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2021-01-21 雲南網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金屬色彩結構色的昆蟲 受訪者供圖

青蜂化石身體表面結構色變化前後的對比圖 受訪者供圖

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

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動物王國裡,生龍活虎的動物們用各種體色,掩飾各種「心機」。

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它們的顏色分為色素色和結構色,具有金屬光澤的甲蟲殼、蝴蝶或飛蛾閃閃發光的鱗片,都是典型的結構色。不過,當這種絢爛融為化石,便從此黯淡無光。

目前,化石中很少保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古生物的顏色在化石中難覓蹤跡

自然界中的顏色主要有三個來源,即生物發光、色素色和結構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的微觀結構上產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是自然界中色彩最為純淨且最強烈的顏色。

由於化石保存等因素的局限,對古生物的顏色復原一直是項很複雜的工作。

此次研究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動物結構色也有多種來源,最普遍的是動物體表的多層反射膜,常見於金龜、蒼蠅、吉丁蟲;還有的是來自衍射光柵,常見於孔雀羽毛、藍閃蝶;光子晶體是比較少見的一種,例如呈現歐寶色的象甲。

「化石中的結構色,可以為生物間的視覺交流和顏色的功能演化等提供重要證據。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的印痕化石裡,發現過與顏色相關的昆蟲的納米結構。但是,上溯到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此前我們也沒有在這個時期的化石中發現過顏色鮮豔的昆蟲,而在此前的研究文獻中,很多學者認為,中生代的結構色也很難保存下來。」蔡晨陽說。

目前,學術界的普遍觀點認為,不管是色素色還是結構色,在化石中,它們都難覓蹤跡。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向記者介紹:「色素色是一種化學色,它在動物死後,很快會降解,所以很難保存下來;而結構色雖然有納米結構,但經過高溫高壓的地質演變、腐蝕,結構也會被破壞,導致褪色、變色。」

不過,科學家們總能找到古生物顏色的蛛絲馬跡,他們利用動物體表極薄的蠟層、溝、縫以及黑色素體等結構,與現生動物做對比,重建或推測古代動物的顏色。

2018年,王博與德國、英國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刊文稱,他們發現侏羅紀的蛾類鱗片已經演化出魚骨狀的衍射光柵等光學結構。團隊利用化石鱗片數據,重建了鱗片微結構的三維光學模型,最終利用光學模擬軟體和計算機定量計算出化石蛾類產生的結構色,推測出這類蛾的鱗片會產生銀色或金黃色。

2010年,中國、英國和愛爾蘭等三國科學家,曾在《自然》刊文稱,他們在中國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和帶毛的恐龍中發現兩種黑色素體,並將黑色素體的形狀和排列方式,與現代鳥類做對比後推測,這些帶毛的恐龍和古鳥類的身體已經具有以灰色、褐色、黃色及紅色為主要色彩的基礎。

多層反射膜讓昆蟲顏色保存億年

如何從結構色中發現遠古昆蟲的顏色演化之謎,對蔡晨陽來說,源自2015年的一次啟發。那年,他在美國一家博物館看到桌上擺放著給小朋友科普用的昆蟲標本,是介紹色素色和結構色的,他頓時被吸引住了。回國之後,他開始著手整理琥珀中昆蟲體表有金屬光澤的樣本。

歷經多年,他和中科院南古所泮燕紅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從距今9900萬年的白堊紀中期約4萬枚琥珀中,挑選出35枚化石。這些化石全部來自緬甸北部的一處礦山,其中的昆蟲都保存著精美的金屬光澤。

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發現,這35塊琥珀化石的昆蟲,包括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至少有7個科,其中絕大部分標本屬於膜翅目青蜂科,少部分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蠟斑甲科,以及雙翅目的水虻科。

「我們用50納米的刀,對其中的兩塊琥珀做了幾微米的超薄切片,又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複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即多層反射膜。」蔡晨陽說,在顯微鏡下,他們發現一隻青峰體表有6層反射膜,每一層的厚度約為100納米。

