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18-09-1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昆蟲傳粉促進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人們對被子植物時代之前的傳粉昆蟲及其生態位知之甚少。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劉青和張青青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團隊、臨沂大學鄭曉廷團隊合作,報導了27個麗蛉標本,並對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了詳細研究。研究結果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該研究於91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自從達爾文在1877年《蘭花的傳粉》一書中首次注意到傳粉蛾類長口器與蘭花花管的長度匹配關係,許多生態學家都報導了現生昆蟲長口器與植物花管的協同演化關係。麗蛉是僅記錄於中生代的一類脈翅目傳粉昆蟲,具有長口器。其口器與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長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態適應,即昆蟲口器長度與其傳粉的植物花管長度類似,因此麗蛉口器長度為重建傳粉生態位提供了關鍵證據。本次發現的麗蛉來自於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和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及侏羅紀的燕遼生物群。不同物種麗蛉的口器長度在0.618毫米之間,其中緬甸琥珀中麗蛉口器長度在0.63.2毫米之間,而中生代沉積巖中麗蛉口器長度在518毫米之間。研究結果表明緬甸琥珀中不同種類的昆蟲口器長度具有較高分異度,口器長度高度多樣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長度的多樣性,表明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經出現。傳粉生態位分化提高了傳粉效率,進一步促進了白堊紀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的演化

  伴隨著傳粉形式的多樣化,麗蛉也演化出了獨特的化學通訊和防禦機制。緬甸雄性麗蛉的觸角為中生代昆蟲中罕見的櫛狀結構,而雌性為念珠狀或絲狀結構。櫛狀觸角增大了觸角表面積和傳感器的靈敏度,增強了雄性感知雌性釋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堊紀時期麗蛉可能已具備長距離的化學通訊能力。此外,麗蛉翅上具特殊眼斑。這些眼斑在麗蛉中具重要的防禦功能,通常個體越大的麗蛉眼斑越明顯,個體越小的麗蛉眼斑越淡甚至消失。

  觸角的性二型和眼斑的存在表明麗蛉在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中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麗蛉與取食植物之間的傳粉生態位分區進一步促進了麗蛉的多樣性。然而,或許就是麗蛉與其取食植物之間緊密的共生關係,隨著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為主)在晚白堊世的衰落,麗蛉也隨之滅絕。

  該項研究得到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論文信息:Liu Qing1, Lu Xiumei1, Zhang Qingqing1, Chen Jun, Zheng Xiaoting, Zhang Weiwei, Liu Xingyue*, Wang Bo* (2018) High niche diversity in Mesozoic pollinating lacewings.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3793. DOI: 10.1038/s41467-018-06120-5

    論文連結

侏羅紀和白堊紀麗蛉的生態重建圖(楊定華繪圖)

緬甸琥珀中的麗蛉

麗蛉的演化歷史

侏羅紀和白堊紀的麗蛉

麗蛉化石復原圖

  昆蟲傳粉促進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人們對被子植物時代之前的傳粉昆蟲及其生態位知之甚少。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劉青和張青青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團隊、臨沂大學鄭曉廷團隊合作,報導了27個麗蛉標本,並對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了詳細研究。研究結果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該研究於9月1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自從達爾文在1877年《蘭花的傳粉》一書中首次注意到傳粉蛾類長口器與蘭花花管的長度匹配關係,許多生態學家都報導了現生昆蟲長口器與植物花管的協同演化關係。麗蛉是僅記錄於中生代的一類脈翅目傳粉昆蟲,具有長口器。其口器與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長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態適應,即昆蟲口器長度與其傳粉的植物花管長度類似,因此麗蛉口器長度為重建傳粉生態位提供了關鍵證據。本次發現的麗蛉來自於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和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及侏羅紀的燕遼生物群。不同物種麗蛉的口器長度在0.6至18毫米之間,其中緬甸琥珀中麗蛉口器長度在0.6至3.2毫米之間,而中生代沉積巖中麗蛉口器長度在5至18毫米之間。研究結果表明緬甸琥珀中不同種類的昆蟲口器長度具有較高分異度,口器長度高度多樣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長度的多樣性,表明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經出現。傳粉生態位分化提高了傳粉效率,進一步促進了白堊紀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的演化。
  伴隨著傳粉形式的多樣化,麗蛉也演化出了獨特的化學通訊和防禦機制。緬甸雄性麗蛉的觸角為中生代昆蟲中罕見的櫛狀結構,而雌性為念珠狀或絲狀結構。櫛狀觸角增大了觸角表面積和傳感器的靈敏度,增強了雄性感知雌性釋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堊紀時期麗蛉可能已具備長距離的化學通訊能力。此外,麗蛉翅上具特殊眼斑。這些眼斑在麗蛉中具重要的防禦功能,通常個體越大的麗蛉眼斑越明顯,個體越小的麗蛉眼斑越淡甚至消失。
  觸角的性二型和眼斑的存在表明麗蛉在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中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麗蛉與取食植物之間的傳粉生態位分區進一步促進了麗蛉的多樣性。然而,或許就是麗蛉與其取食植物之間緊密的共生關係,隨著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為主)在晚白堊世的衰落,麗蛉也隨之滅絕。
  該項研究得到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論文信息:Liu Qing1, Lu Xiumei1, Zhang Qingqing1, Chen Jun, Zheng Xiaoting, Zhang Weiwei, Liu Xingyue*, Wang Bo* (2018) High niche diversity in Mesozoic pollinating lacewings.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3793. DOI: 10.1038/s41467-018-06120-5
    論文連結

