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翅間距22釐米 古生物專家發現"巨無霸"蜻蜓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早已「觀察」它很久的一隻翼龍突然一口咬住了它。蜻蜓掙扎了幾下,雖然從翼龍的嘴裡「逃脫」,但留下幾片翅膀飄落在湖面。2003年,它的化石偶然被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研究員挖到。這隻「趙氏修復蟌蜓」,是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的,也是世界第四大的蜻蜓。

    蜻蜓「老祖宗」都是「巨無霸」

    現在常見的蜻蜓還沒有它一個翅膀長

    2003年,古昆蟲學家張海春來到了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挖取化石。而在此之前,當地就有人挖到過昆蟲化石。「道虎溝地區是古生物學上的一處『名勝』,」張海春告訴記者,當地因地層中發現數量極其巨大的昆蟲化石而聞名。

    在張海春的辦公室裡,記者見到了這塊化石。這塊蜻蜓化石只保存了它的一隻翅膀。這隻翅膀長度達到了107.6毫米,翅膀裡的翅脈都清晰可辨。「我們後來也想找到更完整的化石,但卻一直沒找到。」張海春研究員遺憾地說,能保存完整的蜻蜓化石數目極少。因為蜻蜓「個頭」比一般昆蟲要大,而且死亡後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或被其他動物撕咬,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

    就是根據這塊翅膀化石,張海春研究員將這隻蜻蜓的「樣貌」慢慢地還原了出來:它的身體部分達到了130毫米長,前面兩個翅膀的翅尖之間的距離達到了225毫米,每個翅膀寬度為14.3毫米。225毫米長是什麼概念?「現在世界上現存的最大蜻蜓的兩個前翅翅尖的距離是190毫米,而我們常見的蜻蜓只有30—90毫米左右,還沒有這塊化石裡的一個翅膀長。」張海春說,它是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世界第四大的蜻蜓。已知世界最大的蜻蜓生活於約2.4億年前的法國,其翅展達280毫米。

    別看是昆蟲,它也是「肉食者」

    不僅吃昆蟲,連蜥蜴都是它的「盤中餐」

    其實在同一地層中,張海春一共挖到了10多種蜻蜓化石。但是通過仔細對比,專家發現,這塊蜻蜓翅膀化石「與眾不同」。首先是它的「個頭」特別大。「在另幾塊化石中,最大的也要比這塊小20%左右。」張海春解釋說,而且它們的翅脈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認為,它是一塊特殊的、以前從沒發現過的新的蜻蜓。」而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研究蜻蜓的昆蟲學家趙修復教授,張海春將這種蜻蜓命名為「趙氏修復蟌蜓」。

    據介紹,蜻蜓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名叫「蜻蜓」,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蜻蜓。第二類名為「豆娘」,是一種顏色鮮豔的食肉昆蟲,身體細長,體型大多數比蜻蜓要小,生活於水體附近。第三類名為「蟌蜓」或者「昔蜓」。它們在中生代(距今2.5億—6500萬年)較為常見,但現在全世界範圍內仍存活的只發現過三種,2011年曾經在黑龍江五常市一帶發現過,名字叫做「中華昔蜓」。「『趙氏修復蟌蜓』個頭大,它的食物也比較豐富。」張海春說,作為一種捕食性的動物,它最主要的食物是各種昆蟲,以及當時一些小的脊椎動物,比如說蜥蜴。這一研究成果被發布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通報》雜誌上。

    蜻蜓為何越變越小?

    受到翼龍捕食 壓力之下個子變小

    為什麼在1.65億年的侏羅紀時期,會出現我國已知「個頭」最大的「趙氏修復蟌蜓」呢?曾經有專家推斷,空氣中的含氧量是造成昆蟲個頭龐大的原因。古生代晚期(距今3億年前後),當時地球大氣的含氧量達到27%—35%,而現在地球大氣的含氧量在21%左右。「因為古生代晚期大量高大的植物開始出現,形成分布廣泛的森林,所以造成氧含量增多。」張海春說。

    「但我們研究發現,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個頭比它的近親——原蜻蜓類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變得最大。」張海春介紹說,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空中的「霸主」。可惜「好景不長」,它逐漸受到了翼龍的捕食,「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反而是個頭小的因為靈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羅紀後期,隨著鳥類的出現,蜻蜓們來自空中的壓力更加大了,為了生存,所以體型越來越小。「我們認為,蜻蜓個體大小受生存壓力的影響比空氣中含氧量的影響要更加明顯。」(朱姝)

