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兩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薇 兩億年前的昆蟲是什麼顏色?近日,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兩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我們利用顯微鏡、三維光學建模等一系列技術手段,終於在德國和英國兩塊迄今為止最早的蛾類化石中,觀察分析出了可以還原其色彩的微觀鱗片結構,還原出飛蛾的真實顏色。」研究團隊成員張青青說。 光學軟體模擬結果顯示,這兩塊產生於1.95億年前和1.8億年前的鱗翅目飛蛾化石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昆蟲小翅蛾非常類似,已經具有較複雜的光學結構,可以產生金黃色的結構色。
-
昆蟲館長在雲南發現玫瑰色馬陸 該種或是世界已知唯一活體
趙力在雲南發現的玫瑰色花紋的馬陸。經過研究,他認為這是一種罕見的馬陸種類,此前曾有國外學者在雲南發現過三條。「此次發現的應是世界已知該種的唯一活體,研究價值非常高。」 趙力介紹,這隻馬陸是在雲南發現的。他回憶,去年10月17日他在雲南德宏州芒市的怒江邊參與一部紀錄片的拍攝。中午在一戶村民家休息,「當時想把抹布拿開。」不料,從抹布裡抖落出一條馬陸。」趙力看到,這條馬陸長約4釐米,「長度中等偏大」。不過,馬陸的顏色引起了他的注意:「色彩鮮豔,斑紋是玫瑰紅色,看上去非常漂亮,常見的馬陸色彩較黯淡。」
-
科學家還原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你知道化石除了保存生物結構,還能「保存」顏色嗎?最近,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2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相關研究成果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國際最新研究:昆蟲世界發現首個已知生物礦物身體盔甲
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報導了研究者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已知生物礦物身體盔甲。該論文稱,這種裝甲在海洋生物中大量存在,但在一種切葉蟻身上發現這種盔甲或對科學家理解盔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並能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據了解,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逾5.5億年前就開始了。人們在甲殼類動物身上發現了這種盔甲,如龍蝦等海洋動物,但之前在昆蟲中從來沒見過。
-
還原昆蟲真實顏色 2億年前飛蛾長著金色翅膀
本報訊(記者毛慶)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結構,對其顏色幾乎都是靠想像。然而,南京古生物專家聯手德國和英國同行,通過對昆蟲化石中結構色的研究,揭示了2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該研究成果於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哪種病毒是已知七種能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中最早被發現者?
自然界常見,已知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共有七種,會引起人類的呼吸道感染,可引發普通感冒,乃至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等較嚴重疾病。人類冠狀病毒229E是甲型冠狀病毒屬的一種病毒,於1966年被發現,是已知七種能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中第一個被發現者。
-
了不起的昆蟲:昆蟲比恐龍出現得更早?
昆蟲也許很小,但它們的成就是絕對不容小覷的。遠在人類踏足這個星球之前,昆蟲就已經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了:白蟻(termite)培養真菌作為食物,而螞蟻則將蚜蟲(aphid)當作奶牛圈養起來。胡蜂是最早用纖維素(cellulose)造紙的生物,而在人類編織出我們最早的漁網幾百萬年前,石蛾幼蟲就在用織成的網捕捉其他生物了。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科學發現:7種除蜜蜂和蝴蝶外的昆蟲傳粉者
科學發現:除蜜蜂和蝴蝶外的其他7種昆蟲傳粉者相信說到傳粉昆蟲大家可能和小編想的一樣,最常見的植物傳粉者,即從植物到植物傳遞花粉的昆蟲,是蜜蜂和蝴蝶。植物花粉向植物的雌性物種的轉移使受精和新植物的生長成為可能。傳粉媒介對於野外植物的持續生長至關重要。
-
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有花植物昆蟲傳粉證據
中新網南京11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約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發現了真雙子葉植物經花蚤科甲蟲進行傳粉的直接證據,為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 科技早頭條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早間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古生物 ·吃恐龍羽毛的昆蟲在來自緬甸的兩塊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來自首都師範大學和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以恐龍羽毛為食的昆蟲。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山西發現中國已知存世最早的課本
山西發現中國已知存世最早的課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3日 16:4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太原5月13日電(滕軍偉 姚明亮)由清代學者王步青編撰的《四書朱子本義匯參》日前在山西被發現。
-
臨安清涼峰發現45種全球新昆蟲·都市快報
記者 周少燕 通訊員 張偉星 趙東武 本報訊 經過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100多位專家近8年的採集調研,浙西第一高峰臨安清涼峰,最近新發現了45個「小傢伙」,這是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發現的45種昆蟲。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 堪比成年人胳膊(圖)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對外宣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發現一隻長達62.4釐米的巨型竹節蟲,刷新了世界上已被人類發現的80多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成為新的世界最長昆蟲。 發現 耳聞10多年燈誘得見「會走動的樹枝」 追溯這隻竹節蟲的發現過程,要回到18年前。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堪比成年人胳膊(圖)
成都一昆蟲博物館在廣西發現的「中國巨竹節蟲」,或為全新物種 62.4釐米,大約是成年人一條胳膊的長度。如果有一隻蟲子有62.4釐米,會是什麼樣子?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對外宣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發現一隻長達62.4釐米的巨型竹節蟲,刷新了世界上已被人類發現的80多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成為新的世界最長昆蟲。
-
上海青年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上海青年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2015-10-28 13:16:59 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屬於孑遺類群,被稱為昆蟲綱中的「活化石」。缺翅蟲直到20世紀才被發現報導,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1974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黃復生研究員在西藏察隅地區科考中發現了中國的第一種缺翅蟲,定名為「中華缺翅蟲」。1976年,黃復生研究員又在西藏墨脫髮現了中國的第二種缺翅蟲——「墨脫缺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