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的顏色在化石中難覓蹤跡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

2020-12-13 中國微山網

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

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動物王國裡,生龍活虎的動物們用各種體色,掩飾各種「心機」。

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它們的顏色分為色素色和結構色,具有金屬光澤的甲蟲殼、蝴蝶或飛蛾閃閃發光的鱗片,都是典型的結構色。不過,當這種絢爛融為化石,便從此黯淡無光。

目前,化石中很少保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古生物的顏色在化石中難覓蹤跡

自然界中的顏色主要有三個來源,即生物發光、色素色和結構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的微觀結構上產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是自然界中色彩最為純淨且最強烈的顏色。

由於化石保存等因素的局限,對古生物的顏色復原一直是項很複雜的工作。

此次研究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動物結構色也有多種來源,最普遍的是動物體表的多層反射膜,常見於金龜、蒼蠅、吉丁蟲;還有的是來自衍射光柵,常見於孔雀羽毛、藍閃蝶;光子晶體是比較少見的一種,例如呈現歐寶色的象甲。

「化石中的結構色,可以為生物間的視覺交流和顏色的功能演化等提供重要證據。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的印痕化石裡,發現過與顏色相關的昆蟲的納米結構。但是,上溯到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此前我們也沒有在這個時期的化石中發現過顏色鮮豔的昆蟲,而在此前的研究文獻中,很多學者認為,中生代的結構色也很難保存下來。」蔡晨陽說。

目前,學術界的普遍觀點認為,不管是色素色還是結構色,在化石中,它們都難覓蹤跡。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向記者介紹:「色素色是一種化學色,它在動物死後,很快會降解,所以很難保存下來;而結構色雖然有納米結構,但經過高溫高壓的地質演變、腐蝕,結構也會被破壞,導致褪色、變色。」

不過,科學家們總能找到古生物顏色的蛛絲馬跡,他們利用動物體表極薄的蠟層、溝、縫以及黑色素體等結構,與現生動物做對比,重建或推測古代動物的顏色。

2018年,王博與德國、英國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刊文稱,他們發現侏羅紀的蛾類鱗片已經演化出魚骨狀的衍射光柵等光學結構。團隊利用化石鱗片數據,重建了鱗片微結構的三維光學模型,最終利用光學模擬軟體和計算機定量計算出化石蛾類產生的結構色,推測出這類蛾的鱗片會產生銀色或金黃色。

2010年,中國、英國和愛爾蘭等三國科學家,曾在《自然》刊文稱,他們在中國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和帶毛的恐龍中發現兩種黑色素體,並將黑色素體的形狀和排列方式,與現代鳥類做對比後推測,這些帶毛的恐龍和古鳥類的身體已經具有以灰色、褐色、黃色及紅色為主要色彩的基礎。

多層反射膜讓昆蟲顏色保存億年

如何從結構色中發現遠古昆蟲的顏色演化之謎,對蔡晨陽來說,源自2015年的一次啟發。那年,他在美國一家博物館看到桌上擺放著給小朋友科普用的昆蟲標本,是介紹色素色和結構色的,他頓時被吸引住了。回國之後,他開始著手整理琥珀中昆蟲體表有金屬光澤的樣本。

歷經多年,他和中科院南古所泮燕紅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從距今9900萬年的白堊紀中期約4萬枚琥珀中,挑選出35枚化石。這些化石全部來自緬甸北部的一處礦山,其中的昆蟲都保存著精美的金屬光澤。

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發現,這35塊琥珀化石的昆蟲,包括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至少有7個科,其中絕大部分標本屬於膜翅目青蜂科,少部分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蠟斑甲科,以及雙翅目的水虻科。

「我們用50納米的刀,對其中的兩塊琥珀做了幾微米的超薄切片,又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複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即多層反射膜。」蔡晨陽說,在顯微鏡下,他們發現一隻青峰體表有6層反射膜,每一層的厚度約為100納米。

