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男人的昆蟲記:1.65億年前的跳蚤敢偷襲恐龍

2020-12-20 江蘇頻道

黃迪穎和蔡晨陽在修復化石。記者趙傑/攝

1.65億年前的脈翅目化石和蜚蠊化石

古代昆蟲化石

蜚蠊化石

突眼隱翅蟲化石與現生突眼隱翅蟲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的傳世佳作,這本書不僅真實地記錄了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人類社會。在一百多年後,地球的另一端,兩位中國的昆蟲研究者穿越時空,與遠古昆蟲「對話」,書寫著又一部「昆蟲記」。

通過多年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博士研究生蔡晨陽及國內外的合作者們,揭開了遠古昆蟲的「秘密」:1億多年前,地球上的昆蟲種類,和現在相當。天上、水中、土壤裡,到處都是昆蟲的身影。別看它們個頭小,但藝高膽大,1.65億年前的跳蚤,敢偷襲霸主恐龍,吸它們的血;4000多萬年前的「突眼隱翅蟲」生活在水邊,絕技是「水上漂」……

一對師徒,兩位「蟲迷」

黃迪穎辦公室裡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這裡幾乎被化石「侵佔」了所有地盤。辦公室靠牆壁,放著兩排書架,中間一溜桌子。化石放在每個地方,抽屜裡、桌子上、顯微鏡旁……每次,都會在他的辦公室裡發現「寶貝」,除了各種昆蟲化石,緬甸琥珀也很震撼,桌球大的琥珀裡,就有幾十隻沉睡了一億年的遠古昆蟲。

「我們一年要看5萬多個昆蟲化石,重點的化石做詳細研究。」面對現代快報記者的驚詫,黃迪穎和蔡晨陽一臉憨笑,「真的,最古老的跳蚤化石就是從近20萬枚化石中挑選出來的。」黃迪穎說,他和蔡晨陽研究的是生物的起源與進化,要想找到答案,就得從化石入手。

其實,胖乎乎的黃迪穎和瘦瘦的蔡晨陽,看上去更像哥倆,不像師生。兩人一個75後,一個85後,都對「蟲」情有獨鍾。「我大二去湖山實習,由於我眼尖,找化石總能有驚喜的小發現,從此就深陷入謎一樣的古生物世界。當時我還沒學古生物和地史學,卻總喜歡在圖書館翻些資料,一有空閒就在南京周邊東挖西挖。」黃迪穎本科學的是地球科學系,因為對古生物著迷,後來,成了古生物學家,1995年,開始和古昆蟲「打交道」。

而蔡晨陽本科學的是生物學,2010年,成為黃迪穎的學生。「他特別能幹,是專門研究甲蟲的,這兩年每年都能發表十來篇文章。」對於蔡晨陽,黃迪穎忍不住由衷地誇讚。外人看去,枯燥、冷僻的小昆蟲,他倆每天都樂在其中。在凌亂的辦公室裡,他們可以第一時間找到每一種遠古昆蟲化石的落腳點;那些奇奇怪怪的昆蟲名,他倆也是「門兒清」,還能幫你還原蟲子們的「前世今生」。

來自法布爾故鄉的隱翅蟲化石

提到隱翅蟲,你該不會忍不住打一個寒戰吧?印象中,這種蟲子會蜇人,留下一個個紅色的印記。「其實,會咬人的隱翅蟲佔少數,絕大多數隱翅蟲是不咬人的。」蔡晨陽說,隱翅蟲的遠古祖先,生活在1.65億年前的內蒙古道虎溝;近一些的「祖先」,如4000多萬年前的「突眼隱翅蟲」,它們生活在《昆蟲記》作者法布爾的故鄉,法國南部的一個村莊裡。

說起「突眼隱翅蟲」化石,蔡晨陽笑了,那是合作夥伴安德雷·奈爾採集到的,由於他本人對遠古隱翅蟲不了解,所以,把化石送給蔡晨陽他們來一起研究。「安德雷·奈爾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昆蟲專家,就職於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也是法布爾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有一次,我路過法國,專程拜訪了奈爾,因為他是我導師的好朋友。當時,奈爾把自己最新採集的標本拿給我看,當時,我一眼看中了『突眼隱翅蟲』,我覺的這個最重要。」蔡晨陽說。

