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巖漿熱液成礦環境中的Cu同位素比值

2021-03-01 EarthScience讀書會
過渡金屬穩定同位素的自然變化現在已知很普遍,同位素比值對Cr,Fe和銅毫升範圍限定在每毫升數( Maréchal et al., 1999, Zhu et al., 2000)。對過渡金屬同位素比值的變化可能是由非生物或生物過程。依賴質量的非生物分餾是由分子振動理論預測的,在分子振動理論中,較重的同位素優先分配到礦物和水物種中更緊密結合的位置。當微生物活動選擇性地使用輕同位素來最大化自由能時,就會產生生物分餾。過渡金屬同位素在地球系統中非生物和生物分餾的程度和相對重要性尚不清楚,它們的功能依賴關係也不清楚,如溫度或氧化還原態等其他參數。現代多收集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MC-ICPMS)的進步現在允許精確和準確地測量過渡金屬同位素比率。這引起了對過渡金屬同位素的新的研究興趣。Walker et al.(1958)和Shields et al.(1965)首次使用熱電離質譜(TIMS)研究Cu同位素在自然樣品中的分布。他們在深成(原生熱液)和表生(次生風化)兩種銅礦物中均發現了約 12‰,但分析精度約為 1.5‰。MC-ICPMS測量Cu比的精度通常為0.03–0.04‰ (1σ) ,無論是鋅摻雜還是樣品標準方框技術。平衡質量依賴的非生物銅同位素分餾應該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少,在高熱液和巖漿溫度(大於300℃)時,平衡分餾很可能很小。因此,如果要研究銅礦物比例之間如此微小的變化,就需要高度精確的測量。

過渡金屬同位素比率可以提供一些與熱液系統有關的長期問題的見解。本文作者研究的一個重點是探索這樣一個問題:在含礦熱液礦床中,金屬(在這裡是銅)的來源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兩個重要方面。首先,金屬是來自巖漿源還是從圍巖中浸出?例如,已知斑巖型銅礦中的熱液流體有兩種來源。熱液礦物的氧和氫同位素分析表明,巖漿流體在這些系統的中心部分佔主導地位,而大氣地下水在它們的外部也可能是重要的。儘管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系統中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話)銅都來自巖漿(如Gustafson and Hunt, 1975),但斑巖環境表明,多種流體來源可能為某些熱液系統提供不同的銅來源。其次,由於巖漿中的銅來自於巖漿源(如地幔、地殼和/或俯衝板),如果巖漿源的同位素比值可以表明不同,那麼巖漿衍生銅礦床中的銅同位素比值可能有助於區分這些巖漿中的銅貢獻。Farmer和depaulo(1997)在熱液系統中使用了重放射性同位素比率(Sr、Nd和Pb)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結果被解釋為熱液成分確實可以追溯到巖漿來源。

 本文作者測定了世界上一些巖漿礦床和熱液礦床中含銅礦物的Cu同位素組成。基性侵入體中黃銅礦的δ65Cu值變化幅度窄(約為1.5%o),多數集中變化於- 0.10%o ~- 0.20%o之間,總體位於隕石和海底黑煙囪黃銅礦的8°Cu值變化範圍內,可能代表了地幔物質的Cu同位素組成(約為0%),同時表明硫化物從巖漿中的熔離並沒有產生明顯的Cu同位素分餾。美國密西根州自然銅礦區熱液自然銅的δ65Cu值多數也變化於很小的區間(略大於+0.1%),表明Cu來源於一個均一 的源區,而後期沉澱的銅硫化物和砷化物的δ65Cu值低於自然銅的δ65Cu值2%o以上。

       圖—(Guo et al., 2020) ,在斑巖型礦床中,從矽酸巖巖漿中出溶的流體會顯示高δ65Cu的特徵。隨著流體繼續演化並侵入到淺層地表,單一相的流體(single-phase fluid)會分離成滷水相 (brine)和氣相(vapor)流體。結合之前關於Cu同位素在滷水相和氣相中的分餾結果,簡單計算顯示,不同種類的流體相對於侵入體中的矽酸巖母巖漿都具有高的δ65Cu的特徵。因此,高的δ65Cu的特徵是示蹤斑巖系統流體活動和尋找富集Cu礦的一個潛在指標。

與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中高溫斑巖型、矽卡巖型和交代型礦床中的黃銅礦和斑銅礦,無論是不同礦床之間還是同一礦床內, δ65Cu 值均顯示出較大的變化範圍(- 0.80%o~+1.39%),這種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由於多階段礦化或後期熱液活動引起的。同一樣品或相關樣品內黃銅礦與斑銅礦之間的分餾大約為0.4%o,可能代表了中等溫度條件下二者間的 Cu同位素平衡分餾。中、 高溫熱液銅礦物的表生低溫風化形成的矽孔雀石 、 藍銅礦 、 孔雀石 、赤銅礦和 自然銅等礦物的δ65Cu值 變化範圍更寬 (-3.0%o~+5.6%o),表明低溫條件下的氧化還原狀態對Cu的 同位素分餾具有明顯控制作用.

