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2021-01-07 瀟湘晨報

汞是一種有毒重金屬汙染物,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化合物之一。甲基汞易於在水生食物鏈生物富集和放大,因此食用魚肉是人體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同時,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汞,可以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傳輸實現全球循環,因此環境汞汙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團隊發現汞礦區大米可以富集甲基汞,食用大米是貴州汞礦區、貴州省甚至我國南方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徑;水稻對於甲基汞和無機汞表現出不同的富集過程,稻田土壤是水稻甲基汞的主要來源,水稻對甲基汞的富集是一個吸收-運移-富集的動態過程。因此,定量示蹤大米甲基汞和無機汞的來源及富集過程,對汞汙染地區稻田汞汙染控制及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汞穩定同位素是示蹤汞源和環境過程的有力工具。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但是水稻體內甲基汞與無機汞的轉運途徑和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研究水稻甲基汞與無機汞的同位素組成將有助於準確了解其來源和富集過程。基於前期建立的土壤樣品乙基化/GC分離甲基汞提取方法(Qin et al., 2018)和水稻植株甲基汞選擇提取方法(Li et al., 2017),選擇貴州萬山汞礦區的稻田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四個生長周期分別採集大氣、灌溉水、根系土和水稻植株樣品,系統研究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

稻田生態系統無機汞與甲基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水稻植株各部位無機汞的δ202Hg及Δ199Hg值差異明顯,其無機汞的來源各不相同(圖1a,b)。根據無機汞的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特徵及模型計算,發現根系無機汞17-42%來自土壤、58-83%來自灌溉水,葉片和果實的無機汞幾乎全部來自大氣(~100%),而水稻莖同時受到土壤、灌溉水和大氣汞的影響。不同生長周期水稻植株各部位的甲基汞汞同位素特徵(δ202Hg和Δ199Hg)較為接近且逐漸趨向土壤甲基汞(圖1c,d),水稻根部從土壤吸收甲基汞的過程以及植株各部位之間的甲基汞傳輸不存在明顯的汞同位素質量分餾和非質量分餾。根據水稻植株各部位與大氣、土壤、灌溉水甲基汞的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特徵推斷,水稻植株中的甲基汞均來自於灌溉水-土壤系統。這與團隊前期研究結果一致,而汞同位素研究提供了更為直接有力的證據。

研究系統揭示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圖2),並定量計算灌溉水、土壤和大氣對水稻植株各組織甲基汞和無機汞的貢獻比例,展示了形態汞同位素應用於環境研究的潛力,為理解水稻富集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機制以及稻田土壤汞汙染控制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以Isotopic Fractionation and Source Appointment of Methylmercury and Inorganic Mercury in a Paddy Ecosystem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地化所博士生覃重陽為論文第一作者,地化所研究員李平和馮新斌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圖1.不同生長時期水稻組織和大氣、土壤、灌溉水的無機汞和甲基汞的δ202Hg和Δ199Hg值