 來源: 揚子晚報網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新華社南京6月15日電(記者 王珏玢)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 青城山發現蚊子中的「戰鬥機」,比蜻蜓還大,卻不會吸血!
    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個體——這隻蚊子翅膀展開竟然達到驚人的11釐米寬,身體長度近5釐米!和一堆甲蟲、蜻蜓、密封放在一起,這隻蚊子儼然一個「巨無霸」。據悉,華希昆蟲博物館今年5月將舉行「蜀山奇蟲系列展——夏日蜀山」,這種最大的蚊子也將首次亮相。
  • 世界最大的水生昆蟲現身青城山 翅展達21.6釐米創吉尼斯紀錄
    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發現的一隻越中巨齒蛉個體,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最大的水生昆蟲。    2015年7月,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在四川青城山發現一種看起來像著長牙的巨型蜻蜓的怪蟲,經鑑定是一種叫越中巨齒蛉的水生昆蟲。對標本測量後發現,最大個體翅展達21.6釐米。
  • 四川發現世界最小蜻蜓個體
    紅色的軀幹、透明的翅膀、又大又鼓的眼睛,除此之外,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裡這些蜻蜓標本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特別短小——雄性平均體長僅僅16.5毫米,雌性16毫米,最小的雄性不足15毫米。如果把這只不足15毫米的蜻蜓放在手指上比劃一番,可以發現它的長度和指甲蓋差不多。
  • 蜻蜓體型小巧玲瓏?這種巨型昆蟲一旦復活可以造成人類危機!
    不過要說史上最大的昆蟲,要不是科學家發現了它們的化石,可能永遠難被人知曉了,這種被人們稱之為巨脈蜻蜓的大傢伙:「巨脈蜻蜓 ( Meganeura )」: 約在 3 億年前的石炭紀時期出現,大概和海鷗一樣大,雙翅展開約有 65 公分長。 昆蟲通常不能長到這麼大,科學家仍在尋找他能長到如此巨大的原因。
  • 蚊子天生的天敵,環境的檢測專家——蜻蜓
    足見人們對蜻蜓的喜愛之情。蜻蜓蜻蜓是一種古老的昆蟲,最早可追溯到3.2億年前。蜻蜓是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均翅亞目和間翅亞目昆蟲的統稱。蜻蜓作為比較原始的昆蟲,現存種類卻比較稀少。蜻蜓的生活習性蜻蜓生活中熱帶、亞熱帶地區,非常喜歡潮溼的環境,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蜻蜓是食肉性昆蟲,它們喜愛捕食蒼蠅、蚊子、葉蟬、虻蠓類和小型蝶蛾類等多種農林牧業害蟲。因此,蜻蜓也不負人們對它的喜愛,是一類不折不扣的有益於人類的天敵昆蟲。蜻蜓目昆蟲屬半變態發育,其幼蟲(稱為稚蟲)需要在水中發育。
  • 成都發現翅展達11.15釐米的巨型蚊子個體
    趙力 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23日對媒體宣布,他們發現了一個巨型蚊子個體,這隻蚊子翅膀展開竟然達到驚人的11.15釐米寬,身體長度近5釐米。據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這種蚊子叫巨大蚊Holorusiamikado又稱米卡多大蚊或帝王大蚊,屬於雙翅目Diptera大蚊科Tipulidae巨大蚊屬Holorusia。
  • 科學發現恐怖史前巨型昆蟲 蜻蜓翼展長達70釐米
    3億年前的巨型蜻蜓,翼展長達76釐米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千裡鶯啼綠映紅,我們在聆聽鳥兒帶來美妙配樂的同時昆蟲算是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之一了,目前翼展最大的昆蟲是蝴蝶和蛾類,但也不過20、30釐米,但在3億年前,巨型昆蟲卻是隨處可見的,其中最神奇的應是巨型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70釐米,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  遠古時代,地球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標準,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亡中起了關鍵作用。
  • 侏羅紀時期蚊子吸取花蜜 最大跳蚤2.4釐米(圖)
    侏羅紀時期蚊子吸取花蜜 最大跳蚤2.4釐米(圖) 昨天,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行了「揭秘巨型跳蚤和恐怖蟲的前世今生」特展。除了「恐怖蟲」和「巨型跳蚤」化石外,現場還展出了十塊侏羅紀時期的蚊子化石。據了解,該特展將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開放時間是每天的9:00-17:00。