圖—(Zou et al., 2019),模擬計算結果也顯示巖漿自身遷移演化可以使巖漿及輝石巖堆晶的Cu同位素組成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不需要循環地殼物質的加入或者氧化性交代作用,地幔基性巖漿的自身的分異演化及橄欖巖熔體反應就可以造成地幔巖石顯著的Cu同位素變化。

Peter B Larson, Kierran Maher, Frank C Ramos, Zhaoshan Chang, Miguel Gaspar, Lawrence D Meinert,Copper isotope ratios in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environments,Chemical Geology,Volume 201, Issues 3–4,2003,Pages 337-350,ISSN 0009-2541

Zou, Z., Wang, Z., Li, M., Becker, H., Geng, X., Hu, Z., Lazarov, M., 2019. Copper Isotope Variations During Magmatic Migration in the Mantle: Insights From Mantle Pyroxenites in Balmuccia Peridotite Massi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4 (11): 11130-11149. https://doi.org/10.1029/2019JB017990

Haihao Guo, Ying Xia, Ruixia Bai, Xingchao Zhang, Fang Huang, Experiments on Cu-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chlorine-bearing fluid and silicate magma: implications for fluid exsolution and porphyry Cu deposit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Volume 7, Issue 8, August 2020, Pages 1319–1330, https://doi.org/10.1093/nsr/nwz221
我們期待您加入EarthScience讀書會VIP群(QQ群862911804),獲取本文pdf,分享地學知識!!!

