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還原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2020-12-20 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你知道化石除了保存生物結構,還能「保存」顏色嗎?最近,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2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相關研究成果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領銜該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向記者展示了這一成果。據悉,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研究為今後復原遠古生物世界的色彩,打開了新窗口。

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不少動物具有五彩斑斕的色彩,並非因為體內具有相應色素,而是因為它們的身體具有特定微觀結構,使得照射在生物表面的光產生折射、衍射和幹擾。由特定結構而產生的顏色稱為結構色,人們常見的具有金屬光澤的甲蟲殼、豔麗的鳥羽、蝴蝶或飛蛾閃閃發光的鱗片,都是典型的結構色。

利用結構色結構與色彩一一對應的原理,科研人員對500多塊來自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的侏羅紀蛾類標本進行了系統調查。團隊成員利用顯微鏡、電鏡觀察等一系列技術分析,首次發現兩塊產生於1.95億年前和1.8億年前的鱗翅目飛蛾化石保留有可以還原其色彩的微觀鱗片結構。

據介紹,這兩塊標本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昆蟲小翅蛾非常類似。它們的鱗片具有魚骨狀的納米級光學結構。光學軟體模擬結果顯示,這種近2億年前的遠古飛蛾的翅膀鱗片,能產生金黃色的結構色。這一發現,將關於昆蟲真實色彩的記錄前推了至少1.3億年。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說,以前從化石得到的是「黑白圖像」,現在的這項研究發現,琥珀、壓痕以及印模化石標本中,完全可能保留納米級的生物光學結構。

「復原生物結構色是一項能讓遠古世界從黑白走向彩色的開拓性研究。以後回答古生物世界什麼顏色,也許不需要靠猜,科學家就能給出準確答案。」王博說。(完)

