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亞熱帶所水稻根際沉積碳微生物利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20 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研究人員發現了水稻根際沉積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內的周轉特徵,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土壤科學雜誌》上。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於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並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水稻多生育期的聯合脈衝標記(13CO2)結合磷脂脂肪酸的穩定同位素探針技術技術(13C-PLFA-SIP),探討了施氮對水稻不同生育期光合碳(通過根際沉積作用)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特徵,闡明了水稻根際沉積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內的周轉特徵。結果表明,G+和G-細菌是同化根際沉積碳的初始微生物,它們負責將根際碳周轉到水稻土壤中的其他的微生物群落中。微生物對根際沉積碳利用的變化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主要發生在水稻生長的早期階段,反映了根際沉積的變化。此外,氮肥施用可以改變根際沉積物對微生物組成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G+細菌的增加,這可能會促進根際沉積碳從根際向非根際轉移。該研究揭示了水稻光合碳向土壤微生物快速轉移的現象,也為水稻地上部的光合作用和地下部的微生物活動之間的定量關係奠定了理論基礎。(王晨緋)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18.11.040

《中國科學報》 (2018-12-10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於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並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 德國哥廷根大學Yakov Kuzyakov教授訪問亞熱帶生態所
    3月28日至4月8日,中國科學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德國哥廷根大學Yakov Kuzyakov教授來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開展外籍特聘研究員項目的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等工作。  訪問期間,Yakov就高水平論文寫作、農業的起源與碳氮周轉等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與該所研究人員及青年骨幹和研究生作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低溫信號感知到鈣離子通道激活的低溫信號轉導途徑,填補了植物低溫信號轉導途徑中缺失的重要一環,為利用OsCNGC9 進行水稻抗逆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據萬建民介紹,低溫脅迫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環境限制因素之一。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起源於熱帶、亞熱帶。相對於小麥、大麥等作物,水稻對低溫脅迫更加敏感。
  • 日本千葉大學教授Kazuyuki Inubushi到訪亞熱帶生態所
    ,日本千葉大學園藝學院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研究責任教授Kazuyuki Inubushi和其團隊成員李倩訪問亞熱帶生態所開展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  此次Kazuyuki Inubushi一行的訪問主要是為執行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申請獲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的2018年合作交流項目「水稻根際碳沉積的量化及其對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機制」,項目執行期為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一行調研亞熱帶生態所
    在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和農業生態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王克林介紹了研究所發展歷程、野外臺站建設、人才隊伍、承擔的主要科研任務與近期主要成果,特別是研究所在農業面源汙染和重金屬汙染防控、低鎘積累水稻分子生態育種、喀斯特退化生態系統修復與科技扶貧、洞庭湖溼地生態治理、家畜營養調控與健康養殖等方面所取得的創新性成果和為湖南綠色發展做出的貢獻。
  • 中科院亞熱帶所研究員肖潤林:茶綠日 開懷時—新聞—科學網
    近兩年,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治理長沙縣養殖廢水獲得了成功,浙江五水治理工程邀請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提供科技支撐,肖潤林是主要參與者之一。作為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的一名研究員,他主要從事農林複合系統生態管理與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的研究,在湖南省科技特派員圈裡頗有名氣。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Nat Commun:水稻雜種劣勢遺傳機理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研究組與姜裡文、韓斌研究組合作,在水稻雜種劣勢遺傳調控機理研究中獲重要進展,他們證明了兩個遺傳座位上的三個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種間雜種劣勢的發生,為闡明水稻種間生殖隔離的分子遺傳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近日,該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結合林下幼苗長期動態監測數據、高通量測序技術和鄰居效應模型,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譯了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密碼」,提出了基於外生菌根真菌與病原真菌互作過程影響植物生存的物種共存新模式,顛覆了基於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經典物種共存理論。
  • 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茨大學教授Georg Guggenberger訪問亞熱帶生態所
    ,國際著名生物地學專家,中科院國際訪問學者、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茨大學(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土壤研究所所長Georg Guggenberger等到該所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
  • 微藻規模培養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 官傑報導】記者11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獲悉,在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中科院太陽能行動計劃二期等項目支持下
  • 中科院大化所等金屬納米糰簇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周琴)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馬志博團隊與廈門大學鄭南峰團隊及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Hannu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在還原過程中銅(Ru)納米顆粒(NPs)上形成的TiOx覆蓋層可直接參與C-O鍵的解離,從而顯著提高其在費託合成反應的活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費託合成反應可以將非石油資源(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經合成氣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為發展替代能源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
  • 光催化劑晶面間電荷分離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 根際微生物組提高植物耐鹽性的研究進展(Biotechnology Advances IF=10)
    本篇綜述首先總結了包括內生真菌、內生細菌、根際促生長細菌、木黴菌在內,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在提高植物耐鹽性方面的生理和分子機制,進而從系統生物學角度探討了整體微生物組(即在特定生境下所有植物器官表面和組織內生存的微生物類群總和)在植物生長以及鹽脅迫過程中的生態學功能。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躍進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合作,前期通過重離子誘變獲得一個轉錄因子調控的水稻脆稈突變體cef1,研究表明cef1的脆性是由轉錄因子OsMyb103L功能缺失造成的,通過調控纖維素合成來影響細胞壁結構(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15)。
  • 影像組學智能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影像組學智能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研究獲突破 針對這一挑戰性問題,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雲南省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河南省人民醫院,共收集629名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的多模態磁共振影像及臨床信息,所有被試均需滿足3年以上隨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