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延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在還原過程中銅(Ru)納米顆粒(NPs)上形成的TiOx覆蓋層可直接參與C-O鍵的解離,從而顯著提高其在費託合成反應的活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費託合成反應可以將非石油資源(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經合成氣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為發展替代能源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在費託合成反應中,CO解離並進一步加氫形成CHx中間物種的步驟至關重要,通常發生在Fe、Co、Ru金屬表面,其中金屬Ru表現出最優的反應性能。但Ru基催化劑存在明顯的粒徑效應,8納米左右的Ru NPs才具有較高的費託反應活性,這嚴重降低了貴金屬Ru的利用效率。開發高分散、高活性的Ru基費託合成催化劑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團隊利用金紅石型RuO2與TiO2晶型相同、晶格匹配度高的特點,成功合成了高分散、高穩定的Ru/TiO2催化劑,其中Ru NPs粒徑僅為2納米左右,經600 ℃高溫還原處理後粒徑未發生明顯變化。
黃延強介紹:「通過改變催化劑的還原溫度,實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程度的可控調節,獲得了具有不同金屬-載體界面結構的Ru/TiO2催化劑」。
研究表明,在適宜的金屬-載體界面協同作用下,約2納米的Ru NPs可以在溫和條件下(160 ℃)表現出優異的費託反應活性,其TOF值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最高值。通過多種表徵技術並結合理論計算發現:利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形成的TiOx覆蓋層可直接參與C-O鍵的解離,從而顯著提高了Ru基催化劑的費託反應活性。
該工作不僅揭示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在費託合成反應中的催化作用機制,還為其他高分散金屬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044-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