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2020-12-10 BioArt生物藝術

植物先天免疫是植物在與病原微生物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免疫對抗機制,用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其中一類重要組成部分是效應蛋白引起的先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NLR(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nd 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receptor)是調節ETI的一類主要受體蛋白。根據其N端結構域,NLR主要分為兩類:CNL (CC-NB-LRR) 和TNL (TIR-NB-LRR)【1】。這兩類受體蛋白都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識別病原菌效應蛋白進而引起ETI【2】。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該活性被認為用以產生第二信使信號,激活下遊的EDS1、NRG1等免疫通路【5-7】。目前還有很多TNL信號傳導相關問題有待回答。例如TNL如何識別效應蛋白?TNL是否可以形成抗病小體?識別效應蛋白對TIR的NAD+水解活性是否有調節作用?

之前的研究發現,擬南芥的RPP1是TNL類抗病蛋白的典型代表,主要由N端TIR結構域、中間NOD (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結構域以及C端亮氨酸重複 (Leucine rich repeat, LRR) 結構域組成。植物葉片在被植物病原菌Hyaloperonospora arabidopsis侵染過程中會分泌一類效應蛋白ATR1,RPP1通過識別ATR1繼而引起ETI【8】。

2020年12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發表了題為Direct pathogen-induced assembly of an NLR immune receptor complex to form a holoenzyme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其效應蛋白ATR1後激活並形成全酶的分子機制。此外,Science同期還配發了題為Enzyme formation by immune receptors的評論文章。

RPP1抗病小體結構的解析

該研究利用杆狀病毒表達系統在昆蟲(Spodoptera frugiperda)細胞裡重組共表達了TNL類抗病蛋白RPP1與其效應蛋白ATR1,通過串聯純化的方法得到了高純度的激活狀態RPP1-ATR1複合物,命名為RPP1抗病小體(RPP1 resistosome)。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RPP1結合ATR1形成四聚體激活狀態的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為3.16 (圖1),並結合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進一步闡釋了它發揮功能的具體機制。

圖1 RPP1抗病小體四聚體結構

新結構域C-JID電鏡結構的發現

電鏡結構顯示RPP1的LRR結構域直接參與ATR1的結合。除此之外,結構比較發現RPP1的C末端有一個新的結構域C-JID(C-terminal jell roll and Ig-like domain)也直接參與ATR1的直接識別。進一步分析表明,C-JID幾乎存在於所有的TNL中,暗示該結構域可能對TNL識別配體具有廣譜作用。RPP1識別ATR1引起自身構象變化,從而解除分子內自抑制,形成四聚體的激活狀態。該結構為NLR直接識別效應蛋白的假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RPP1抗病小體以全酶狀態催化NAD+水解機制的發現

生化分析表明RPP1抗病小體的形成可以極大地促進NAD+水解活性,並且二價金屬離子如鎂離子以及鈣離子可以進一步促進該活性。結構分析顯示了RPP1抗病小體作為一個全酶催化NAD+水解的機制。有別於其它C4對稱性的結構域,抗病小體中的4個TIR結構域採用C2對稱性,即兩個TIR結構域通過類平移對稱形成頭對尾的二聚體,在此基礎上兩個二聚體再通過C2對稱形成四聚體。多方面證據支持RPP1抗病小體中的兩個頭對尾的二聚TIR作為完整的NADase催化NAD+水解。首先,一個ATP分子結合在一個頭對尾的二聚TIR中;其次,結構比較顯示該ATP分子與TIR的另外一種底物NADP+具有相似的結合位點;最後,BB-loop對於形成頭對尾的TIR二聚體具有重要作用,而突變該loop上的關鍵胺基酸極大降低RPP1抗病小體的NAD+水解活性以及ATR1誘導的ETI活性。

