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研究25年的植物秘密 被中國科學家破解

2020-12-2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今天,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合作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連發兩篇長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這一成果,讓世界等了25年。

中國科學家發現的「抗病小體」結構,像一個五角星。圖源: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提供

清華教授潛心研究15年

記者了解到,兩篇論文來自於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以及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他們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

兩篇文章的研究成果是通過對不同狀態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解析,闡明了抗病蛋白由抑制狀態,經過中間狀態,最終形成抗病小體的生化過程,合作團隊緊密結合結構、生化和功能研究,揭示了抗病小體工作機制。比如,抗病小體形成後直接在細胞質膜上發出自殺指令,很可能是植物細胞死亡和免疫執行者。這項工作填補了人們25年來對抗病蛋白認知的巨大空白,為研究其它抗病蛋白提供了範本。

自從25年前國際上首次鑑定到抗病蛋白以來,多個國際頂尖實驗室均未能純化出可供結構分析的全長抗病蛋白質。柴繼傑團隊自2004年成立以來,便開始在數量眾多的植物抗病蛋白中進行理想研究對象的繁重篩選工作。

國外同行:從未有過的全新模型

「抗病小體」這一概念可能令很多人不解,並且查不到任何資料,因為這個概念也是這三個中國科研團隊提出來的,是此次研究的核心成果。通俗來講,他們發現的「抗病小體」是一個五聚體蛋白「機器」,是植物抗病蛋白的激活複合物。據悉,「抗病小體」的結構非常漂亮,是一個五角星結構。

柴繼傑說,他們的論文發表之前,出現了一個小小的BUG。別人的實驗材料都是論文發表之後才露出,他們的材料在發表前十天,就在國外平臺上流出,結果被國外科學家「爆評」。

英國皇家學會會士、歐洲科學院院士Prof. Sophien Kamoun稱讚,「這真是一個令人震驚和漂亮的結構。更讓人振奮的是,他們提出了一個我們領域從未有過的全新模型,給植物免疫領域帶來很多啟示。 我們的夢想是從頭設計抗病蛋白 ,這項成果在實現從頭設計抗病蛋白的道路上邁出了的一大步,能更好地服務農業」。

植物也有免疫系統

很多人知道人和動物有免疫系統,但是對植物免疫系統可能頭一次聽說。植物作為自然界中最廣泛存在的初級能量來源,是蘊含豐富水分和有機營養物質的載體,毋庸置疑會成為很多病原微生物和害蟲所覬覦的目標。在長期對抗病原生物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了複雜高效的兩層免疫系統,用於識別各種病原微生物、激活防衛反應,從而保護自己免受侵害。

「植物的第一道防線位於細胞表面,第二道防線位於細胞內,由抗病蛋白發揮作用,這些抗病蛋白快速、有效,是植物免疫的關鍵。」柴繼傑介紹,植物的免疫系統和動物免疫系統的區別是,植物都是先天性免疫,沒有獲得性免疫。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介紹,處於兩層免疫系統的核心是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它們既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植物動員高效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及在植物育種中大量應用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對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植物「抗病小體」將大幅減少農藥施用

1845年到1852年,由馬鈴薯晚疫病引發的愛爾蘭大饑荒,直接造成愛爾蘭100萬人死亡,165萬人逃荒至北美。糧食作物的病害一直是糧食生產需要解決的問題,農藥是此前主要依賴的方式。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周雪平說,水稻上常見的病蟲害有3000種。尤其在中國的病害發生的更嚴重,中國人多地少,中國人喜歡吃蔬菜,南方的蔬菜一年要種十幾期。國外人吃蔬菜少,地多人少可以休種或者輪種,這在中國很難做到。「我們不可能做到休種,這就造成了我們國家的病害特別多。在耕地方面,我們用的農藥可能是別人的幾倍,原因就在於咱們的病害確實多。」

柴繼傑也表示,中國農藥施用量佔世界總量1/3,世界第一。農藥的使用帶來了很多問題,現在人們越來越多選擇有機食品,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柴繼傑說,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存在於植物細胞中——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這些蛋白發現病菌後,迅速啟動植物防衛反應,殺死病菌,從而保護植物免受侵害。

據介紹,利用抗病蛋白,設計新型抗病蟲育種,將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抗病蛋白高分辨度結構和作用機制的解析,將為設計抗廣譜、持久的新型抗病蛋白,發展綠色農業奠定核心理論基礎。

柴繼傑說,他們做的是基礎研究,研究的意義是使設計出新的抗病蛋白成為可能。周雪平表示,這項成果至少有三方面的運用前景。首先可以人為設計新的抗菌基因。「很多病蟲害現在沒有抗菌基因,至少現在沒有找到。比如,水稻上的一些病毒就沒有抗菌基因,有些則不知道機制。現在機制知道以後,我們就有可能人為地設計這樣一個抗菌基因。」周雪平說。

據了解,抗菌基因啟動,基因表達多了以後,對植物生長是不利的。因為這種抗病蛋白的免疫是自殺免疫,即使植物沒有被殺死,對產量也會產生影響。「所以了解清楚機制以後,我們可以精準地用它抗病毒。」周雪平說。此外,病原體變異很快,變異之後,抗毒基因就不起作用了。「這項成果使延長抗病基因的使用成為可能。我們也希望加強和清華大學合作,加快抗病基因利用方面。」周雪平介紹。

植物常見的病害。圖源: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提供

對話

柴繼傑:最大難點是對3個基因進行重組

新京報:這項研究最大的難點在哪?

