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揭曉—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2018年1月1日,由《醫學科學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主辦的「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評選活動」結果揭曉。

2017年,我國醫療領域群星閃耀、成果頗多。我們關注研究進展、臨床應用對人類健康的巨大貢獻,也關注這些成果背後默默付出的醫藥行業工作者。此次評選活動希望評選出促進我國醫學科學發展、推動全民健康,並在全社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的年度醫學進展和醫學新聞人物。

經過對2017年度中國醫學領域內重大科技進展、突破性的臨床發現或應用,以及對醫療行業進步與發展、對人類健康做出突出貢獻的醫藥衛生工作者,進行信息梳理、網絡平臺展示、徵求專家意見,最終評選出了「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

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

基礎研究

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

2017年10月30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新發現的一種病毒感染所誘導產生的lncRNA能夠通過調控宿主細胞代謝狀態,以反饋方式促進病毒免疫逃逸和病毒複製。該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細胞代謝和病毒感染之間的新調控網絡,為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免疫逃逸的未來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神經膠質細胞在缺血腦保護中的機制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王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段樹民團隊等聯合開展研究,圍繞腦缺血後膠質細胞-神經元信號失衡、結構功能改變以及相關調控機制,發現星形膠質細胞之間存在電偶聯特性。為確立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高級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證據,並且為預防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提供了治療靶向。

中藥和天然藥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與應用

暨南大學葉文才團隊、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團隊的聯合研究,對60餘種中藥和天然藥物中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進行了系統研究,不僅明確了上述中藥和天然藥物的物質基礎,還為創新藥物研發提供了先導化合物。

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創新三萜皂苷類成分分離及結構鑑定的方法,為三萜皂苷類成分的分離鑑定及其相關產品的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撐等。

人血細胞分子圖譜(ABC)研究聯盟成立

2017年9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牽頭有關單位,依託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共同成立人血細胞分子圖譜(ABC)研究聯盟,以期加強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攻關,創新資源數據共享機制,突破關鍵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成果轉化應用,努力為我國醫學科學事業作出貢獻,在世界舞臺發出中國聲音。

揭示傳統中藥蘇木作用新靶點

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屠鵬飛團隊的研究,揭示了傳統中藥蘇木的抗神經炎症活性成分蘇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點蛋白為IMPDH2,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17年7月《美國科學院院刊》。研究同時在IMPDH2蛋白上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藥物作用位點,對於今後以IMPDH2蛋白為靶點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藥物的設計和研發具有指導意義。

臨床應用

生物人工肝有望實現產業化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惠利健團隊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科學家合作,突破「類肝細胞」體外培養技術,成功研製出生物人工肝系統。生物人工肝是一種體外肝功能支持系統,可以短時間代替肝臟功能,促進肝衰竭患者自體肝功能的恢復。

同時,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臨床研發生產線也已在嘉定區建成,產品預計三到五年內投放市場。

肺癌分子靶向精準治療模式建立與推廣

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團隊,在創建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的基礎上,圍繞肺癌靶向治療,開始肺癌分子分型和精準靶向治療的一系列臨床轉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科技創新成果。團隊在收集8000多例肺癌標本,並發明了多基因檢測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肺癌的驅動基因譜,為肺癌的精準靶向治療奠定了基礎。

成功研製我國首款超聲微泡造影成像系列設備

西安交通大學萬明習團隊研製成功我國超聲微泡造影成像首套實驗系統和首臺原型樣機,推出我國首款超聲微泡造影成像和灌注參量成像產品設備,形成兩個系列共14個型號的產品設備,產品設備已獲得國際行業認證。除主要用於疾病的常規造影臨床應用以外,進一步用於腫瘤檢測、心血管疾病、早期小腫瘤定性分級檢測與邊界確定,以及其他臨床診斷和前沿科學研究。

紅斑狼瘡診治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陸前進團隊、深圳市人民醫院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聯合,圍繞紅斑狼瘡這一複雜性疾病診治難題,歷經19年共同攻關,創新性地建立了高特異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統性紅斑狼瘡DNA甲基化診斷技術,突破了現有的診斷瓶頸,解決了臨床關鍵問題。從整體上提高了紅斑狼瘡的臨床診療水平。

研究並建立推廣新型戊肝病毒檢測技術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團隊自1996年開始從事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並聯合北京大學醫學部、河北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共同攻關。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HEV4型和兔HEV,並圍繞著這兩個新型HEV開展了病毒結構、致病性、傳播因素、流行特點、動物模型以及診斷技術等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項突破性研究成果。