圖2.水稻植株各部位和大氣、土壤、灌溉水的無機汞(左)和甲基汞(右)汞同位素分餾特徵

【來源:地球化學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地化所發現大氣降雨中異常的偶數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
    大氣降水是大氣汞進入到地表生態系統的主要途徑,因此,系統研究降水中的汞,對確定大氣Hg的汙染來源以及深入了解Hg沉降後的表層環境效應和全球Hg生物化學循環都至關重要。到目前為止,大氣汞循環方面的認知仍存在很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有必要在開發新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  汞同位素為研究大氣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提供了新的手段。
  • 地化所提出Clumped同位素的精確分餾參數
    近年來,許多課題組利用clumped同位素方法在重建古環境和示蹤生物效應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其研究對象也日趨豐富。伴隨clumped同位素方法的發展,學界需要完善clumped同位素的理論根基,並需要高精度的同位素平衡分餾參數作為參考標準。一方面,不同課題組間採用的clumped同位素分餾表達式彼此不一致。另一方面,從理論層面預測同位素的分餾效應多基於簡諧近似。
  •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錫成礦作用中錫同位素分餾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17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研究發現氨氣分子擴散存在同位素分餾效應
    結果顯示,這3種被動採樣器得到的氨同位素組成具有一致性,但它們都顯著低於擴散管主動採樣系統(DELTA,參比標準),且差異穩定在15.4±3.5‰(圖2)。這一差異雖然超出了預期,卻意外地刻畫了氨氣同位素分子擴散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餾效應。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Mo同位素分餾機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 準確限定陸源輸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組成是運用Mo同位素準確反演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關於Mo同位素在巖石化學風化過程中的具體分餾機制仍然不清楚,同時,風化產物中偏輕的δ98Mo的長期穩定儲庫仍未找到。
  • 天津大學發表渤海食物鏈甲基汞來源的同位素解析研究成果
    只有深入探究海洋食物鏈中汞(尤其甲基汞)的來源和生物地球化學轉化過程,才能合理評估人為汞排放後的環境效應。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同位素前沿科學研究中心的孟梅、孫若愚和陳玖斌老師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系統分析了渤海生態系統中的全食物鏈(包括水生植物/大型藻類,軟體動物(雙殼類,螺類,頭足類),甲殼類(蝦類,蟹類)和近岸/遠海魚類)中汞的形態和同位素組成以及碳氮同位素組成等。
  • 科學家修正同位素分餾相關理論
    平衡態下的礦物或分子之間的同位素分餾,可以用來指示物質形成溫度和過程的一些信息,是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本研究工具之一。有關同位素平衡分餾的核心基礎理論,即所謂的「Bigeleisen-Mayer公式」或者「Urey模型」(Bigeleisen and Mayer, 1947; Urey, 1947),是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基石。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同位素分餾法作為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之一,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頁巖氣開採和現場解析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隨開採/解析時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餾現象。近年來,這一現象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但不同學者對導致這種分餾效應的成因及其機理仍存在很大爭議。
  • 發現納米材料轉化過程中穩定同位素分餾現象
    通過銀穩定同位素分餾揭示自然水體中納米銀的天然轉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桂斌研究組近期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 該工作採用了天然穩定同位素來研究環境中納米材料的過程和來源。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納米銀在自然轉化過程中的穩定同位素分餾現象,通過多接收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MC-ICP-MS)測定了納米銀在轉化過程中天然銀同位素組成的極細微變化。研究發現不同的環境過程能夠導致不同的銀同位素分餾效應,進而通過同位素變化揭示了納米銀在自然水體中的轉化途徑與機理。
  • 地化所活火山熱液鋅同位素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島弧區,高溫高壓下形成的深源物質上升到地表後會在低溫低壓條件下發生複雜的生物地球化學變化,因此,處於此類地區的活火山熱液系統是全面了解巖漿活動、流體運移機理、巖石與熱液相互作用、火山系統水循環以及進行火山活動監測的一個重要窗口。過渡族重金屬元素鋅在高溫下具有揮發性,其同位素可能為這些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科學依據。
  • 同位素動力學分餾(KIE)定義的「行規」
    由於主量同位素通常是輕同位素,所以同位素的比率通常寫成重同位素相對於輕同位素的比率:R≡hC/lC。一個反應(R↔P)的同位素分餾的定義是產物和反應物之間的同位素摩爾質量比率之比:α≡RP/RR=(hCP/lCP)/(hCR/lCR)=(hCP/hCR)/(lCP/lCR),即產物和反應物之間,重、輕同位素富集程度之比。
  • 硒與典型汙染物汞、砷等元素交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一、稻田系統硒汞相互作用新認識:課題組前期研究曾首次發現汞礦區土壤硒的增加可以顯著抑制水稻根部以上的莖、葉、果實等部位對土壤中無機汞和甲基汞的吸收和轉運能力,這一現象與植物根圍環境產生的Hg-Se難溶複合物有關,並被廣泛證實
  • GCA:在揭示地殼深熔過程中B-Mo同位素分餾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來源:廣州地化所  花崗巖是大陸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金屬Mg和Fe同位素理論上可以為其成因提供制約,這是因為:Fe是該礦床的主要組成元素;分離結晶和部分熔融不會顯著地使Mg同位素分餾,但會引起Fe同位素變化;液態不混溶產生的兩相具有不同的聚合度,富Si相理論上會產生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的現象。雖然前人對中國西南攀枝花和白馬巖體中的Mg-Fe同位素已進行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結論。
  • 中科院亞熱帶所水稻根際沉積碳微生物利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研究人員發現了水稻根際沉積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內的周轉特徵,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土壤科學雜誌
  •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Oestreicher女士訪問地化所
    演講內容主要包括PLUPH項目的研究進展以及關於汞研究方面的最新發現。PLUPH是一個國際、多學科、跨部門研究項目,由包括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在內的共有14家單位共同承擔的,全稱為Poor Land Use, Poor Health,主要目標是通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居民健康,預防疾病。項目研究範圍為巴西亞馬遜流域的Tapajos河和Pará河流域。
  • 廣州地化所揭示電子電離源質譜上裂解反應的氯/溴同位素效應
    單體氯/溴同位素分析(CSIA-Cl/Br)是當前環境分析化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然而,一些影響分析精度和準確度的問題尚待揭示和解決,如發生在色譜分離過程中的氯/溴同位素分餾和協同二維碳-氯/溴同位素分餾。
  • 頁巖氣碳同位素倒轉:機理與應用分析
    2.3擴散及吸附/解吸過程中的同位素分餾  前人對天然氣擴散和吸附/解吸過程中同位素的分餾研究較多,認為在穩定狀態下天然氣擴散造成的同位素分餾是有限的,而非穩定態下氣體擴散引起的同位素分餾很大。
  • 月球隕石中有氯同位素分餾效應,這種效應只能在高溫高能中形成!
    最新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人員在三塊月球隕石當中找到了如今存在太陽系範圍內最大的氯同位素分餾效應,據研究人員介紹,對於氯同位素分餾效應只能通過劇烈的高溫高能過程才得以實現,而這些現象的發現將會再一次證明月球起源應該是來自於劇烈的碰撞事件。
  • 巖漿熱液成礦環境中的Cu同位素比值
    對過渡金屬同位素比值的變化可能是由非生物或生物過程。依賴質量的非生物分餾是由分子振動理論預測的,在分子振動理論中,較重的同位素優先分配到礦物和水物種中更緊密結合的位置。當微生物活動選擇性地使用輕同位素來最大化自由能時,就會產生生物分餾。過渡金屬同位素在地球系統中非生物和生物分餾的程度和相對重要性尚不清楚,它們的功能依賴關係也不清楚,如溫度或氧化還原態等其他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