相關焦點

  • 破解兩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薇  兩億年前的昆蟲是什麼顏色?近日,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兩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我們利用顯微鏡、三維光學建模等一系列技術手段,終於在德國和英國兩塊迄今為止最早的蛾類化石中,觀察分析出了可以還原其色彩的微觀鱗片結構,還原出飛蛾的真實顏色。」研究團隊成員張青青說。  光學軟體模擬結果顯示,這兩塊產生於1.95億年前和1.8億年前的鱗翅目飛蛾化石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昆蟲小翅蛾非常類似,已經具有較複雜的光學結構,可以產生金黃色的結構色。
  • 還原昆蟲真實顏色 2億年前飛蛾長著金色翅膀
    本報訊(記者毛慶)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結構,對其顏色幾乎都是靠想像。然而,南京古生物專家聯手德國和英國同行,通過對昆蟲化石中結構色的研究,揭示了2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該研究成果於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兩個男人的昆蟲記:1.65億年前的跳蚤敢偷襲恐龍
    別看它們個頭小,但藝高膽大,1.65億年前的跳蚤,敢偷襲霸主恐龍,吸它們的血;4000多萬年前的「突眼隱翅蟲」生活在水邊,絕技是「水上漂」……一對師徒,兩位「蟲迷」黃迪穎辦公室裡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這裡幾乎被化石「侵佔」了所有地盤。辦公室靠牆壁,放著兩排書架,中間一溜桌子。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古生物的顏色在化石中難覓蹤跡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
    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動物王國裡,生龍活虎的動物們用各種體色,掩飾各種「心機」。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
  •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有些可疑!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是子彈射殺?恐龍遺留下來的化石是我們了解這段塵封歷史最好的方式,通過這些化石我們可以還原它們當時在地球上生活的場景以及它們的體型大小等等。在一次考古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一隻來自於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對考古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想到恐龍化石的頭骨上竟然有一個直徑大約在三毫米左右的小洞,這一詭異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因為根據他們的推測來看,這個小洞之所以會被留下,可能是由於子彈的擊打所造成的,之所以會有子彈的出現,科學家們做出了以下的這三種猜測。
  • 中外科學家構建昆蟲演化時間表
    昆蟲似乎無處不在,但它們在地球上的演化歷史卻長期懸而未解。中外科學家6日宣布,依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他們成功構建迄今最可靠的昆蟲系統演化樹,解決了一系列昆蟲演化研究中的難題。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通車;琥珀化石揭秘1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丨...
    (來源:中國民航網)●生殖內分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肖碧蓮,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肖碧蓮,1923年10月31日出生,上海市人。194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她長期從事婦產科、生殖內分泌等研究工作,致力於維護女性生殖健康。
  • 這種一億年前遠古昆蟲竟然也會欺騙術
    琥珀化石證實這種行為特徵與身體適應性密切相關,廣泛存在於1.45-0.66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昆蟲物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昆蟲具有獨特的偽裝能力,一些昆蟲會偽裝成掠食者,一些昆蟲則會擬態成其它物種,昆蟲的偽裝能力在它們的進化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考古學家發現一種最古老的昆蟲,會巧妙地攜帶雜物來隱藏自己,現今一些幼蟲也採用這種聰明的方法。
  • 科學家在1億年的琥珀中,發現了一枚巨型精子!
    科學家在1億年的琥珀中,發現了一枚巨型精子!說起琥珀,大家應該很熟悉,它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藝術品中是很常見的一個部分。準確的說,琥珀就是指的一些較小的昆蟲在幾萬年前被黏稠的松脂包裹住了,然後經歷過時間的洗禮,一直將它們的肉身延續到了現代。琥珀不僅很有觀賞價值,而且還有考古歷史研究意義。所以,近年來全球各地對於琥珀的保護也是越來越重視了。
  • 9千9百萬年前栩栩如生的昆蟲!緬甸琥珀將昆蟲的耀眼色彩保存至今
    最新的證據是,9900萬年前的昆蟲被捕捉到琥珀中,呈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紫色、藍色和金屬綠色。 但最近,科學家們從羽毛化石中發現了色素;或者,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使用緬甸琥珀來窺探古老色彩的世界。 中國科學院的古生物學家Pan Yanhong解釋說:「保存在琥珀化石中的顏色被稱為結構顏色。這是由動物表面的微觀結構造成的,表面納米結構散射特定波長的光,並產生非常強烈的顏色。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許多顏色就是由這種機制產生的。」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蟲子 距今已經有4.25億年歷史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蟲子 距今已經有4.25億年歷史 來源:快科技 • 2020-06-09 15:35:22 6月
  •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數百萬年前,在被稱為「恐龍之王」的雷克斯霸王龍腳下,大地還在顫抖。而在此之前,南極洲的森林中曾棲息著一隻鬣蜥大小的「蜥蜴王」。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具蜥蜴的部分骨架,其年代可追溯到2.5億年前,當時南極洲動植物繁盛。科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稱,這位前「國王」的化石不僅為很久以前的南極洲森林景觀提供了更清晰的圖像,還有助於解釋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之後的進化景觀。
  • 昆蟲是未來人類的常見食物?科學家的回應很反常,或引發生存危機
    筆者:扶蘇走在雲南的夜市,人們經常會看到「昆蟲宴」,各種各樣的昆蟲被當地人用不同的方式烹調成美味。並不是只有雲南才有食用昆蟲的習俗,在全世界範圍內,大約有20億人的餐桌上會含有昆蟲為主的菜餚。並且如今已經有數千種昆蟲被列入食用名單,這個數據實在是令人吃驚。昆蟲可能成為人類常見飲食來源在此前數十年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昆蟲具有成為人類常見飲食來源的潛力。
  • 科學家為恐龍"著色" 29點取色確定羽毛顏色
    看,這隻生活在距今1.55億年前的恐龍多漂亮,嘴巴像啄木鳥,臉部是有斑點的,頭部羽冠是紅褐色的,四翼條紋狀的羽毛黑白相間,羽間是黑色的……」  記者觀察發現,這塊化石几乎完整地保存了恐龍的骨架,而且可以看到清晰的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後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飛羽。而且,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
  • 這種巨型昆蟲一旦復活可以造成人類危機!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昆蟲的體型都是比較小的;不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些體型較大的昆蟲。提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昆蟲,說法眾說紛紜,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是竹節蟲,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這種蟲類的體形長得極像竹子,最大的可以長到62.4cm。
  • 世界最高10億像素昆蟲照,展現昆蟲身體驚人細節
    超高像素的照片在逐一放大後,細節清晰可見據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這3張照片由谷歌公司專門為藝術品拍攝研發的谷歌藝術相機拍攝,像素達到了10億,「照片不僅讓我們能夠看到昆蟲標本的全貌,還能夠捕捉到昆蟲身體上肉眼無法看到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