  • 從蜻蜓翅,飛機翼,到橋梁
    從蜻蜓翅痣談飛機機翼顫振及其抑制—兼談顫振與馳振、渦振、抖振的區別與聯繫張華摘要:從蜻蜓翅痣對其飛行穩定性影響出發,介紹了機翼顫振的概念、兩種顫振類型、顫振機理及其抑制方法。進一步討論了幾個風致振動概念顫振、渦振、馳振、抖振的區別與聯繫。
  • 個頭比雞蛋大,翅展達9.35釐米
    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昆蟲專家,在雲南省普洱市與緬甸交界的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最大胡蜂個體。這隻超級大黃蜂體長達6釐米翅膀展開達9.35釐米遠遠超過了過去翅膀展開7.6釐米的世界最大胡蜂紀錄
  •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古生物專家為其點讚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專家本次通江之行,源於一位5歲小朋友的發現。小朋友楊哲睿今年國慶期間,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此次發現源於5歲男童楊哲睿對恐龍的喜愛與執著。
  • 別看見蜻蜓就會喊蜻蜓
    黑 色 蟌而我們常說的蜻蜓,那是整個一個蜻蜓目,本目下分3亞目,19科,約6500種。也就是我們每喊一句蜻蜓,就代表著我們喊了6500種蜻蜓,有沒有感覺自己好呆,少年!就算我們不可能認得所有的蜻蜓種類,至少也該了解下其目下的大概分類,這樣當我們在野外,挽著姑娘,在一聲「好漂亮的蜻蜓」後,就可以緩緩的搖搖手指頭,「這不是真相…因為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 海南發現大如蜻蜓巨型蚊子 一條腿6釐米長(圖)
    巨型蚊子似蜻蜓 比平常蚊子大幾十倍   6月30日晚9時,家住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龍橋鎮的王先生,在蚊帳裡逮住一隻身長2釐米的大蚊子。  王先生對記者說,他從未見過這樣的「大塊頭」,開始根本不敢相信它就是蚊子,「大塊頭」的體型是平常蚊子的幾十倍,如蜻蜓一般大小,一條腿就有6釐米長。  7月1日,記者與海南師範大學的李老師趕到龍橋鎮,通過對比動物百科書籍反覆確認,李老師認定「大塊頭」為比較少見的「大蚊」。  上圖為王先生捕獲的蚊子與普通蚊子(圖中圈內為普通蚊子)相比,顯得巨大無比。
  • 搶救古生物化石!內蒙發現大量恐龍蛋、足跡
    近日,內蒙再次發現恐龍遺蹟,根據新華社指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政府獲悉,古生物化石專家近日完成對當地一處恐龍化石群的野外調查及搶救發掘工作。包含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
  • 圖文教程:寫意蝴蝶、蜻蜓畫法範例
    ↓↓↓⑤調石青、赭石、三綠和重墨分別在蝴蝶的前翅上點顏色,並調淡墨勾勒後翅的輪廓和紋路。↓↓↓蜻蜓蜻蜓生於水中,種類繁多,顏色豐富。蜻蜓頭部圓亮,複眼巨大。一對翅膀狹長,停落時雙翅平展兩側,後翅壓前翅,翅為膜質,兩翅前端有翅痣。有蜻蜓的畫面非常富有詩意,其款款飛舞之態也在繪畫中常常出現。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村民挖出巨無霸紅薯引圍觀 重13斤長30釐米
    村民測量「巨無霸紅薯」尺寸鍾欣攝中新網洪雅11月7日電(劉剛)「種了幾十年的地,從沒見過這麼大的紅薯。」記者7日獲悉,連日來,四川洪雅縣槽漁灘鎮玉嵐村村民車遠軍還在驚喜中,因為他在自家茶地裡挖出了一個「巨無霸紅薯」,當地村民也紛紛跑來看這個「大稀奇」。
  • 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近日,來自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2地質大隊大隊長宋繼偉、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安順市自然資源局地災中心主任柏成彪、IP島科普教育研究院專家周遠洋等一行,來到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考察了當地發現的龍、腕足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群。
  • 湖北高校選校花靠摸胸 要求兩乳間距大於20釐米引爭議(圖)
    女性理想胸圍(身高×0.51)釐米,胸底圍(身高×0.432)釐米;理想腰圍(身高×0.34)釐米;理想腹圍(身高×0.457)釐米;理想臀圍(身高×0.542)釐米;兩乳間距大於20釐米,乳房基底面直徑在10-12釐米,從基底面至乳頭的高度為5-6釐米。乳房挺拔,環差為17-20釐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