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Yaravirus(暗斑)感染阿米巴蟲。圖片來源:MICROSCOPY CENTER UFMG-BELO HORIZONTE

病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巴西米納斯聯邦大學病毒學家Jonatas Abrahao是研究者之一,他表示,這些發現表明關於病毒「我們還有多少需要了解」。

Abrahao是在搜尋巨大病毒時有了這一發現的。細菌大小的巨大病毒於2003年首次在阿米巴蟲中被找到。在當地一個人工湖中,Abrahao和同事不僅發現了新的巨大病毒,還找到了另一種病毒,這種病毒體積小,不同於大多數感染阿米巴蟲的病毒,研究者將其命名為Yaravirus

 Yaravirus的大小並不是唯一奇怪的地方。研究小組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報告說,當研究人員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時,發現沒有一個基因與之前科學家遇到的相匹配。

在廢水和呼吸系統中搜尋病毒的美國紐約大學的Elodie Ghedin對這種病毒並不感到驚訝。她說,汙水數據中超過95%的病毒「與資料庫中的參考基因組不匹配」。「我們似乎一直在發現新病毒。」

Abrahao說,一些Yaravirus的基因看起來像是巨型病毒的基因,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兩者間的關係。他和同事仍在研究這種新型病毒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

Abrahao追蹤病毒時,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病毒學家Christopher Buck和研究生Michael Tisza正在撒下一張更廣闊的網。他們廣泛地在動物組織中尋找能使自身遺傳物質呈環形的病毒。所謂的環狀病毒包括乳頭瘤病毒,其中一種是可引起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

為找到這些病毒,研究人員從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數十個組織樣本中分離出病毒顆粒,並對它們進行環狀基因組篩選。通過尋找一種能編碼病毒外殼的基因,研究人員確認了DNA屬於病毒。這些基因序列往往無法識別,但Tisza編寫了一個電腦程式,預測哪些基因最有可能編碼這些外殼的獨特褶皺。

研究小組總共發現了約2500種環狀DNA病毒,其中大約600種是新發現的。研究小組在eLife上報告說,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微生物對人類健康有什麼影響。但Buck 說,這些數據應該可以讓醫生和科學家能夠建立這種聯繫。Abrahao說,這種方法「是了解成百上千個病毒基因組分布的重要工具」。

這項新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找出哪些病毒會導致疾病。一些人體內的病毒可能有助於人們保持健康,而另一些病毒則有助於循環利用必要的營養,保持生態系統的平穩運行。「沒有它們,我們無法生存。」未參與任何一項研究的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環境病毒學家Curtis Suttle說:「發現和鑑定病毒有巨大的好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1/2020.01.28.923185

