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2021-01-19 騰訊網

擬態是動物演化最成功的生存策略之一。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演化出豐富而多樣的擬態類群,如模擬枯葉的枯葉蝶、模擬蘭花的蘭花螳螂、模擬枝幹的竹節蟲等。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或藍細菌的共生體,由於具有類似植物外形的葉狀體,最早被認為屬於植物;後續研究發現其外形主要是由真菌作為主體進行控制,遂將其歸入真菌界。地衣通常附生在樹皮、巖石和土壤等表面上,從極地到熱帶地區均廣泛分布,佔據地球陸地表面的7%。地衣能夠分泌地衣酸等物質腐蝕巖石,促進表面土壤層的形成,被稱為「先鋒生物」。在現代生態系統中,地衣分泌的地衣酸使許多動物不願靠近地衣,因此地衣與「地衣耐受性動物」間形成一個複雜而特殊的微生態體系,地衣與擬態地衣的昆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關係之一,如19世紀的樺尺蛾「工業黑化現象」,工業革命造成大量汙染、樹皮上的地衣消亡,導致偽裝地衣的淺色樺尺蛾更容易被鳥類捕食,深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隨著環境轉好,地衣大量恢復後,淺色樺尺蛾數量增加,這被稱為「Darwinian evolution in action」。

目前學術界仍缺少對昆蟲擬態地衣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更為古老地層中的地衣以及與之相似的昆蟲。以往報導的最早疑似地衣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早泥盆世地層中,但其分類位置一直存疑。研究現生地衣的學者認為,真正的大型地衣出現時間不早於6500萬年。圍繞更古老的中生代是否存在更古老的大型地衣以及擬態地衣的昆蟲這一難題,王永傑團隊聯合魏鑫麗對此開展合作研究。利用化石切片和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對採自內蒙古寧城縣中侏羅世燕遼昆蟲群中發現的疑似地衣化石Daohugouthallus ciliiferus進行研究,發現真菌菌絲和藻細胞及其纏繞等關鍵結構,表明D.ciliiferus是由真菌和藻細胞組成的共生體,以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地衣屬性,這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大型地衣化石,將大型地衣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1億年,為研究地衣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該研究在地衣化石D.ciliiferus出現的同一地層發現了一種脈翅目昆蟲:地衣美蛉Lichenipolystoechotes。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其翅斑與D.ciliiferus的葉狀體形態非常相似;通過對昆蟲的翅斑各部位寬度以及D.ciliiferus化石的葉狀體寬度的隨機測量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昆蟲與該地衣有高度相似性;在昆蟲的翅斑上發現了大量黑色斑點,D.ciliiferus葉狀體上也發現了相似的斑點,此結構細節也增加了二者的相似性。近朗氏窗溪蛉Thyridosmylus paralangii是在現生脈翅目中的一類具有類似翅斑的昆蟲,該類昆蟲生活在較為潮溼的富有苔蘚和地衣的環境中,與環境存在非常好的一致性;當侏羅紀時期的地衣美蛉棲息在D.ciliiferus的環境中,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就使地衣美蛉與環境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侏羅紀時期地衣美蛉通過模擬D.ciliiferus獲得生存優勢,這是目前發現的首例最為古老的昆蟲模擬地衣的例子,有助於化石昆蟲擬態地衣的研究,證明了1.65億年前昆蟲與地衣已形成複雜的互作關係。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方慧為論文第一作者,微生物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王永傑和教授劉家熙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首師大學科交叉研究院的資助。