(獲獎進展排序不分先後)

2017中國十大醫學新聞人物

蔣立新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

蔣立新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多項大規模臨床試驗和大規模人群調查工作。2017年10月,《柳葉刀》刊發了蔣立新團隊兩篇有關我國高血壓管理現狀的文章,研究表明,我國35歲~75歲人群中約1/3為高血壓患者,但僅有6%得到控制。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開展的覆蓋最廣、規模最大的兩項高血壓管理現況調查。這些研究結果為推進我國高血壓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撐,為各項政策的細化和深化提供了靶點。

喬傑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婦產科主任,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喬傑在一線工作30年,制定了適用於中國PCOS的診斷標準,改進技術顯著提高了妊娠成功率,並首次解析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DNA甲基化調控網絡。4月,喬傑領導北醫三院與北大團隊聯合揭示了人類胚胎期生殖細胞基因表達調控機制,成果發表於《細胞》。該項研究為生殖細胞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靶標。

2017年,喬傑獲「何梁何利獎」「2017第二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

夏寧邵

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夏寧邵在疫苗、傳染病檢測技術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他領導團隊研製出全球首個上市的戊肝疫苗及生產成本顯著低於國外的宮頸癌疫苗,開闢了基因工程疫苗研發的新途徑。他累計獲得57項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戊肝診斷試劑成為國際金標準,他研製的愛滋病毒診斷試劑成為愛滋診斷試劑在國內處於主導地位。

2017年,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創新爭先獎勵大會上,夏寧邵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姚玉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中心主任,醫學三系眼科學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學眼科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姚玉峰自上世紀80年代成為眼科醫生後,就致力於角膜疾病的研究與臨床。2017年,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獨創的「姚氏法角膜移植術」,解決了排斥反應這個幾個世紀難題。這一成就被寫進美國醫學教科書,《新聞聯播》連續兩天報導。

2017年,在全國衛生計生系統表彰大會上,姚玉峰榮獲全國衛生行業最高榮譽獎——白求恩獎章。

廖新波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曾擔任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等職。

2004年,廖新波履職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當時,廖新波是最早開設博客、微博的官員之一。他以「醫生波子哥」的身份寫了兩千多篇篇博客,實名微博近2萬條。他關注醫療政策和熱點話題,剖析問題一針見血,觀點犀利懇切。他的博客訪問量約1700萬,新浪微博粉絲363.5萬。

在網際網路上實名發言的官員中,廖新波因率直發言被評為「最出位」官員。樹立了新時代敢於亮劍、敢為人先的官員形象。

劉玉村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北大醫學部黨委書記。

2006~2016年,劉玉村擔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強調醫院發展必須「先文化後經濟」。北大醫院有一塊銅牌,上面是劉玉村書寫的一封信:尊敬的來者,無論您因為什麼來到北大醫院,您都是我們尊貴的客人,您都應該受到禮遇。他說,這是一家有溫度的醫院理當具備的態度。

2016年,劉玉村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內科及外科醫師學院榮譽院士。頒獎詞中說,「在他的帶領下,北大醫院已成為中國醫師培養的領袖,更是國家的典範。」

駱抗先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家。

從醫66年,駱抗先從未發生醫患糾紛,幾乎沒休過一次假。如今86歲高齡的他,仍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甚至自掏腰包20萬元作為科研經費。不僅如此,駱抗先還從零開始學習電腦,開通了「駱抗先的B肝頻道」博客。開通博客十幾年來,他堅持每周更新文章。目前,博客訪問量已超過1300萬人次,駱抗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醫生」。

駱抗先說,如果能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此生圓滿了。

徐根保

江西省皮膚病專科醫院麻防科科長,江西省皮膚病專科醫院康復中心主任。

1989年至今,徐根保已做了28年「麻風醫生」,他也是這家康復中心唯一一個堅持15年以上的人。該康復中心最高峰時有280多人,如今只剩下77位,平均年齡73歲,徐根保陪伴了老人們的最後時光。

幾十年來,徐根保帶領團隊跑遍了江西省60多個市縣,篩查群眾7萬餘次,累計會診治療4000餘名麻風病人,提高了基層麻風病診療水平,減少了麻風病肢殘的發生。

劉海鷹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2001年,劉海鷹組建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至今已完成15000多例手術,是我國單刀手術量最高的脊柱外科醫生。2011年,他發起成立了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7年來,基金會,深入中西部地區,義診4000餘名脊柱病患者,培訓150 餘名基層醫生,其中數十位成長為學科帶頭人。