「根據每層膜的厚度和折射率等參數可以計算出,這6層膜的反射波長在514納米左右,也就是綠色,這與我們在顯微鏡下肉眼看到的化石青蜂的綠色是接近的。而在另一塊切片琥珀中的青蜂,體表是沒有金屬光澤的黑色,我們在顯微鏡下發現,這隻青蜂的多層反射膜出現了褶皺,也就是結構被破壞了,這證實了多層反射膜是產生結構色的直接原因,且昆蟲體表的顏色可能就是原始顏色,但也不排除顏色發生微小變化。」蔡晨陽說。

這批琥珀中,大部分昆蟲的全身或是部分身體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具金屬光澤的綠色、藍色、藍綠色、黃綠色或藍紫色。通過與古生、現生物種的對比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化石昆蟲對應的現生屬種同樣有類似的帶有金屬光澤的顏色。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中生代昆蟲的亮眼結構色是可以保存下來的。

「這次發現直接證明了多層反射膜可在長期地質歷史中穩定保存,否定了前人關於昆蟲金屬色不能在中生代化石中保存的觀點,並對認識早期昆蟲結構色生態功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蔡晨陽說。

古老昆蟲顏色形成機制還需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緬甸琥珀昆蟲中看似能永久保存的彩色金屬結構色並不是保持不變的。蔡晨陽說,若琥珀昆蟲在切割、打磨和拋光等前期準備過程中,任一小部分結構受到損壞,使其與空氣或水分接觸,其顏色便會在短期內變成單一的銀色,但金屬光澤仍可保存,而這種變化是不可逆轉的。這一發現為揭示緬甸琥珀乃至其他琥珀中的銀色昆蟲的形成原因、對早期昆蟲特徵的認定和描述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過,現代有一種金龜子,體表也呈現為銀色,但它的多層反射膜是由內而外逐漸變厚的,這與我們此次研究中昆蟲變成銀色的形成機制不同,這兩種機制各是由什麼造成的,多層反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會不會隨著年代而變化,還需要繼續探究。」蔡晨陽說,琥珀昆蟲的結構色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較為常見的綠色很可能是在茂密森林環境中的一種隱蔽色,能幫助昆蟲隱匿自身從而躲避捕食者。另外,結構色參與昆蟲熱調節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被排除。因此不同色彩的結構色出現在不同種類的昆蟲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白堊紀中期森林中已經存在複雜的生態關係。

蔡晨陽說,未來,他們還將關注更古老的昆蟲化石,去了解它們的體表是否已經進化出結構色,例如侏羅紀甲蟲是否也有多層反射膜,為發現、重建更古老昆蟲的顏色提供原始依據。

在他看來,發現並運用結構色,對於當下的生活也有借鑑意義,「例如3D列印就可以參照結構色的結構列印,而不用使用顏料,以節省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汙染。」(金 鳳)