 https://doi.org/10.7554/eLife.5197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巴西發現全新神秘病毒,90%基因無法識別:會打開潘多拉魔盒?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型生物,病毒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事實上病毒在地球存在的時間比人類還早,並且病毒的數量比人類還多。儘管人類對地球的動物、植物很了解,但是對於病毒的了解還不夠。近期科學家在巴西發現了一種全新神秘病毒,該病毒90%基因無法識別,已經打破了人類的認知。
  • 科學家解析皰疹病毒與老年痴呆關係—新聞—科學網
    但近日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報告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3個不同的大腦資料庫,發現人類皰疹病毒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更豐富,可能影響遺傳網絡協調,這些網絡被認為與該疾病有關。這項研究支持了一種有爭議的假設,即皰疹病毒與阿爾茨海默氏症有關,並為相關治療提供了潛在新途徑。
  • 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新聞—科學網
    SSF基因變異影響模式植物擬南芥的花期       安徽農大供圖 植物開花時間各不相同,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調控開花時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這個「奧秘」。之前已有很多研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和數量性狀位點分析等技術,發現了大量的候選基因或基因組區域。然而,這些候選基因的調控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明晰。   南北方花期迥異的原因 李培金團隊對世界範圍內的102種擬南芥不同生態型的FLC基因的表達水平進行了定量分析,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篩選到一個花期調控關鍵基因SSF。
  • 巴西全新神秘病毒,90%基因無法識別,構成病毒新譜系
    雖然科學家們一直以來在與病毒進行著生命的賽跑,但是至今為止,我們又對病毒真正知道多少呢?近日,科學家在巴西一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病毒,其基因組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全新的,在人類的病毒研究中從未得到過記載。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而利用傳統研究技術難以精確揭示衰老過程中不同類型的細胞的衰老規律及分子調控機制。 此外,由於倫理及樣本來源的限制,難以獲得跨越年輕年老的人類正常卵巢組織。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人類卵巢衰老機制的深入理解,也制約了女性卵巢衰老及相關疾病幹預手段的發展。
  • 武漢病毒所未卜先知?—新聞—科學網
    emergence)的論文,這篇論文發現一種叫做SHC014的病毒具有潛在致病性,研究者還進一步構建了一種嵌合病毒。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是作者之一,石正麗在這項研究中做了什麼工作? 肖庚富:這篇論文的工作主要是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 Ralph Baric 教授的實驗室完成的,該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都是美國學者。在這項研究中,石正麗研究員僅提供了SHC014這個冠狀病毒的刺突囊膜蛋白基因序列,沒有參與用它構建嵌合病毒的具體實驗操作,所構建的病毒材料也未引進國內。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從上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末,基因III型(GIII)毒株一直佔據著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的主要地位。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COVID-19並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參與此次聯名信的多位國外科學家都和中國科學家合作或交流過,比如美國斯考克羅夫特國際事務研究所的Dennis Carroll和非盈利組織環保生態健康聯盟的
  • 最常見,最晚露面:科學家發現新腸道病毒
    (IvyP/譯)人體內最常見的病毒並不會讓你生病,而會感染你腸道內的菌群。這些細菌噬菌體(簡稱噬菌體)數以萬億計,而其中最常見的,可能就是最近才發現的crAssphage。他發現所有樣品中都含有crAssphage,隨後,他又在另外幾百份糞便樣品中發現了這種病毒的基因片段。要研究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通常的做法就是採集糞便樣品中的DNA,將它們片段化後進行測序——這樣最終獲得的是宏基因組,包括來自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的所有DNA混合物。
  • 研究發現鞘脂生物合成調控基因—新聞—科學網
    廣西大學和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聯合團隊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基因編輯的擬南芥類粘蛋白(ORMs)突變體,使擬南芥鞘脂生物合成不受調控,並導致種子不能存活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效塑料生物降解策略—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發現迄今已知的最高效的全菌PET塑料降解策略,證實了嗜熱全菌催化策略的優越性和應用前景。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塑料產量已達4億噸且與日俱增。因有效降解困難帶來環境汙染問題引發普遍關注。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因物理化學結構穩定,自然環境下難以分解,會引發長期生態問題。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新聞—科學網
    龍井43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 龍井43基因組大小為3.26 Gb,DNA框架(scaffold) N50達到143.85 Mb,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在單鹼基水平和scaffold水平都達到了較高的準確性,獲得了33556個高質量的注釋基因。 研究結果發現,龍井43與抗病、風味代謝和自交不親和相關基因家族發生擴張,與抗逆等相關的基因發生正選擇。
  • 科學家發現控制長期記憶關鍵元素—新聞—科學網
    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一項報導稱,該校教授Nahum Sonenberg、Arkady Khoutorsky,蒙特婁大學教授Jean-Claude Lacaille和海法大學教授 Kobi Rosenblum共同領導的研究組近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還發現,每個神經元系統都可以被選擇性地操縱來控制長期記憶。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在內的多種病毒複製。ZAP特異結合病毒的靶RNA序列,幹擾靶mRNA的翻譯起始。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母乳餵養嬰兒或可抑制腸道病毒生長—新聞—科學網
    但是,你是否注意過數十億與這些細菌相關的病毒呢? 研究人員發現,新生兒似乎並未攜帶任何此類病毒,但其出生後第一個月內,腸道就迅速成為數十億病毒的樂園。研究人員在《自然》報告稱,病毒群落的形成則取決於嬰兒是否母乳餵養。母乳餵養可調控新生兒病毒群落的逐步形成。 過去的十多年中,大量關於腸道菌群(微生物群)的研究表明,它們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研究揭秘拉丁美洲番茄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普通栽培番茄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蔬菜作物之一。2012年,馴化的亨氏1706番茄成為第一個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番茄,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這種世界上價值極高的蔬菜作物。從那時起,科學家就不斷加深對番茄12條染色體的進化變異的理解。   現代西紅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美洲。之前的研究已經提出,馴化的野生醋慄番茄在南美洲產生了聖女果。
  •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新聞—科學網
    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一對親姐妹將於近日出院
  • 科學家發現全新致命病毒,或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已有1人死亡
    後來科學家發現這名女子2019年感染了一種新病毒,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克裡斯託利病毒」(Cristoli Virus),取名自被發現地點——巴黎郊區克雷泰伊(Créteil)。但研究人員表示,由於患者免疫功能受損,並患有其他疾病,現在判斷克裡斯託利病毒在多大程度上導致患者死亡還為時過早。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