RPP1抗病小體結合ADP,而非ATP/dATP

關於NLR受體活化,目前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是配體結合後促進ATP/dATP交換抑制態中的ADP分子(結合於NOD結構域),從而引起NLR的寡聚化。然而令人吃驚的是,RPP1抗病小體的NOD結構域結合的是ADP,而非ZAR1抗病小體中的ATP/dATP。蛋白質序列分析表明,ZAR1利用CNL高度保守 「TTR」 基序中的R(精氨酸)與ATP/dATP的γ-磷酸基團結合,從而穩定其激活構象。生化以及遺傳數據表明該精氨酸對ZAR1抗病小體功能具有關鍵作用。但是該基序中R在RPP1發生了突變,從而使其失去ATP結合活性。但是這一現象的生物學意義目前尚不清楚,值得將來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該研究首次報導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促進NAD+水解的分子機制。這些結果促進了TNL下遊免疫通路信號傳遞機制的研究,為理解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活化機制提供了範式。

柴繼傑課題組一直致力於NLR家族受體的作用機制。繼此前揭示了CNL類受體ZAR1的自抑制與活化機制後,此次又首次報導了TNL受體RPP1配體識別以及活化的分子機制。作為植物兩大類NLR受體CNL和TNL的代表,ZAR1與RPP1的研究成果是植物抗病蛋白研究領域數十年來一直期待的重大突破。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13級博士研究生馬守偲、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博士後Dmitry Lapin劉莉,清華大學生命學院18級博士研究生孫玥和德國科隆大學博士後宋文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教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教授和Paul Schulze-Lefert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已出站博士後張曉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Elke Logemann於東立,德國科隆大學的Jan Jirschitzka,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助理研究員王家、副研究員韓志富也參與了本項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1/eabe3069.abstract

參考文獻

【1】T. Maekawa, T. A. Kufer, P. Schulze-Lefert, NLR functions in plant and animal immune systems: so far and yet so close. Nature immunology 12, 817-826 (2011).

【2】Stuart, L.M., Paquette, N., and Boyer, L. (2013). Effector-triggered versus 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how animals sense pathogens. Nat. Rev. Immunol. 13, 199-206.

【3】J. Wang et al., Reconstitution and structure of a plant NLR resistosome conferring immunity. Science 364, eaav5870 (2019).

【4】J. Wang et al., Ligand-triggered allosteric ADP release primes a plant NLR complex. Science 364, eaav5868 (2019).

【5】L. Wan et al., TIR domains of plant immune receptors are NAD(+)-cleaving enzymes that promote cell death. Science 365, 799-803 (2019).

【6】S. Horsefield et al., NAD(+) cleavage activity by animal and plant TIR domains in cell death pathways. Science 365, 793-799 (2019).

【7】D. Lapin et al., A Coevolved EDS1-SAG101-NRG1 Module Mediates Cell Death Signaling by TIR-Domain Immune Receptors. The Plant cell 31, 2430-2455 (2019).

【8】M. A. Botella et al., Three genes of the Arabidopsis RPP1 complex resistance locus recognize distinct Peronospora parasitica avirulence determinants. The Plant cell 10, 1847-1860 (1998).

