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2019年剛剛過去,在這一年裡古生物學領域又有什麼重要的新發現呢?最近《Letters From Gondwana》(岡瓦納通訊)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十大化石發現。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被《岡瓦納通訊》評選出來的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都是誰吧:
TOP 10 喬裡略組的發現
努魯巨龍+伊薩西奔龍
學名:Nullotitan glaciaris, Isasicursor santacrucensis
發現地:南美洲,阿根廷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距今7000萬年前
體型數據:努魯巨龍體長25米,伊薩西奔龍體長4米
喬裡略組位於阿根廷南部,代表了距今70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生物群,地層中包括有植物、無椎動物及脊椎動物化石,構成了一扇通向白堊紀的神奇窗戶。恐龍是喬裡略組地層的主角,目前已經發現了大型的蜥腳類恐龍、大型食肉恐龍及小型食肉恐龍的化石,此外還發現了恐龍蛋殼碎片等。
目前已經命名的來自喬裡略組地層的恐龍包括了大型的蜥腳類恐龍努魯巨龍(Nullotitan glaciaris)和小型的禽龍類伊薩西奔龍(Isasicursor santacrucensis)。喬裡略組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之前南美洲的生態和動物組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TOP 9 阿斯法託獵龍
維氏阿斯法託獵龍
學名:Asfaltovenator vialidadi
發現地:南美洲,阿根廷
生存年代:中侏羅世,距今1.68億年前
體型數據:體長7至8米,體重1.5噸
阿斯法託獵龍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大型食肉恐龍,其屬于堅尾龍類(tetanuran)的基底類型。化石保存的很完整,包括了長度達80釐米的頭骨化石。阿斯法託獵龍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堅尾龍類的早期輻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對於阿斯法託獵龍的研究表明異特龍類與巨齒龍類(斑龍類)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它們與腔骨龍類並非具有共同的祖先。在普林斯巴階-託爾階滅絕事件(Pliensbachian-Toarcian extinction)之後,生態位的空缺為堅尾龍類提供了演化的驅動力。
TOP 8 噬顎龍
卡氏噬顎龍
學名:Gnathovorax cabreirai
發現地:南美洲,巴西
生存年代:晚三疊世,距今2.23億年前
體型數據:體長約3米,體重約80千克
噬顎龍的化石發現於2014年,地點位於巴西南部城鎮聖若昂-杜波萊西尼附近,其化石非常完整,包括了大量重要的部位。
噬顎龍是目前我們發現的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食肉恐龍化石之一,其在分類上屬於埃雷拉龍科。由於長著強壯的下顎,能夠吞噬食物,所以這種動物被命名為「噬顎龍」。
通過化石的研究顯示,埃雷拉龍科與早期基底的原始蜥腳類恐龍都是食肉的,其中埃雷拉龍科佔據了大型掠食者的位置,而小型原始的基底蜥腳類恐龍佔據著中小型掠食者的位置,直到卡尼階滅絕事件之後,獸腳類恐龍才發展成為多元化的肉食性動物,而蜥腳類開始變大並且成為純粹的植食性動物。
TOP 7 嶽龍
布拉法嶽龍
學名:Adratiklit boulahfa
發現地:非洲,摩洛哥
生存年代:中侏羅世,距今1.65億年前
體型數據:?