「根據每層膜的厚度和折射率等參數可以計算出,這6層膜的反射波長在514納米左右,也就是綠色,這與我們在顯微鏡下肉眼看到的化石青蜂的綠色是接近的。而在另一塊切片琥珀中的青蜂,體表是沒有金屬光澤的黑色,我們在顯微鏡下發現,這隻青蜂的多層反射膜出現了褶皺,也就是結構被破壞了,這證實了多層反射膜是產生結構色的直接原因,且昆蟲體表的顏色可能就是原始顏色,但也不排除顏色發生微小變化。」蔡晨陽說。

這批琥珀中,大部分昆蟲的全身或是部分身體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具金屬光澤的綠色、藍色、藍綠色、黃綠色或藍紫色。通過與古生、現生物種的對比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化石昆蟲對應的現生屬種同樣有類似的帶有金屬光澤的顏色。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中生代昆蟲的亮眼結構色是可以保存下來的。

「這次發現直接證明了多層反射膜可在長期地質歷史中穩定保存,否定了前人關於昆蟲金屬色不能在中生代化石中保存的觀點,並對認識早期昆蟲結構色生態功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蔡晨陽說。

古老昆蟲顏色形成機制還需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緬甸琥珀昆蟲中看似能永久保存的彩色金屬結構色並不是保持不變的。蔡晨陽說,若琥珀昆蟲在切割、打磨和拋光等前期準備過程中,任一小部分結構受到損壞,使其與空氣或水分接觸,其顏色便會在短期內變成單一的銀色,但金屬光澤仍可保存,而這種變化是不可逆轉的。這一發現為揭示緬甸琥珀乃至其他琥珀中的銀色昆蟲的形成原因、對早期昆蟲特徵的認定和描述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過,現代有一種金龜子,體表也呈現為銀色,但它的多層反射膜是由內而外逐漸變厚的,這與我們此次研究中昆蟲變成銀色的形成機制不同,這兩種機制各是由什麼造成的,多層反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會不會隨著年代而變化,還需要繼續探究。」蔡晨陽說,琥珀昆蟲的結構色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較為常見的綠色很可能是在茂密森林環境中的一種隱蔽色,能幫助昆蟲隱匿自身從而躲避捕食者。另外,結構色參與昆蟲熱調節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被排除。因此不同色彩的結構色出現在不同種類的昆蟲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白堊紀中期森林中已經存在複雜的生態關係。