2017年,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屏上播映了劉海鷹發起倡導的公益救助活動宣傳片,世界窗口看中國公益的新聞成為網友熱議話題。

繆中榮 何義舟

繆中榮,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介入神經病學科主任。何義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ICU主治醫師。

2016年,繆中榮與愛好漫畫的何義舟結緣,共同為微信公眾號「小大夫漫畫」創作內容。繆中榮書寫文稿故事,何義舟將文字轉化成漫畫,將生澀的醫學知識可視化。公號閱讀量長期居健康科普公號前三甲,目前粉絲突破30萬,單篇最高閱讀量破200萬。截止2017年11月,「10萬+」文章數量共計30餘篇。

2017年,「小大夫漫畫」獲得「今日頭條金處方獎」。

(獲獎人排名不分先後)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報】「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揭曉
    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高福、南仁東、潘建偉、李東、楊廣文、朱樅鵬、林群、童文、李河君、楊永崗等10人榜上有名。  據介紹,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6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和「知識英雄」。
  • 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長徵五號首飛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兩名航天員安全回家;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我國首獲超算應用最高獎;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深潛紀錄;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獲得「反物質
  • 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在京發布—新聞—科學網
    發布現場(張思瑋攝) 1月13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醫學重大進展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執行委員會主席王辰院士現場解讀並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6個學部的負責人付小兵、張志願、林東昕、李松、徐建國、程京分別發布了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與生物學、藥學、衛生健康與環境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學六大醫學領域的重大進展。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2017江蘇教育十大新聞」揭曉
    江蘇教育十大新聞」在寧揭曉。透過本次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新聞,記者看到了江蘇教育一年來取得的顯著成績。以十大新聞之一「我省15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為例,我省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蘇州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13所高校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江蘇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九連冠』,兩名選手摘得世界技能大賽金牌」新聞中,記者感受到江蘇深化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所取得的成就。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快來看哪些入選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2012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 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4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首度牽手,出版了首期「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收錄了2014年度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的107篇論文,並評選出「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機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歡迎。
  • 湖北大學2018年十大新聞、十大新聞人物(團隊)揭曉!
    湖北大學2018年十大新聞、十大新聞人物(團隊)揭曉!訂閱 2019-01-01 瀏覽量: 2588 湖北大學2018年十大新聞
  •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 2019-01-12郭其鈺 攝   中新網杭州1月12日電(郭其鈺)12日,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在杭州桐廬揭曉了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展示了2018年度中國醫藥生物技術行業的新進展、新成就。同時梳理記錄了該行業的發展歷程,洞悉未來趨勢,推動其向縱深發展。
  • 2017年度「中國公證十大影響力新聞」揭曉
    《中國公證》雜誌社和法制日報社法制網聯合主辦的2017年度「中國公證十大影響力新聞」評選結果日前揭曉。經主辦單位推薦和專家評議,全國公證工作會議召開等十個新聞案例最終獲評。 2017年7月17日,司法部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召開全國公證工作會議。此次會議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公證工作決策部署的重要會議,是一次吹響公證改革發展號角的動員會。會議要求加快推進公證工作改革,嚴管公證質量和公證隊伍,努力開創公證工作新局面。
  • 2017年度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品牌」系列評選揭曉—新聞—科學網
  •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近日揭曉
    來源:新浪財經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近日揭曉,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榮膺「年度行業領袖」獎項,成為「引領時代浪潮的中堅力量」。王晨波副社長表示,「盧敏放帶領下的蒙牛,很好反應了中國乳業在過去一年來發展成就。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聞—科學網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和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主任劉敏為十大進展入選者頒發榮譽證書。專家對十大進展進行了逐項解讀。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5家編輯部推薦了353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須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 「貴州省2017年度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十大新聞」揭曉
    原標題:「貴州省2017年度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十大新聞」揭曉 「貴州省2017年度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十大新聞」評選日前揭曉。評選由貴州日報報業集團、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貴州省文史研究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中國文化書院貴陽國學大講堂聯合主辦。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當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客觀要求與現實需要。
  • 南華大學周煜中入選湖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三湘都市報1月3日訊(通訊員李曾 曾永豔)2020年12月31日,由湖南教育電視臺、湖南教育政務網、湘微教育以及中國教育報刊社湖南記者站共同評選的2020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聞、十大教育新聞人物正式揭曉,南華大學周煜中入選湖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