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2014-08-27 14:59:05來源:現代快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最早厚齧科囓蟲

左是蜚蠊,右是蝗蟲 現代快報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攝

1億年前鎧甲化石

  1億年前,它身披鎧甲,靠吃真菌為生,但某一瞬間,它被樹脂包裹……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精彩的演化片段。而緬甸琥珀,是世界最著名的白堊紀琥珀之一,蘊藏著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白堊紀生物群。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在琥珀中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鎧甲、最古老筒形隱翅蟲、最早厚齧科等。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精密儀器讓琥珀中的昆蟲「復活」

  黃迪穎的辦公室裡,他的團隊成員們正在挑揀各種化石,最近,他們的精力都在研究緬甸琥珀上。黃迪穎遞給現代快報記者一個巴掌大的琥珀,棕黑色,有點裂紋,藉助光線,可以看到這個琥珀裡有很多蟲子,有一隻觸鬚很長的蚊子,有蜈蚣……「這裡面的昆蟲有20多個。」印象中,琥珀中的蟲子都很大,於是,黃迪穎又拿來一塊,金黃色的,看上去透明很多,「這裡面有蟑螂、白蟻等。」

  從去年開始,黃迪穎「迷上琥珀中的昆蟲」,從緬甸購買了8000多塊琥珀。他們把帶有昆蟲的琥珀,切得非常非常薄,幾乎透明,琥珀中的昆蟲和米粒差不多大。「我們藉助100倍顯微鏡,可以看到它身體部位的細節。」

  最為神奇的是,藉助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可以看到昆蟲的「三維」樣子,仿佛它們還活著。「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可以旋轉、掃描,用雷射,可以將昆蟲所有的構造都掃描出來,從而得出一個三維的昆蟲個體,幫助我們從各個角度看清楚它。」黃迪穎說,這種雷射很神奇,照在昆蟲標本上,會發出螢光,最終構成昆蟲的「三維」樣子。

  黃迪穎說,過去一年中,他一共看了琥珀中的5萬隻昆蟲,一些有科學意義的昆蟲,就會進一步分析研究。

  身披鎧甲,生活習性1億年不變

  緬甸琥珀中的昆蟲,姿態萬千,有正在交配的「夫妻」,有幸福的「一家三口」……在5萬多隻昆蟲中,有蟑螂、蝗蟲、白蟻,種類有幾千種。

  眾多的昆蟲中,黃迪穎團隊找到了5種不起眼的小蟲,包括最古老的鎧甲、最古老的筒形隱翅蟲,它們都把自己的「年齡」向前推進了近5000萬年。因為之前發現的鎧甲、筒形隱翅蟲,都是5000萬年前的,而這次是1億年前的。此外,還有最早厚齧科、在緬甸化石中首次找到的步行蟲。

  藉助「高科技」,這些1億年前的昆蟲,個個現出原形。「鎧甲是隱翅蟲的一種,身披鎧甲,看上去有幾分威風,和現在的鎧甲很像。不過,1億年前的鎧甲具有一些原始特徵,如前足基節相連。而筒形隱翅蟲的筒狀腹部,易與其他隱翅蟲亞科區分。」

  黃迪穎介紹,雖然這幾種生活在1億年前的5種「最早家族」的昆蟲在一些細節上和現代的昆蟲有些不同,但大體上模樣幾乎差不多。「它們的生活習性幾乎1億年不變。比如鎧甲,1億年前就是吃真菌為生的,生活在樹皮底下。」

  緬甸琥珀中沒發現跳蚤

  黃迪穎說,有幾種昆蟲,緬甸琥珀中沒有找到,比如:跳蚤、蝨子。「我剛開始研究琥珀,就是為了在琥珀裡找跳蚤,可一直沒找到。」為啥沒有跳蚤呢?會不會在1億年前,緬甸地區沒有跳蚤和蝨子?黃迪穎說,有這個可能,但具體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除署名照片外,其餘照片均由黃迪穎提供)