柴繼傑:難點是3個基因的重組,這個過程聽起來比較簡單,實際上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來優化和篩選不同的抗病基因。我們把這些基因重合在一起,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這個又讓我們糾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自己都沒有信心。但後來發現,我加了一個小分子dATP,這個靈感來自另一個研究,結果就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新京報:聽說你自從2004年以來就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到今年已經有15年了,有數十位博士研究生參加這個項目,你有沒有比較難忘的時刻?

柴繼傑:作為一名科研人,成果能夠發表被大家認可,是比較開心的時刻。實驗結果不好的肯定不開心,結果被人家搶先發表也會不開心。可能80歲的時候想想,開心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而不是一個結果。

新京報:你做科研的動力是什麼?

柴繼傑:動力就是對問題感興趣。我強烈地對這個蛋白感興趣。我就是想知道,這個蛋白如何工作,從生物學來講是什麼機制?我就是想知道這個答案,這是我最大的動力。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的秘密
    新華社華盛頓1月22日電(記者林小春 周舟)中國科學家22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破解了蜈蚣毒液毒倒大型獵物的秘密。這項發現將有助於臨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等嚴重症狀。
  •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06-17 09:59 來源
  • 中國科學家揭開瘙癢引起抓撓的秘密
    中國科學家17日宣布,他們首次揭示了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為探索慢性瘙癢的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礎。最新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衍剛研究組完成,並得到中國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李輝教授的大力協助,論文題為《癢覺的中樞環路》,於當天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中國科學家填補紅樹林截汙能力的研究空白
    中國科學家填補紅樹林截汙能力的研究空白金羊網  作者:李鋼 周惠宇 徐曉璐  2020-07-01 進一步加深了對紅樹林中毒害物質累積和循環規律及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認識。
  • 外媒:海外中國科學家,紛紛購買回程票
    《科學與公共政策》雜誌不久前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科學家紛紛歸國的現象已有一陣子了。2017年,離開美國回國的中國科學家人數比2010年增加69%。背後因素複雜,但可歸結為中國政府幾十年來對科學教育、研究和設施的不斷投資。今後數年,此類行動可能加快中國科學家回國,他們也隨之帶回經濟、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益處。假以時日,他們可能挑戰美國在科學領域的霸主地位。
  • 破解中國古建築的秘密
    歷史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武則天的明堂,僅僅用了1年多就建好了。後來大火燒毀後重建,也只花了1年多。唐宋木建築除了建得快之外,作為木質結構,還十分結實。很多建築保存至今,可以說是千年不倒。這背後的秘密,別說今年的人不知道,連明清的工匠也不知道。直到民國初期,北宋一部建築奇書被重新發現,人們才找到了破解唐宋建築秘密的鑰匙,這部書就是《營造法式》。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龐加萊猜想究竟是誰破解的?
    今年6月,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宣布,「中國科學家朱熹平與曹懷東破解百年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然而,9月1日晚,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丁偉嶽,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帖質疑「龐加萊猜想是由中國科學家徹底破解」:「丘成桐教授是幾何分析公認的世界級權威,他不會不知道當時國際上許多數學家認為:俄國數學家佩雷爾曼已經解決了龐加萊猜想。
  •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
    中國科學家28日說,一個胺基酸位點上的突變導致寨卡病毒的毒性顯著增加,進而引發小頭症。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團隊等共同完成了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最早於1947年在烏幹達被發現,但直到2015年在南美大規模暴發流行,導致胎兒小頭症發病率急劇上升,才引起廣泛關注。
  •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2020年8-10月)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8-10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誌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7】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免受各種病毒感染機制doi:10.1126/science.abb736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四川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文章中,這些研究人員將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 「下丘腦研究的教父」細說大腦
    5月17日(本周四),阿姆斯特丹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迪克·斯瓦伯(Dick Swaab),將做客本報與浙江省科協聯合舉辦的第25講「科學會客廳」,講講「大腦的秘密」。迪克·斯瓦伯曾經擔任荷蘭皇家科學院腦研究所所長30多年,是世界腦科學研究領域的旗幟性人物之一,被譽為「下丘腦研究的教父」(下丘腦,又稱丘腦下部,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神經中樞所在),曾因發現男同性戀者的腦構造與異性戀者不同而名噪一時。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2019-06-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
  • 黎家、李傳友撰寫「植物激素研究進展」長篇中文綜述
    中國科學家利用植物組織離體培養、以突變體為主導的分子遺傳學手段及以水稻農藝性狀為核心的植物激素研究策略, 在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生物合成及代謝、信號感知及傳導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較好地推動了植物激素的理論研究及生產應用。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據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  (記者周舟)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
  •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中國科學家破譯玉米種質黃早四「密碼」,揭示遺傳改良歷史 蔣秀娟/科技日報 2019-03-22 07:45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破解之後,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本報10月8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
  • 中國科學家重建世界上迄今最完整全骨魚類進化樹
    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採集到的2.44億年前羅平強壯魚化石開展持續研究,在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了全骨魚類一些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頭骨特徵演化序列,並重建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全骨魚類進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