嶽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劍龍類恐龍,化石包括了頸椎、背椎、左肱骨等部分。
以前的化石顯示劍龍類在侏羅紀至白堊紀的勞亞大陸較為常見,而且種類數量豐富,但是在岡瓦納大陸極為罕見。儘管在澳大利亞、印度、馬達加斯加島、摩洛哥、巴西等地都發現了疑似劍龍類的化石,但是都無法確認。
嶽龍的發現證明劍龍類很早就生活在岡瓦納大陸之上,其被歸入銳龍亞科(Dacentrurinae),此前古生物學家認為銳龍亞科僅僅生活在侏羅紀的歐洲。
TOP 6 鐵翼龍
倫氏鐵翼龍
學名:Ferrodraco lentoni
發現地:大洋洲,澳大利亞,昆士蘭州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距今9000萬年前
體型數據:翼展4米
鐵翼龍的化石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溫頓組(Winton Formation)地層,是目前澳大利亞發現的最完整的翼龍化石,編號:AODF 876。
鐵翼龍的頭骨長度可達60釐米,嘴巴前段有角質的脊狀突起,嘴中則長有尖長鋒利的牙齒。
鐵翼龍屬於鳥掌翼龍科,其近親在白堊紀時期的中國、巴西、歐洲等地也有發現。鐵翼龍的發現表明一部分生活在大陸內部的鳥掌翼龍科動物比我們預想的生存時間還要長。
TOP 5嵌徵盜龍
弗裡克嵌徵盜龍
學名:Notatesseraeraptor frickensis
發現地:歐洲,瑞士
生存年代:晚三疊世,距今2.09億年前
體型數據:體長超過3米
嵌徵盜龍的化石發現於瑞士,化石在2006年於格魯哈爾德黏土層(Gruhalde clay)中被採集,化石保存了連結狀態。有趣的是,嵌徵盜龍的化石中結合了腔骨龍超科與雙嵴龍科的特徵,這也正是其學名的來源。
從化石上看,嵌徵盜龍的模式標本屬於一個未完全成年的個體,體長在2.6至3米之間。嵌徵盜龍是一種兇猛而且敏捷的食肉恐龍,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歐洲。
TOP 4 郊狼暴龍
郊狼暴龍
學名:Suskityrannus hazelae
發現地:北美洲,美國,新墨西哥州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距今9200萬年前
體型數據:體長3米,體重40千克
郊狼暴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西部的阻尼盆地(Zuni Basin),這裡曾經發現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古生物化石。郊狼暴龍的化石分為兩個標本,化石編號為:MSM P4754和MSM P6178
在郊狼暴龍之後,大約距今8000萬年前開始,大型暴龍類出現並且迅速佔領了生物鏈最頂端,但是之前暴龍類化石卻一直處於缺失狀態,特別是在距今1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之間的這段時間。
郊狼暴龍的發現恰恰填補了暴龍超科演化鏈條上的空缺,它的體型和身體結構剛好處於原始小型的暴龍超科與進步巨大的暴龍科之間,對於我們更好的弄清暴龍家族的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TOP 3 伊比利亞翼龍
安氏伊比利亞翼龍
學名:Iberodactylus andreui
發現地:歐洲,西班牙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距今1.25億年前
體型數據:翼展4米
伊比利亞翼龍的化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業餘古生物學家哈維爾·安德烈發現,化石發現於西班牙-阿拉貢-奧本以西1公裡處。化石編號:MPZ-2014/1,直到2014年才被描述。
憑藉著翼展4米的體型,伊比利亞翼龍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發現的已知體型最大的翼龍。
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伊比利亞翼龍與中國新疆的哈密翼龍(Hamipterus)有諸多相似之處,於是將兩者合併共同組成了一個演化分支——哈密翼龍科(Hamipteridae)。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早白堊世的伊比利亞半島生物群與亞洲有著密切的關係。
TOP 2 巴加達龍
前傾棘巴加達龍
學名:Bajadasaurus pronuspinax
發現地:南美洲,阿根廷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距今1.4億至1.34億年前
體型數據:體長約9米,體重1噸
巴加達龍的化石於2013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北部的早白堊世地層,化石來自巴加達-科羅拉多組(Bajada Colorada Formation)。正模標本編號:MMCh-PV 75。
巴加達龍屬於梁龍超科下的叉龍科(Dicraeosauridae),這是一類體型較小的梁龍類。巴加達龍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頸部分叉的神經棘,巴加達龍的頸椎神經棘依然形成了兩道分叉,很長而且向前彎曲。我們並不知道巴加達龍造型如此詭異的神經棘有什麼作用,但是其獨特的造型在恐龍家族中卻是獨一無二的,相當的「殺馬特」!
TOP 1噩兆龍
無畏噩兆龍
學名:Moros intrepidus
發現地:北美洲,美國,猶他州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距今9600萬年前
體型數據:體長3米,體重78千克
無畏噩兆龍是一種小型的暴龍類,來自北美洲西部森諾曼階的陸相沉積層中,其化石保留了幾乎完整的右後肢,化石編號為:NCSM 33392。
根據組織學分析,古生物學家認為噩兆龍具備了中等的生長速度,類似於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原始暴龍類,比如發現於中國的冠龍(Guanlong)。生活在晚白堊世的大型暴龍類,在相同的年齡,體型已經是噩兆龍的三倍,比如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
噩兆龍的發現表明生活在北美洲的暴龍類在差不多1500萬年前的時間內,體型一直被限制在較小的範圍之內,直到土倫階(Turonian,距今9390-8980萬年前)的某一時刻,它們的體型突然增大,最終成為白堊紀頭號掠食者!
原文連結:https://paleonerdish.wordpress.com/ 2019/12/31 /top-fossil-discoveries-of-2019/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