期待您將樣品交給島弧科技,讓我們助您科研綿薄之力!!!喜歡就點擊一個在看

相關焦點

  • EG: 示蹤成礦流體?今後可以用雲母B同位素
    控制成礦的熱演化和成礦時間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爭議的問題,流體包裹體為礦石礦物限制礦化溫度和流體來源提供了最好的直接證據,但包裹體的記錄通常是不完整的,並且幹擾因素較多,需要獨立的對每個包裹體進行約束,顯然不是個類型的礦床都是能做的。話分兩頭,這邊的石英、雲母和碳酸鹽礦物中的氧、氫和碳的穩定同位素已被證明具有測量溫度和作為流體源指示物的價值。
  •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同時,熱液成礦系統中錫同位素的分餾可能與多種相互關聯的變化有關,如,溶液中錫的存在形式、氣液分離、電子遷移、溫度、壓力、化學鍵的競爭環境和不同礦物相之間錫的平衡過程等。該研究來自四個不同環境的錫產地樣品有著類似的錫同位素組成,可以排除溫度變化、壓力變化和氣液分離等因素;該研究只涉及錫石和黃錫礦,且錫石早於黃錫礦形成,因此排除了不同礦物相之間的平衡分餾;而錫在熱液系統中以氯的絡合物形式存在。
  • 地化所活火山熱液鋅同位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島弧區,高溫高壓下形成的深源物質上升到地表後會在低溫低壓條件下發生複雜的生物地球化學變化,因此,處於此類地區的活火山熱液系統是全面了解巖漿活動、流體運移機理、巖石與熱液相互作用、火山系統水循環以及進行火山活動監測的一個重要窗口。過渡族重金屬元素鋅在高溫下具有揮發性,其同位素可能為這些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科學依據。
  • GCA:金礦需要多階段疊加成礦,不信你看?
    金往往賦存於與褶皺和/或斷層構造相關的礦脈和浸染圍巖中,這在造山期金礦環境中很常見(Poulsen et al.,2000,Goldfarb et al.,2005)。因此,在顯示多個成礦事件證據的造山型金礦床中,需要利用多種分析技術進行全面研究,以確定成礦流體的性質和來源,熱液事件對金品位和分布的累積效應。本文作者首次對巨型HBGB造山帶金系統進行的礦物學和流體包裹體研究。
  • 熱液過程及熱液礦床
    成礦物質的遷移富集與熱液流體的活動密切相關。流體以水為主,基本成分有K、Na、Ca、Mg等離子、F,Cl,B等揮發性;金屬元素Cu、Pb、Zn、Au、Ag、W、Sn等……。2. 成礦方式主要是通過充填或交代作用。
  • Lithos :包古圖斑巖銅礦巖漿混染作用及成礦意義
    近年來,有關斑巖型礦床的成巖成礦機理進展包括俯衝板片之上地幔楔形區部分熔融、巖漿與巖石圈相互作用以及MASH(熔融-混染-存儲-均化)過程、巖漿在上地殼巖漿房的侵位以及流體出溶機理等。基於此,Richards(2003,2005)建立了經典的巖漿弧斑巖型礦床成礦模式,這一模式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然而,巖漿侵位之後斑巖可能發生的成巖成礦過程仍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新疆託里縣沙爾巴克特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規律研究
    礦區成礦帶位於唐巴勒 - 哈圖 Cr-Cu-Au-Fe-MoW-Sn-Mn-U-Be- 石棉 - 水晶礦帶的西部,該礦帶為新 疆金礦主要產地之一 , 金礦分布面積大,礦產地多,主要有 哈圖、包古圖、拉巴、廟兒溝等金礦成礦遠景區 , 成礦環境 優越。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田恆次等-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鈦鐵礦常以副礦物的形式存在於火成侵入巖中,是巖漿演化過程的記錄者。但是,在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中,鈦鐵礦和磁鐵礦是主要的組成礦物,甚至形成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釩鈦磁鐵礦礦床。
  • 弧巖漿中的水與斑巖銅礦床,相生相剋?
    然而,導致含礦巖漿區形成的一系列巖漿作用仍不清楚。在以拉斑玄武巖系列為主的薄島弧(<20 km)巖漿分異過程中,銅不相容,而在以鈣鹼性系列為主的厚大陸弧(>30 km)巖漿分異過程中,銅則是相容的(
  • 中國大礦是如何形成的?快收藏這些成礦模式圖(高清)!
    ;5-下侏羅統曲色組長石石英砂巖夾粉砂巖;6-上三疊統日幹配群灰巖;7-巖漿房;8-下白堊統石英閃長斑巖(內帶礦體);9-外帶礦體;10-鉀化帶;11-絹英巖化帶;12- 青磐巖化帶;13-成礦裂隙;14-平行不整合界線;15-角度不整合界線
  • EPSL:怎樣的流體與空間耦合,才能形成大礦?
    要形成一個大型且高品位的熱液礦床,富含金屬的流體流動必須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並與有效的沉澱和捕獲機制相結合。為了搞明白熱液礦床形成機制,我們必須足夠認識成礦流體,首先驅動流體的動力學機制是什麼?進而確定流體運移的方向和速度。
  • Science:海洋鐵匯在調控早期大氣氧化中的角色——三鐵同位素的限制
    起始的鐵類似熱液的組成(黃點;δ'57Fe=-0.3‰)經歷部分氧化,造成殘餘的海洋中Fe2+富集輕的δ'57Fe值,接著部分黃鐵礦自殘餘海洋中沉澱下來,發生動力學分餾,形成現今可見更輕的δ'57Fe值;(C)三鐵同位素空間中黃鐵礦的數據和
  • GCA:H2O-NaCl-CO2體系熱力學模擬及石英溶解度計算對金礦床成礦...
    李興輝等-GCA:H2O-NaCl-CO2體系熱力學模擬及石英溶解度計算對金礦床成礦過程的指示H2O-NaCl-CO2三元混合流體在巖漿、變質和熱液系統中很常見,在成巖和成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造山型金礦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金礦床類型,礦化以多期H2O-NaCl-CO2±CH4流體疊加成礦為特徵。衡量熱液系統中流體相平衡和熱力學性質(PVTx),對分析成礦流體演化和成礦作用發揮著重要作用。
  • 【圖書推薦】桂東南十萬大山盆地地質特徵與鈾成礦作用
    ,全面分析十萬大山盆地的結構特徵、盆地的沉積相及演化特徵、鈾儲層的地質特徵;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十萬大山盆地盆山耦合與鈾成礦作用的關係,重點研究十萬大山盆地典型礦床—屯林礦床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控礦因素,探討礦床成因;最後總結十萬大山盆地的鈾礦類型及成因模式,劃分成礦遠景區。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巖牆的擴展作用被認為是巖漿遷移的主要機制。巖漿由巖牆擴展機制上升的情況主要發生在張性斷裂帶,常形成帶狀分布的侵入體或火山巖,如洋殼中的輝綠巖巖牆群和玄武巖,就是在洋中脊伸展構造環境下沿張性斷裂上升、侵位的。4)火口沉陷作用火口沉陷作用是代表環形雜巖體特徵的一種侵位機制。
  • 迷你世界:巖漿那麼燙!在巖漿上面養魚會怎麼樣?魚兒能活嗎?
    挖過礦的玩家應該都知道,在地下深處,鑽石礦存在的地方,總會時不時地出現巖漿這樣的自然物,巖漿的厲害就不用多說了吧,除了在地下世界裡有用著特殊能力的熔巖巨人、硫磺弓手外,沒有其他生物是不怕巖漿的(BOSS除外),而今天戲蟲就要用呆呆魚做實驗:巖漿那麼燙!在巖漿上面養魚會怎麼樣?魚兒能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