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早已「觀察」它很久的一隻翼龍突然一口咬住了它。蜻蜓掙扎了幾下,雖然從翼龍的嘴裡「逃脫」,但留下幾片翅膀飄落在湖面。2003年,它的化石偶然被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研究員挖到。這隻「趙氏修復蟌蜓」,是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的,也是世界第四大的蜻蜓。
蜻蜓「老祖宗」都是「巨無霸」
現在常見的蜻蜓還沒有它一個翅膀長
2003年,古昆蟲學家張海春來到了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挖取化石。而在此之前,當地就有人挖到過昆蟲化石。「道虎溝地區是古生物學上的一處『名勝』,」張海春告訴記者,當地因地層中發現數量極其巨大的昆蟲化石而聞名。
在張海春的辦公室裡,記者見到了這塊化石。這塊蜻蜓化石只保存了它的一隻翅膀。這隻翅膀長度達到了107.6毫米,翅膀裡的翅脈都清晰可辨。「我們後來也想找到更完整的化石,但卻一直沒找到。」張海春研究員遺憾地說,能保存完整的蜻蜓化石數目極少。因為蜻蜓「個頭」比一般昆蟲要大,而且死亡後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或被其他動物撕咬,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
就是根據這塊翅膀化石,張海春研究員將這隻蜻蜓的「樣貌」慢慢地還原了出來:它的身體部分達到了130毫米長,前面兩個翅膀的翅尖之間的距離達到了225毫米,每個翅膀寬度為14.3毫米。225毫米長是什麼概念?「現在世界上現存的最大蜻蜓的兩個前翅翅尖的距離是190毫米,而我們常見的蜻蜓只有30—90毫米左右,還沒有這塊化石裡的一個翅膀長。」張海春說,它是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世界第四大的蜻蜓。已知世界最大的蜻蜓生活於約2.4億年前的法國,其翅展達280毫米。
別看是昆蟲,它也是「肉食者」
不僅吃昆蟲,連蜥蜴都是它的「盤中餐」
其實在同一地層中,張海春一共挖到了10多種蜻蜓化石。但是通過仔細對比,專家發現,這塊蜻蜓翅膀化石「與眾不同」。首先是它的「個頭」特別大。「在另幾塊化石中,最大的也要比這塊小20%左右。」張海春解釋說,而且它們的翅脈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認為,它是一塊特殊的、以前從沒發現過的新的蜻蜓。」而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研究蜻蜓的昆蟲學家趙修復教授,張海春將這種蜻蜓命名為「趙氏修復蟌蜓」。
據介紹,蜻蜓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名叫「蜻蜓」,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蜻蜓。第二類名為「豆娘」,是一種顏色鮮豔的食肉昆蟲,身體細長,體型大多數比蜻蜓要小,生活於水體附近。第三類名為「蟌蜓」或者「昔蜓」。它們在中生代(距今2.5億—6500萬年)較為常見,但現在全世界範圍內仍存活的只發現過三種,2011年曾經在黑龍江五常市一帶發現過,名字叫做「中華昔蜓」。「『趙氏修復蟌蜓』個頭大,它的食物也比較豐富。」張海春說,作為一種捕食性的動物,它最主要的食物是各種昆蟲,以及當時一些小的脊椎動物,比如說蜥蜴。這一研究成果被發布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通報》雜誌上。
蜻蜓為何越變越小?
受到翼龍捕食 壓力之下個子變小
為什麼在1.65億年的侏羅紀時期,會出現我國已知「個頭」最大的「趙氏修復蟌蜓」呢?曾經有專家推斷,空氣中的含氧量是造成昆蟲個頭龐大的原因。古生代晚期(距今3億年前後),當時地球大氣的含氧量達到27%—35%,而現在地球大氣的含氧量在21%左右。「因為古生代晚期大量高大的植物開始出現,形成分布廣泛的森林,所以造成氧含量增多。」張海春說。
「但我們研究發現,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個頭比它的近親——原蜻蜓類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變得最大。」張海春介紹說,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空中的「霸主」。可惜「好景不長」,它逐漸受到了翼龍的捕食,「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反而是個頭小的因為靈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羅紀後期,隨著鳥類的出現,蜻蜓們來自空中的壓力更加大了,為了生存,所以體型越來越小。「我們認為,蜻蜓個體大小受生存壓力的影響比空氣中含氧量的影響要更加明顯。」(朱姝)
來源: 揚子晚報網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