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厚齧科囓蟲
左是蜚蠊,右是蝗蟲 現代快報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攝
1億年前鎧甲化石
1億年前,它身披鎧甲,靠吃真菌為生,但某一瞬間,它被樹脂包裹……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精彩的演化片段。而緬甸琥珀,是世界最著名的白堊紀琥珀之一,蘊藏著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白堊紀生物群。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在琥珀中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鎧甲、最古老筒形隱翅蟲、最早厚齧科等。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精密儀器讓琥珀中的昆蟲「復活」
黃迪穎的辦公室裡,他的團隊成員們正在挑揀各種化石,最近,他們的精力都在研究緬甸琥珀上。黃迪穎遞給現代快報記者一個巴掌大的琥珀,棕黑色,有點裂紋,藉助光線,可以看到這個琥珀裡有很多蟲子,有一隻觸鬚很長的蚊子,有蜈蚣……「這裡面的昆蟲有20多個。」印象中,琥珀中的蟲子都很大,於是,黃迪穎又拿來一塊,金黃色的,看上去透明很多,「這裡面有蟑螂、白蟻等。」
從去年開始,黃迪穎「迷上琥珀中的昆蟲」,從緬甸購買了8000多塊琥珀。他們把帶有昆蟲的琥珀,切得非常非常薄,幾乎透明,琥珀中的昆蟲和米粒差不多大。「我們藉助100倍顯微鏡,可以看到它身體部位的細節。」
最為神奇的是,藉助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可以看到昆蟲的「三維」樣子,仿佛它們還活著。「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可以旋轉、掃描,用雷射,可以將昆蟲所有的構造都掃描出來,從而得出一個三維的昆蟲個體,幫助我們從各個角度看清楚它。」黃迪穎說,這種雷射很神奇,照在昆蟲標本上,會發出螢光,最終構成昆蟲的「三維」樣子。
黃迪穎說,過去一年中,他一共看了琥珀中的5萬隻昆蟲,一些有科學意義的昆蟲,就會進一步分析研究。
身披鎧甲,生活習性1億年不變
緬甸琥珀中的昆蟲,姿態萬千,有正在交配的「夫妻」,有幸福的「一家三口」……在5萬多隻昆蟲中,有蟑螂、蝗蟲、白蟻,種類有幾千種。
眾多的昆蟲中,黃迪穎團隊找到了5種不起眼的小蟲,包括最古老的鎧甲、最古老的筒形隱翅蟲,它們都把自己的「年齡」向前推進了近5000萬年。因為之前發現的鎧甲、筒形隱翅蟲,都是5000萬年前的,而這次是1億年前的。此外,還有最早厚齧科、在緬甸化石中首次找到的步行蟲。
藉助「高科技」,這些1億年前的昆蟲,個個現出原形。「鎧甲是隱翅蟲的一種,身披鎧甲,看上去有幾分威風,和現在的鎧甲很像。不過,1億年前的鎧甲具有一些原始特徵,如前足基節相連。而筒形隱翅蟲的筒狀腹部,易與其他隱翅蟲亞科區分。」
黃迪穎介紹,雖然這幾種生活在1億年前的5種「最早家族」的昆蟲在一些細節上和現代的昆蟲有些不同,但大體上模樣幾乎差不多。「它們的生活習性幾乎1億年不變。比如鎧甲,1億年前就是吃真菌為生的,生活在樹皮底下。」
緬甸琥珀中沒發現跳蚤
黃迪穎說,有幾種昆蟲,緬甸琥珀中沒有找到,比如:跳蚤、蝨子。「我剛開始研究琥珀,就是為了在琥珀裡找跳蚤,可一直沒找到。」為啥沒有跳蚤呢?會不會在1億年前,緬甸地區沒有跳蚤和蝨子?黃迪穎說,有這個可能,但具體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除署名照片外,其餘照片均由黃迪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