蔡晨陽說,未來,他們還將關注更古老的昆蟲化石,去了解它們的體表是否已經進化出結構色,例如侏羅紀甲蟲是否也有多層反射膜,為發現、重建更古老昆蟲的顏色提供原始依據。

在他看來,發現並運用結構色,對於當下的生活也有借鑑意義,「例如3D列印就可以參照結構色的結構列印,而不用使用顏料,以節省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汙染。」(記者 金 鳳)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還原昆蟲真實顏色 2億年前飛蛾長著金色翅膀
    本報訊(記者毛慶)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結構,對其顏色幾乎都是靠想像。然而,南京古生物專家聯手德國和英國同行,通過對昆蟲化石中結構色的研究,揭示了2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該研究成果於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科學家還原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你知道化石除了保存生物結構,還能「保存」顏色嗎?最近,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2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相關研究成果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破解兩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薇  兩億年前的昆蟲是什麼顏色?近日,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兩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  光學軟體模擬結果顯示,這兩塊產生於1.95億年前和1.8億年前的鱗翅目飛蛾化石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昆蟲小翅蛾非常類似,已經具有較複雜的光學結構,可以產生金黃色的結構色。這一發現不僅是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也是最古老的昆蟲結構色,並將該記錄提前了至少1.3億年。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兩個男人的昆蟲記:1.65億年前的跳蚤敢偷襲恐龍
    在一百多年後,地球的另一端,兩位中國的昆蟲研究者穿越時空,與遠古昆蟲「對話」,書寫著又一部「昆蟲記」。通過多年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博士研究生蔡晨陽及國內外的合作者們,揭開了遠古昆蟲的「秘密」:1億多年前,地球上的昆蟲種類,和現在相當。天上、水中、土壤裡,到處都是昆蟲的身影。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展覽|在博物館讀懂柳州,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館
    炎炎夏日,不如來歷史海洋中暢遊一「夏」,了解魅力柳州的另一面!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館遠古時代的柳州地處亞熱帶,有豐富的生物種群,「柳江人」、白蓮洞、柳城巨猿洞、大龍潭鯉魚嘴等遺址聞名世界,而第四紀很多古生物伴隨著古人類在柳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 圖/文/視頻|6億年前甕安旋孔蟲的身世之謎
    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學界有各種假說,但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
  • 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據附近一居民介紹,發現龍化石的山體,是30多年前他家建房時開山採石的地點,當時曾發現很多石塊上存在與魚、壁虎相似的圖案,但由於不知道這些有圖案的石塊是什麼東西,沒有重視,都被打碎來修房子了。據112地質大隊調查人員劉剛介紹,這處化石群的最初發現,是2020年8月13日。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人們對被子植物時代之前的傳粉昆蟲及其生態位知之甚少。緬甸雄性麗蛉的觸角為中生代昆蟲中罕見的櫛狀結構,而雌性為念珠狀或絲狀結構。櫛狀觸角增大了觸角表面積和傳感器的靈敏度,增強了雄性感知雌性釋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堊紀時期麗蛉可能已具備長距離的化學通訊能力。此外,麗蛉翅上具特殊眼斑。這些眼斑在麗蛉中具重要的防禦功能,通常個體越大的麗蛉眼斑越明顯,個體越小的麗蛉眼斑越淡甚至消失。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據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  (記者周舟)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
  • 把古生物化石搬回家!DIG KIT科學考古挖掘玩具,漲知識還有趣,讓娃...
    考古學中有很多有趣的東西,以前遙不可及的考古,現在也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探索了!  不用出門,就能把很遙遠很神秘的考古現場搬到家裡,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挖掘和探索,挖掘已有數百萬年歷史的真正的古生物化石!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 6 月 13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2019年剛剛過去,在這一年裡古生物學領域又有什麼重要的新發現呢?最近《Letters From Gondwana》(岡瓦納通訊)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十大化石發現。
  • 兩翅間距22釐米 古生物專家發現"巨無霸"蜻蜓
    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早已「觀察」它很久的一隻翼龍突然一口咬住了它。蜻蜓掙扎了幾下,雖然從翼龍的嘴裡「逃脫」,但留下幾片翅膀飄落在湖面。2003年,它的化石偶然被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研究員挖到。
  • 廣東律師40年 | 推動填補走私古生物化石的相關立法空白
    本案走私的貴州龍、鸚鵡嘴龍、長吻鱷、恐龍蛋等古生物化石共2165件,系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案件發生時海關系統破獲的最大宗走私古生物化石案。案件審理過程中,廣東省市兩級文物專家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骨椎動物權威專家趙喜對涉案的2165件古生物化石進行了鑑定。鑑定認為,這批化石遠至1.9億年前的侏羅紀,中至6700萬年前的新生代,近至2.3萬年前三疊紀。
  • 中國最古老鳥類化石羽毛中發現β角蛋白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多位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首次在中國最古老的鳥類、距今1.3億年前的始孔子鳥化石羽毛中發現了β角蛋白。由於β角蛋白與識別鳥類羽毛中的色素體結構密切相關,這一新發現,也為復原原始鳥類和帶毛恐龍等遠古生物的真實色彩,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據。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但這些博物館為何門可羅雀?
    在這些化石資源基礎上,各地建立起來的地質古生物博物館成為自然科學博物館中最靚麗的名片。 但由於自然科學門類眾多,目前,這些博物館分屬不同部門機構管理,產權性質也各不相同。 作為中科院與江蘇共建的項目,2005年,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建成時是當時國內唯一的大型古生物科普場館,不僅背靠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這支科研國家隊,還處在玄武湖、雞鳴寺、臺城風景區的黃金寶地。應該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那為何15年過去了,還只能在周六、周日和節假日對外開放呢?
  • 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1億年前鎧甲化石  1億年前,它身披鎧甲,靠吃真菌為生,但某一瞬間,它被樹脂包裹……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精彩的演化片段。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在琥珀中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鎧甲、最古老筒形隱翅蟲、最早厚齧科等。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