Cu值變化範圍內,可能代表了地幔物質的Cu同位素組成(約為0%),同時表明硫化物從巖漿中的熔離並沒有產生明顯的Cu同位素分餾。美國密西根州自然銅礦區熱液自然銅的δ65Cu值多數也變化於很小的區間(略大於+0.1%),表明Cu來源於一個均一 的源區,而後期沉澱的銅硫化物和砷化物的δ65Cu值低於自然銅的δ65Cu值2%o以上。 圖—(Guo et al., 2020) ,在斑巖型礦床中,從矽酸巖巖漿中出溶的流體會顯示高δ65Cu的特徵。隨著流體繼續演化並侵入到淺層地表,單一相的流體(single-phase fluid)會分離成滷水相 (brine)和氣相(vapor)流體。結合之前關於Cu同位素在滷水相和氣相中的分餾結果,簡單計算顯示,不同種類的流體相對於侵入體中的矽酸巖母巖漿都具有高的δ65Cu的特徵。因此,高的δ65Cu的特徵是示蹤斑巖系統流體活動和尋找富集Cu礦的一個潛在指標。
Peter B Larson, Kierran Maher, Frank C Ramos, Zhaoshan Chang, Miguel Gaspar, Lawrence D Meinert,Copper isotope ratios in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environments,Chemical Geology,Volume 201, Issues 3–4,2003,Pages 337-350,ISSN 0009-2541
Zou, Z., Wang, Z., Li, M., Becker, H., Geng, X., Hu, Z., Lazarov, M., 2019. Copper Isotope Variations During Magmatic Migration in the Mantle: Insights From Mantle Pyroxenites in Balmuccia Peridotite Massi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4 (11): 11130-11149. https://doi.org/10.1029/2019JB017990
Haihao Guo, Ying Xia, Ruixia Bai, Xingchao Zhang, Fang Huang, Experiments on Cu-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chlorine-bearing fluid and silicate magma: implications for fluid exsolution and porphyry Cu deposit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Volume 7, Issue 8, August 2020, Pages 1319–1330, https://doi.org/10.1093/nsr/nwz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