相關焦點

  • 兩個男人的昆蟲記:1.65億年前的跳蚤敢偷襲恐龍
    在一百多年後,地球的另一端,兩位中國的昆蟲研究者穿越時空,與遠古昆蟲「對話」,書寫著又一部「昆蟲記」。通過多年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博士研究生蔡晨陽及國內外的合作者們,揭開了遠古昆蟲的「秘密」:1億多年前,地球上的昆蟲種類,和現在相當。天上、水中、土壤裡,到處都是昆蟲的身影。
  • 昆蟲養大後會不會有什麼不良行為?大多數昆蟲在山裡?
    1、你的第一個問題,就很有威力,足足可以把99.999999%的人炸暈,但沒關係,這是個好問題,只是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昆蟲學家能回答並講清楚。昆蟲,實在太多了,已發現的昆蟲就有一百多萬種,所以研究蜻蜓分類的,不一定懂蝽的分類,研究蝽的,不一定懂螞蟻,這是因為這些昆蟲學家學問要做得很深,所以他的研究方向也就不能太廣。
  • 存在1.65億年仍是原樣(圖)
    ,為幼蟲留下口糧;它在地球上存在了1.65億年,任憑蒼海桑田卻不曾被歲月所改變,可謂「駐顏有術」……它就是大自然最古老的「清道夫」葬甲。葬甲太太還在「食物」上產下自己的孩子,並和丈夫一起照料它們,直到10多天後,這些小葬甲變成成蟲為止……  黃迪穎研究員為記者「還原」了1億年前一對葬甲夫婦的典型生活。這時,你一想到葬甲成天圍著屍體轉,是不是會覺得有點犯噁心?  其實,它可為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做了很大貢獻呢!自然界中存在著三種著名的昆蟲「清道夫」,一是蜣螂(俗稱「屎殼螂」),二是麗蠅,第三種便是葬甲。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目前學術界仍缺少對昆蟲擬態地衣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更為古老地層中的地衣以及與之相似的昆蟲。以往報導的最早疑似地衣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層中,但其分類位置一直存疑。研究現生地衣的學者認為,真正的大型地衣出現時間不早於6500萬年。
  • 10種外形奇異的昆蟲
    在昆蟲翅膀出現之前不存在其他任何會飛的動物,沒有鳥、蝙蝠、翼龍或是飛鼠,因此,昆蟲們在其他生物演化出飛翔能力之前獨霸了天空1.5億年。可以說,飛行這項技能是促使昆蟲能夠在地球上爆炸性擴散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擁有翅膀不僅使昆蟲們可以不斷擴張新的棲息地,還在它們求偶、交配、覓食、躲避敵害和體溫調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到了石炭紀晚期,高大的樹木已經遍及各個大陸。
  • 約會、交配和照顧後代——昆蟲的奇妙生活
    (《創世記》1:28)的時候,一定有一隻趴在牆上的蒼蠅以為上帝是對自己說的。聽聽看:找兩隻果蠅,把它們放在理想的生存條件下一年,會產生25代果蠅。每隻果蠅母親會產下100枚卵。假設它們都會生長到成蟲階段,且其中有一半是雌蟲,這些雌蟲再進行交配,並產下100枚卵。等到這一年結束,你會得到第25代,光是這一代就會有將近1042隻可愛的紅眼小果蠅。1042這個數就是一個1後面跟著42個0。
  • 老鼠的種類與分布及生活習性
    廣義的鼠是指齧齒動物,已知有33科,351屬,1735種,幾乎佔了哺乳動物的50%,我國古哺乳動學開拓者之一的李傳夔教授,據大量的化石證據指出;東方曉鼠是目前已知的最接近於齧齒動物的祖先。由於新第三世紀和第四世紀早期的兩次大分化,使鼠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呈現多樣化。有地棲的、樹棲的、半水棲的等等,特長有善跳躍的、奔跑的、攀援的、滑翔的、遊泳的、挖掘的。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2014-07-03 09:56:55其實,早在1.65億年前,牛虻的前輩就已經誕生了。它長相奇特,又叫「侏羅紀奇異蟲」,雖然個頭只有兩釐米,但膽子奇大,緊緊吸附在蠑螈身上,吸它們的血。因此,古生物學家又叫它「水中吸血鬼」,也是已知最早的水生外寄生昆蟲。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揭開了「侏羅紀奇異蟲」的秘密,並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eLife》上。
  • 專家發現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 容顏不改(圖)
    >  細節對比  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這裡氣候溼熱,在一個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  驚人發現  1.65億年過去,它卻「容顏不改」  「最讓我們驚訝的是,1.65億年前的光滑隱翅蟲和現在的後代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 700名大眾評審,3名昆蟲專家與攝影師,編訂昆蟲界的百科全書