侏羅紀和白堊紀麗蛉的生態重建圖(楊定華繪圖)

緬甸琥珀中的麗蛉

麗蛉的演化歷史

侏羅紀和白堊紀的麗蛉

麗蛉化石復原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有花植物昆蟲傳粉證據
    中新網南京11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約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發現了真雙子葉植物經花蚤科甲蟲進行傳粉的直接證據,為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
  • 緬甸琥珀中特殊的傳粉蠍蛉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總科),該類群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白堊紀緬甸琥珀生物群,它們具有特化的、
  • 古生物的顏色在化石中難覓蹤跡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
    目前,化石中很少保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2021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成立於1951年,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北極閣景區,前身為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機構的古生物室(組),李四光先生為首任所長
  • 破解兩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
    圖片上的飛蛾就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根據兩塊遠古化石復原出的蛾類「老祖宗」。  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長期以來,以蛾類和蝴蝶為代表的鱗翅目昆蟲,其翅膀上的鱗片結構精巧而複雜,學界對其的光學結構知之甚少,導致人類對鱗翅目和結構色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了解甚少。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讓「金釘子」綻放光芒
    而在這11顆「金釘子」中,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簡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金釘子」研究集體主持確立了7顆,參與確立了2顆,在國內外同類科研機構中,遙遙領先。圖為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在國際年地層表中的位置(紅色箭頭所指由南京古生物所確立)我們這裡所說的「金釘子」,並非用金子做的釘子,卻比所謂金釘子更珍貴。
  • 展覽|在博物館讀懂柳州,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館
    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館遠古時代的柳州地處亞熱帶,有豐富的生物種群,「柳江人」、白蓮洞、柳城巨猿洞、大龍潭鯉魚嘴等遺址聞名世界,而第四紀很多古生物伴隨著古人類在柳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生命之旅——古生物化石館》是採用全場景的陳列方式。場館設置在一樓,洞穴造型的展館讓人仿佛穿越到遠古時代。展示區域以古生代、中生代和晚生代三大地質時期作為劃分依據。陳列的化石種類豐富,門類齊全,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生動地記錄生命進化的歷程和各個地質時期演變的情景。
  • 這種不起眼的昆蟲,傳粉能力遠超蜜蜂,它們的數量卻在急劇減少
    飛蛾是一種不起眼的昆蟲,它們不像蝴蝶一樣有著鮮豔的色彩,也不像蜜蜂一樣以「辛勤、聰明」永遠被人誇讚,它們總是默默地躲在角落裡,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然而,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這些不起眼的蛾類昆蟲,是農田中重要的花粉轉運者,可能在支持農作物產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據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  (記者周舟)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
  • 南古所專家:跳蚤「認祖歸宗」 將影響昆蟲分類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南京新聞 > 南古所專家:跳蚤「認祖歸宗」 將影響昆蟲分類
  • 日本新瀉大學副校長西村伸也訪問南京古生物所
    9月7日上午,日本新瀉大學副校長西村伸也一行四人訪問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並與該所領導、有關科研人員和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熱情接待了西村伸也一行。   座談結束後,西村伸也一行參觀了南京古生物所園區及標本館和博物館。
  • 展陳昇級,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將於元旦起正式開放
    展陳昇級後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將於2021年元旦起正式免費對外開放。記者了解到,升級後的新展陳以38億年生物演化史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為參觀主線,全面介紹生命從地球上誕生以來所經歷的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演化故事。
  • 兩翅間距22釐米 古生物專家發現"巨無霸"蜻蜓
    2003年,它的化石偶然被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研究員挖到。這隻「趙氏修復蟌蜓」,是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的,也是世界第四大的蜻蜓。    蜻蜓「老祖宗」都是「巨無霸」    現在常見的蜻蜓還沒有它一個翅膀長    2003年,古昆蟲學家張海春來到了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挖取化石。而在此之前,當地就有人挖到過昆蟲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