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9年6月12日,2019年「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細胞出版社2018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頒獎典禮暨前沿論壇在京舉行。該活動由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聯合主辦。 來自生命科學、物質科學領域的5篇論文,獲評2018中國年度論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5家機構,獲評2018中國年度機構。 此次評選基於中國科學報社旗下《科學新聞》雜誌「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
-
年度論文-2018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細胞出版社2017中國年度論文名單 結構學領域 《人源剪接體的原子解析度結構》 (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 發表在Cell 通訊作者: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辦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馬普所、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1日,由《醫學科學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主辦的「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評選活動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同時,在人類顆粒細胞中證實了氧化還原基因表達改變與細胞凋亡增加及線粒體功能紊亂之間的因果聯繫。 這項研究是國際上首次公開發表的,非人靈長類器官衰老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研究。揭示了細胞類型特異性的氧化還原調控的失穩的分子機制,並證明了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卵巢衰老的共性特徵。
-
中科院金屬所唐雲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新聞—科學網
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召開。會上舉行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
年度論文-2020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
-
免費註冊丨Cell Press Live :代謝性疾病中國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PC端:使用Chrome瀏覽器打開連結 http://live.vhall.com/255752108 (以上連結可用於回放) 演講嘉賓及主題 *本次講座報告語言為英文 ▌10:10 - 10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雖然這些評價指標廣受各方詬病,但一旦取消的話,可能會造成混亂,尤其在當下的中國。【全文點擊】 劉立:《科學網四博主關於中國科技評價的共識觀點寫這段文字,想來還是摻和了一下最近科學網關於科研評價指標的熱點。在理想主義已經被視為異端的今天,人們只能通過凜冽的數字來評價、考核科研工作者,而看不到真正富有精神和理想的內心,我已經無話可說。雖說科研也是一種職業,但科學工作與追求利潤的其它工作相比,從從業者到從業目標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看不到這些不同,而依然用計件工資的形式來考核評價科研工作者甚至科學家,在我看來與工廠主沒什麼兩樣。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博文專題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給出答案—新聞—科學網
由於意識抽象的本質,科學家一直在努力定義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知覺。比如,當一個人在早上醒來或從麻醉中醒來時,他會從無意識狀態轉變為有意識狀態。Herzog說,大多數哲學家都贊同連續有意識感知的觀點,因為它遵循了人類的基本直覺。 不過,科學家也提出了,人類只有在特定時刻才有意識的概念,其不足之處在於,這些時間點所持續的時間並不是普遍存在的。
-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暨創新醫療峰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
中斯將舉行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主辦、中國科學院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將於1月20日至21
-
中科院在2017年高被引科學家遴選中表現優異—新聞—科學網
11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2017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及白皮書,遴選出過去10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俞飈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合成中的另一個關鍵是對於多糖的保護基的脫除;在對128糖的合成過程中涉及到258個保護基的脫除,322個碳—氧鍵的斷裂,而多糖底物的溶解性會隨著反應的進行而發生變化,因此,保護基的完全脫除具有很大的挑戰。通過對反應條件的仔細摸索和精準把控,研究人員最終獲得了高純度的目標多糖化合物。其中的128糖也是迄今為止採用化學方法所合成出的線性最長的聚糖分子。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此項研究由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高立志帶領團隊歷經6年完成。研究期間,科研團隊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獲得了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