相關焦點

  • 古生物的顏色在化石中難覓蹤跡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
    它們的顏色分為色素色和結構色,具有金屬光澤的甲蟲殼、蝴蝶或飛蛾閃閃發光的鱗片,都是典型的結構色。不過,當這種絢爛融為化石,便從此黯淡無光。目前,化石中很少保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
  • 科學家還原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新華社南京4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你知道化石除了保存生物結構,還能「保存」顏色嗎?最近,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2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相關研究成果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有花植物昆蟲傳粉證據
    中新網南京11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約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發現了真雙子葉植物經花蚤科甲蟲進行傳粉的直接證據,為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
  • 9千9百萬年前栩栩如生的昆蟲!緬甸琥珀將昆蟲的耀眼色彩保存至今
    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幾百萬年前,自然界中到處都是鮮豔的色彩,就像今天一樣。最新的證據是,9900萬年前的昆蟲被捕捉到琥珀中,呈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紫色、藍色和金屬綠色。 但最近,科學家們從羽毛化石中發現了色素;或者,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使用緬甸琥珀來窺探古老色彩的世界。 中國科學院的古生物學家Pan Yanhong解釋說:「保存在琥珀化石中的顏色被稱為結構顏色。這是由動物表面的微觀結構造成的,表面納米結構散射特定波長的光,並產生非常強烈的顏色。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許多顏色就是由這種機制產生的。」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破解兩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薇  兩億年前的昆蟲是什麼顏色?近日,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兩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我們利用顯微鏡、三維光學建模等一系列技術手段,終於在德國和英國兩塊迄今為止最早的蛾類化石中,觀察分析出了可以還原其色彩的微觀鱗片結構,還原出飛蛾的真實顏色。」研究團隊成員張青青說。  光學軟體模擬結果顯示,這兩塊產生於1.95億年前和1.8億年前的鱗翅目飛蛾化石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昆蟲小翅蛾非常類似,已經具有較複雜的光學結構,可以產生金黃色的結構色。
  •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通車;琥珀化石揭秘1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丨...
    (來源:中國民航網)●生殖內分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肖碧蓮,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肖碧蓮,1923年10月31日出生,上海市人。194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她長期從事婦產科、生殖內分泌等研究工作,致力於維護女性生殖健康。
  • 還原昆蟲真實顏色 2億年前飛蛾長著金色翅膀
    本報訊(記者毛慶)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結構,對其顏色幾乎都是靠想像。然而,南京古生物專家聯手德國和英國同行,通過對昆蟲化石中結構色的研究,揭示了2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該研究成果於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這種一億年前遠古昆蟲竟然也會欺騙術
    琥珀化石證實這種行為特徵與身體適應性密切相關,廣泛存在於1.45-0.66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昆蟲物種。 琥珀化石顯示未成熟的草蛉和獵蝽通過攜帶沙粒、樹葉碎片和樹木纖維,來隱藏自己的身體,這些遠古昆蟲生活在1億年前。有意採集和攜帶垃圾廢物,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昆蟲偽裝行為,因為它們並不是僅僅需要識別、採集和攜帶物質,更重要的是逐漸形成進化適應性的形態特徵,使它們完全融入自然界之中。
  • 科學網—穿越時空讀琥珀
    琥珀如同高明的攝影師抓拍住自然界的這些神奇瞬間,有情景劇:一隻雄性駝舞虻捕到獵物後,正準備將其獻給雌性駝舞虻以達到求偶目的;一隻正在羽化的蚊類,雖然扇起了翅膀,卻沒能完成它的第一次飛翔;也有靜物寫生:透明的翅膀、細長的觸角、羽毛沒有顏色、精緻的複眼,等等。都栩栩如生地還原了遠古時代生物的面貌。 「蟲珀在琥珀中佔量很少,這種記錄下昆蟲行為的琥珀更是少之又少。」
  • 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而緬甸琥珀,是世界最著名的白堊紀琥珀之一,蘊藏著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白堊紀生物群。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在琥珀中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鎧甲、最古老筒形隱翅蟲、最早厚齧科等。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據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  (記者周舟)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
  • 已滅絕的「烏賊近親」藏在琥珀中 解密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由此推測,這枚琥珀可能來自一片靠近海岸的森林。由於琥珀極少保存水生生物,這些遠古的生態環境信息為科學家了解未來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通訊員 盛捷 記者 於丹丹  一塊琥珀裡竟「藏著」40多個動物  琥珀是遠古植物的樹脂經過長久的地質作用形成的化石。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白堊紀昆蟲就會"偽裝術" 這種擬苔草蛉幼蟲會變身苔蘚
    本報訊(記者 毛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現代自然界中,昆蟲多擬態蕨類和種子植物的葉子、枝條和花,極少部分昆蟲可以擬態苔蘚植物。
  • 英國考古專家在琥珀中,發現了史前蜱蟲,難道用它可以復活恐龍?
    片中講的故事是:科學家偶然情況下,發現琥珀中封存的蚊子體內存在恐龍的血液,進而提取DNA復活了恐龍,在現實世界,這件看起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沒想到真的被專家碰到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白堊紀昆蟲 就會「偽裝術」 南京專家發現,這種擬苔草蛉幼蟲會變身...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記者 毛慶)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這是首次在化石昆蟲中發現擬態苔蘚的行為,為重建遠古昆蟲和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證據。
  • 1億年前琥珀中驚現最古老的壁虎化石
    1億年前的琥珀之中。這樣對於研究人員而言,在考古工作中有時會發現化石標本中殘留著壁虎尾巴、爪子或腳趾,卻很少發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壁虎標本。相信在9700萬-11000萬年前的低白堊紀時期,壁虎的屍體早已成為熱帶雨林中小型恐龍或其他掠食動物的可口美味。據稱,這塊琥珀化石是在緬甸境內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