圖1.Daohugouthallus ciliiferus的切片掃描電子顯微結構。A.地衣體皮層結構,B-H.真菌菌絲纏繞或接合綠藻細胞

圖2.地衣美蛉昆蟲化石照片和線條圖

圖3.地衣化石照片以及昆蟲翅斑與地衣葉狀體統計結果

圖4.地衣美蛉的生態復原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專家發現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 容顏不改(圖)
    >  細節對比  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地區,這裡氣候溼熱,在一個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雜誌Gondwana Research上。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現代自然界中,昆蟲多擬態蕨類和種子植物的葉子、枝條和花,極少部分昆蟲可以擬態苔蘚植物。
  • 兩個男人的昆蟲記:1.65億年前的跳蚤敢偷襲恐龍
    化石放在每個地方,抽屜裡、桌子上、顯微鏡旁……每次,都會在他的辦公室裡發現「寶貝」,除了各種昆蟲化石,緬甸琥珀也很震撼,桌球大的琥珀裡,就有幾十隻沉睡了一億年的遠古昆蟲。「我們一年要看5萬多個昆蟲化石,重點的化石做詳細研究。」面對現代快報記者的驚詫,黃迪穎和蔡晨陽一臉憨笑,「真的,最古老的跳蚤化石就是從近20萬枚化石中挑選出來的。」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在遙遠的侏羅紀,正是恐龍等大型動物統治世界的時候,作為食物鏈底層的小昆蟲,它們是怎樣躲避天敵的呢?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持續資助下,首都師範大學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的王永傑、史宗岡和任東在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距今1.65億年的中侏羅世時期昆蟲與當時的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特異性擬態關係。
  • 存在1.65億年仍是原樣(圖)
    9月16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名為《解密中生代葬甲的親代撫育行為》的論文,通過不同時期葬甲的化石研究,揭開了這種小昆蟲的奧秘。葬甲太太還在「食物」上產下自己的孩子,並和丈夫一起照料它們,直到10多天後,這些小葬甲變成成蟲為止……  黃迪穎研究員為記者「還原」了1億年前一對葬甲夫婦的典型生活。這時,你一想到葬甲成天圍著屍體轉,是不是會覺得有點犯噁心?  其實,它可為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做了很大貢獻呢!自然界中存在著三種著名的昆蟲「清道夫」,一是蜣螂(俗稱「屎殼螂」),二是麗蠅,第三種便是葬甲。
  • 這種一億年前遠古昆蟲竟然也會欺騙術
    琥珀化石證實這種行為特徵與身體適應性密切相關,廣泛存在於1.45-0.66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昆蟲物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昆蟲具有獨特的偽裝能力,一些昆蟲會偽裝成掠食者,一些昆蟲則會擬態成其它物種,昆蟲的偽裝能力在它們的進化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考古學家發現一種最古老的昆蟲,會巧妙地攜帶雜物來隱藏自己,現今一些幼蟲也採用這種聰明的方法。
  • 白堊紀昆蟲 就會「偽裝術」 南京專家發現,這種擬苔草蛉幼蟲會變身...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記者 毛慶)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這是首次在化石昆蟲中發現擬態苔蘚的行為,為重建遠古昆蟲和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證據。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愚人節特輯】瞞天過海的生物擬態
    左上:這種鉤蛾擬態葉片的水平,在蛾子中只屬於中流。右上:一種枯葉蛾把後翅的前部露出來,和前翅拼成一個完整的葉片,還用下唇須來模擬葉柄。下:肖劍心銀斑舟蛾的銀色斑塊造成了神奇的鏤空效果。 攝/張辰亮不過,最神奇的其實要數核桃美舟蛾(Uropyia meticulodina)。這種蛾子並不罕見,在北京山區就能見到。
  • 科學家還原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最近,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2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相關研究成果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領銜該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向記者展示了這一成果。據悉,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研究為今後復原遠古生物世界的色彩,打開了新窗口。
  • 白堊紀昆蟲就會"偽裝術" 這種擬苔草蛉幼蟲會變身苔蘚
    本報訊(記者 毛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新發現一種會偽裝成苔蘚植物的昆蟲幼蟲。
  • 擬態:動物自我保護藝術
    而以螞蟻為食的蟻蛛,模擬螞蟻卻達到極致——它自己並不是昆蟲,不具備頭、胸、腹的三段結構,只有頭胸部、腹部這兩段,於是它在自己的頭胸部弄出一個深深的溝,生生造出個假頭和假胸。它比螞蟻多一對足,於是它用第一對足來模擬螞蟻的觸角。它的視力其實很好,但走動時前足卻會摸摸索索地擺動,這也是為了模擬螞蟻觸角的動作。  還有些「寄人籬下」的共生類動物,為了不被宿主排斥,它們會選擇模擬宿主。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英特爾將神經擬態研究系統擴展至1億個神經元—新聞—科學網
    3月19日,英特爾宣布其最新的神經擬態研究系統Pohoiki Springs已準備就緒,將提供1億個神經元的計算能力。
  • 英特爾神經擬態生態系統的最新研究進展
    該社區自2018年成立以來發展迅速,現已擁有100多名成員。開放日當天,英特爾宣布,聯想、羅技、梅賽德斯-奔馳和機器視覺傳感器公司Prophesee加入INRC,共同探索神經擬態計算在商業用例上的價值。此外,得益於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測試晶片Loihi的計算能力,英特爾還概括介紹了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社區更多的研究成果。
  • 破解兩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薇  兩億年前的昆蟲是什麼顏色?近日,中、德、英三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昆蟲化石結構色的研究,成功還原一種兩億年前飛蛾的真實色彩。研究團隊成員張青青說。  光學軟體模擬結果顯示,這兩塊產生於1.95億年前和1.8億年前的鱗翅目飛蛾化石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昆蟲小翅蛾非常類似,已經具有較複雜的光學結構,可以產生金黃色的結構色。這一發現不僅是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也是最古老的昆蟲結構色,並將該記錄提前了至少1.3億年。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2014-07-03 09:56:55其實,早在1.65億年前,牛虻的前輩就已經誕生了。它長相奇特,又叫「侏羅紀奇異蟲」,雖然個頭只有兩釐米,但膽子奇大,緊緊吸附在蠑螈身上,吸它們的血。因此,古生物學家又叫它「水中吸血鬼」,也是已知最早的水生外寄生昆蟲。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揭開了「侏羅紀奇異蟲」的秘密,並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eLife》上。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青蜂化石身體表面結構色變化前後的對比圖 受訪者供圖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
  • 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1億年前鎧甲化石  1億年前,它身披鎧甲,靠吃真菌為生,但某一瞬間,它被樹脂包裹……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精彩的演化片段。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在琥珀中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鎧甲、最古老筒形隱翅蟲、最早厚齧科等。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