    蟬類的卵通常被產在枯枝上,孵化後的若蟲從枯枝上掉下來,鑽進土裡。若蟲在土裡吸食樹根的汁液,長大後破土而出,爬到草或樹上羽化。剛剛羽化的成蟲身體非常柔軟,經過一段時間後變得堅硬。上面的科普文字就來自最近的這本《MOVE圖鑑 昆蟲》,是日本最大出版社講談社製作的科普圖鑑,呈現昆蟲世界知識。
  • 《昆蟲記》:謳歌生命的「昆蟲的史詩」
    1847年,法布爾來到阿雅克修中學,在那裡遇到了影響了他人生選擇的兩位學者,他從此打定主意,教學之餘潛心研究昆蟲。1857年,他發表了處女作《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的昆蟲學祖師列翁·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讚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1879年,《昆蟲記》第一卷問世。
  • 企鵝的種類 數量 生活習性
    南極企鵝有7種,約有1.2億隻,它們是: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又名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又名南極企鵝)、王企鵝(又名國王企鵝)、喜石企鵝和浮華企鵝。這7種企鵝都在南極輻合帶以南繁殖後代,其中前4種在南極大陸上繁殖,後3種在亞南極的島嶼上繁殖。南極企鵝的種類並不多,但數量相當可觀。
  • 黃山區境內發現省內最大蠅類,習性兇猛堪稱昆蟲界殺手!
    28日上午,韓德民正在黃山猴谷進行昆蟲調查,一隻體型碩大的蜻蜓引起了他的注意。正當他拿起相機記錄蜻蜓時,旁邊的灌木叢中飛出了一隻食蟲虻,緩緩地落在了葉片上。韓德民告訴記者,他從事昆蟲調查十幾年,還是第一次在黃山看到大琉璃食蟲虻,這是因為大琉璃食蟲虻本身數量稀少,且活動較為隱蔽。它也是目前安徽省已知的最大蠅類。據了解,這種昆蟲飛行快速,能在空中捕食昆蟲,以尖銳的口器刺穿後帶離,再停棲隱秘的枝葉間享用美食。
  • 好書推薦:《昆蟲記》帶孩子們走進奇妙而生動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在作者的筆下,螞蟻、蟬、蜜蜂、螳螂、螢火蟲、蟋蟀等常見的昆蟲都是一個個可愛的小生靈,它們有高低貴賤、長幼之分,也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工作婚戀,甚至愛恨情仇;昆蟲世界裡有風平浪靜,也有硝煙戰爭,它們懂得團隊合作、共御外敵,也會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來擇偶並繁衍後代。全書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昆蟲短暫的一生、生活習性詳細深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 中考名著《昆蟲記》最全導讀:作者簡介、作品梗概、昆蟲特點、精彩段落、各種題型
    其中共詳細介紹了三十二種昆蟲的特點。在書中,法布爾依據其畢業從事昆蟲研究的經歷和成果,以人性關照蟲性,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和散文的筆調,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他所觀察和研究的昆蟲的外部形態、生物習性,真實地記錄了幾種常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死亡等,既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尊重,又傳播了科學知識,體現了作者細緻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
  • 貓身上的秘密:貓和狗有共同的祖先,愛抓老鼠的習性與生俱來
    貓在幾千年前打著抓老鼠的旗號進入了人類的生活,而現在它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受歡迎的寵物了,許多鏟屎官對貓咪完全沒有抵抗力,那麼如此備受人們寵愛的貓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而細齒獸又稱作小古貓和古貓獸,是非常靈活的森林棲息者,獵食細小的動物如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及鳥類,並且會吃蛋及生果,故小古貓是雜食性的。它們的爪可以伸縮,關節靈活適合爬樹,而它的後肢較前肢長,盆骨在形狀及結構上很像狗的,脊骨上亦有一些獨有的特徵。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或為蚊子遠古「怪親戚」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這類昆蟲在身體形態、取食方式上跟蚊子頗為相似,但卻長有一個超過身體長度一半的「超長嘴巴」,堪稱蚊子在遠古時期的「怪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