相關焦點

  • Nature|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揭示一類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2019年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The Sainsbury Laboratory的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題為「異型受體複合物識別RALF多肽的分子機制」(Mechanisms of RALF peptide perception by a heterotypic
  • 清華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of Zürich)的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題為「異型受體複合物識別RALF多肽的分子機制」(Mechanisms of RALF peptide perception by a heterotypic receptor complex)的研究論文。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示全新的植物肽類激素被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與塞恩思伯裡實驗中心(The Sainsbury Laboratory) 和蘇黎世大學(the University of Zürich)的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
  • ...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動態結構...
    ,揭示了GPCR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金長文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
  • 師從施一公,從造紙工人到清華教授,發12篇CNS,柴繼傑課題組今日再發Science
    目前實驗室主要興趣是植物的受體樣激酶(RLK)、抗病蛋白(R蛋白)以及NOD樣受體(NLR)。2020年12月4日,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發表了題為Direct pathogen-induced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王宏偉與中科院遺傳所周儉民合作在...
    處於兩層免疫系統的核心是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它們既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植物動員高效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及在植物育種中大量應用已有20多年,但人們對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以及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歷史性的重大突破。
  • 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用戶新成果
    一、揭示植物天然免疫分子機制    10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教授研究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研究組和英國諾維奇科技園聖斯伯利實驗室的Cyril Zipfel教授研究組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題為《細菌模式分子鞭毛蛋白活化擬南芥模式識別受體FLS2及共受體BAK1複合物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 名師出高徒: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等在CNS上發表12篇論文
    這些構象狀態的比較揭示了對支化反應的機理見解;【9/10】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複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裡程碑事件。
  • 讓世界研究25年的植物秘密 被中國科學家破解
    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今天,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合作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連發兩篇長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這一成果,讓世界等了25年。中國科學家發現的「抗病小體」結構,像一個五角星。
  • 我校傑出校友柴繼傑教授主持項目的科研成果成為「植物免疫研究領域的裡程碑事件」
    4月4日,清華大學召開「植物抗病小體」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介紹清華大學柴繼傑(我校製漿造紙工程專業83級校友)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歷史性重大突破。
  • 科學家揭示植物「免疫系統」工作原理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 人有免疫力,植物有免疫力嗎?答案是肯定的,看似嬌弱的花花草草,可能遠比你想像中來得堅強。 植物具有複雜、精細調控的免疫系統,可植物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經20多年了,人們卻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 這一謎題在4月5日得以揭開。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 華中農大《Nature Plants》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揭示植物藍光受體隱花色素CRY2光激活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CRYs被藍光激活後會產生多種響應,包括FAD的光還原、寡聚化等等。藍光激活的CRYs發生寡聚化是一種在進化上極為保守的現象,與生物體內CRYs的光反應特性高度相關。寡聚的CRYs蛋白可以與下遊的轉錄因子(CIBs、PIFs、IAAs等)或生長調控因子(COP1/SPA1等)互作,從而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得益於這種光調控的聚合性質,CRYs也被廣泛應用於光遺傳學中。
  • EMBO J|中農楊淑華團隊揭示低溫誘導植物鈣信號產生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低溫誘導特異鈣信號的產生機理,還發現蛋白激酶OST1通過調控鈣離子轉運蛋白AtANN1活性從而放大低溫誘導的鈣信號。鈣離子 (Ca2+) 在植物生長發育以及響應不同環境刺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不同刺激下細胞質游離鈣離子濃度 ([Ca2+]cyt) 的變化在強度、頻率、振幅、持續時間以及空間分布等方面存在特異性差異,即Ca2+信號。
  • 系統總結植物免疫泰鬥Jonathan Jones課題組近5年研究進展!
    和他的合作者Jeffery Dangl 提出「Zigzag』 model」模型, 對植物先天免疫系統論述(Jones & Dangl, 2006)。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植物抗病領域的首次概念性綜述,迄今已引用9000多次。
  • Nature:柴繼傑實驗室發表AvrPto-Pto晶體結構研究文章
    該文章報導了第一個細菌效應蛋白和植物中對應的抗性蛋白的複合物AvrPto-Pto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和相關實驗結果,提出了AvrPto通過解除Pto對防禦響應的抑制引發疾病抗性的機制。 植物的抗性蛋白精確識別病原菌中的效應蛋白,對引發植物防禦響應非常重要。
  •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該三維結構清晰地揭示了CRF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UCN1的分子機制和招募下遊效應蛋白Gs蛋白發揮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相比於其他B類GPCR的多肽配體,UCN1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UCN1的N端7個胺基酸後折形成環狀,隨後的33個胺基酸以一個長α螺旋的形式垂直插入受體跨膜區,其中配體的C端結合受體的胞外區,配體的N端結合受體的跨膜區。
  • ...合作者揭示去甲腎上腺素對β腎上腺素受體的亞型選擇性的分子機理
    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劉翔宇課題組與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課題組及合作者揭示去甲腎上腺素對β腎上腺素受體的亞型選擇性的分子機理。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PCE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張鳳蘭課題組解析鈣網蛋白參與白菜乾燒心病抗性的分子機制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張鳳蘭課題組(十字花科作物遺傳進化與育種)在Plant, 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