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2020-12-16 生物谷

 

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是一種由宿主編碼的重要抗病毒因子,ZAP特異能夠抑制包括小鼠白血病病毒、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在內的多種病毒複製。ZAP特異結合病毒的靶RNA序列,幹擾靶mRNA的翻譯起始。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研究還發現,一條病毒RNA上多個ZAP-結合基序可使其同時結合多個ZAP蛋白分子,由此推測,多個ZAP分子結合在一條RNA上,分別招募不同的下遊細胞因子,協同發揮RNA降解功能。綜上,該工作深入揭示了ZAP識別RNA序列的特徵及互作分子模式,解析了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闡釋了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對理解ZAP的抗病毒機制及真核基因表達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 N端抗病毒主要功能域與富含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單鏈RNA中CG二核苷酸、單獨鳥嘌呤核苷酸以及單獨胞嘧啶核苷酸的分子基礎。鋅指抗病毒蛋白ZAP最早由高光俠於2002年報導,是對於小鼠白血病病毒的複製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種宿主因子。
  • 《科學》:揭示蛋白NRLP1特異性識別雙鏈RNA來檢測病毒感染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德國慕尼黑大學的Veit Hornung及其團隊證實在皮膚細胞中發現的一種稱為NRLP1的蛋白能夠識別病毒複製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核酸中間物。這種識別過程隨後會誘發一種強有力的炎症反應。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智障相關蛋白分子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熊志奇小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智障相關蛋白CDKL5在興奮性突觸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增進了對CDKL5相關疾病機理的理解。相關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智障是一類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患,不僅給患兒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非洲豬瘟病毒DNA連接酶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AsfvDNAL與不同類型DNA複合物的結構,揭示了AsfvDNAL結合和催化底物連接的分子機制,為針對非洲豬瘟病毒DNA修復通路蛋白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圖1.AsfvDNAL與DNA底物複合物的晶體結構ASFV病毒是一種獨特的雙鏈DNA病毒,既能感染野生豬,也能感染家豬。一旦爆發,將會導致近100%受感染豬的死亡。自1921年被發現以來,ASFV病毒受到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但目前仍沒有任何有效的疫苗被報導。ASFV病毒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豬飼養業都是一種巨大的威脅,並於2018年在中國首度爆發,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科學家揭示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感染並擴散的分子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策略,或有望阻斷一種高傳染性病毒在澳大利亞中部偏遠地區的傳播,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在社區成年人中的感染率超過了40%,HTLV-1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首個人類癌症病毒,其會誘發白血病和淋巴瘤。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導致伊波拉疾病的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後又是如何「繼續搗亂」的?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組高福院士課題組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與上述兩種疾病相關的關鍵因子——NPC1蛋白的清晰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幹預、治療這兩種疾病打開了新大門。
  • 【人民日報】我國科學家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該論文在國際學術界首次報導了人源膽固醇轉運蛋白NPC1的4.4埃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分析探討了NPC1和NPC2兩個蛋白協作介導細胞內膽固醇轉運的分子機制,同時為理解NPC1介導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  據悉,「尼曼—皮克病」是一類因為膽固醇、鞘磷脂等脂類代謝失常而導致的罕見遺傳疾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
  • 我國科學家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近日,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組高福院士課題組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幹預、治療罕見遺傳疾病「尼曼—皮克病」和伊波拉病毒打開了新大門。
  •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2017-10-12 09:53 來源: 科技日報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因而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1日,記者從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闡明寨卡病毒毒力增強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了一個位於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關鍵位點,單個胺基酸突變即可顯著增強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從病毒層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畸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 我科學家揭示蘭州熊蜂肽聚糖識別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種質資源與育種團隊揭示了蘭州熊蜂肽聚糖識別蛋白的結構與功能。該研究豐富了傳粉蜂類先天免疫系統中模式識別受體的認知,為我國本土熊蜂資源保護和利用奠定了基礎。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據安建東研究員介紹,熊蜂是一類重要的傳粉昆蟲,在設施作物生產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歐洲地熊蜂是全球商業化應用最廣的傳粉蜂種,但是,該蜂種已在全球多個地區造成生物入侵。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
  • 禽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亞基「真相」被揭示
    他們的研究結果清晰地揭示了PA蛋白具有核酸內切酶功能。這一結果推翻了以往報導的PB1亞基在聚合酶複合體中行使此項功能的推論。2月4日,《自然》再次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了新聞,介紹了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據介紹,禽感病毒是含有8個RNA基因組片段的負鏈RNA病毒,已知可以編碼11種病毒蛋白質。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3267
  • 中澳科學家合作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
  •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科學家揭示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新機制 2016-08-3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PSD-95和SynGAP均自發地富集在該「油滴狀」結構中,同時還能與周圍水相環境進行快速的分子交換。這一現象暗示著蛋白的相變也許是突觸後緻密區的形成機制。基於PSD-95/SynGAP複合物結構以及SynGAP三聚體結構設計的點突變實驗進一步確認多價態的相互作用是「油滴狀」結構形成的分子基礎。
  • 科學家識別出SARS-CoV-2的新型病毒「分子剪刀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提出了一種新型的COVID-19藥物設計思路,即通過阻斷病毒的關鍵「分子剪刀」,該剪刀是病毒用來進行複製並促進對人類免疫反應非常重要的蛋白失活的關鍵工具。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