對安德雷·奈爾,黃迪穎很熟悉。10多年前,黃迪穎在法國留學的時候,就叩開了奈爾的辦公室,和他探討學術問題。「我當時覺得奈爾一篇文章的研究觀點有點問題,去找他討論,沒想到成了好朋友,還建立了合作關係。」

這個化石,安德雷·奈爾是怎麼找到的?蔡晨陽說,他也不太清楚。不過,他知道是在法國南部小鎮始新世地層(距今4000~5000萬年)中發現的。藉助顯微鏡,蔡晨陽和黃迪穎「還原」化石上隱翅蟲的樣子,「它的頭幾乎被眼睛佔據了,就像蜻蜓的大眼睛,長相奇特。生活方式也很奇特,它生活在水邊,專門在水上捕捉小跳蟲,不僅會飛,還會在水上輕鬆行走,練就了『水上漂』絕技。」「突眼隱翅蟲」為啥會這種絕技?因為,它的尾部腺體能分泌一種奇特的化學物質,提高水的表面張力,這讓隱翅蟲在水上來去自如。

世界級「寶貝」,被他們解剖了

1.65億年前的昆蟲世界中,有一種奇特的小昆蟲,會不斷叩頭,科學家們叫它叩頭蟲。

蔡晨陽和黃迪穎研究的昆蟲裡,就有叩頭蟲的一個小分支——拉絲叩甲蟲。電腦裡,1.65億年前的「拉絲叩甲」,身披鎧甲,雄的苗條,雌的圓潤,看上去還有幾分威風。「1.65億年前,這種蟲子生活在內蒙古道虎溝,它們的個體差異很大,塊頭大的有2.5釐米長,塊頭小的只有7毫米左右。」

蔡晨陽說,如今,中國已經找不到「拉絲叩甲」的蹤影,昆蟲學家們曾經在澳大利亞發現過它們的身影。

不過,現在可能已經滅絕了,因為澳大利亞的昆蟲學家們今年去尋找,已經找不到了。現生的「拉絲叩甲」標本,全世界也只有47枚。

「我這裡有一枚。」蔡晨陽拿出一個小試管,試管裡漂浮著看不清長相的昆蟲標本。「已經被我解剖了,不然不知道它的結構和1.65億年前有什麼不同。」蔡晨陽說著,一臉淡然,而我們則張大了嘴巴:這枚標本是世界級的寶貝,在這裡被解剖了!

蔡晨陽笑笑,今年1月份,他去澳大利亞拜訪了澳大利亞著名科學家約翰·勞倫斯,兩人交流了關於「拉絲叩甲」的一些研究想法。「我當時帶去了從內蒙古道虎溝發現的『拉絲叩甲』標本,為了摸清這種昆蟲的秘密,勞倫斯送給我一現生的『拉絲叩甲』標本,全球只有47,都是在1987年前捕捉到的,之後再也沒能發現它們的蹤跡。」這枚標本拿到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後,就被解剖了。「這才是科學研究,一直保存體現不出它們的價值。」通過對化石標本和現生「拉絲叩甲」標本的對比研究,蔡晨陽發現,1.65億年前的「拉絲叩甲」相比於現生的「拉絲叩甲」,品種更為豐富且體型偏大一些。至於生活習性,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黃迪穎介紹,從事古生物研究,國際交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我們只要有機會就會去國外的博物館進行交流學習,因為很多知名專家都在那兒工作,標本、文獻的收藏也非常全面,而且他們也很願意將豐富的資源與我們分享。」

相關焦點

  • 跳蚤"老祖宗"大如蟑螂 後腿力量小跳不動(圖)
         早白堊紀的跳蚤化石。   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從近10萬塊化石中,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跳蚤化石。化石分成兩種顏色,灰白色的化石來自內蒙古寧城的侏羅紀道虎溝動物群,距今 1.65億年;黃色的來自遼寧北票早白堊紀熱河動物群,距今 1.25億年。
  • 南古所專家:跳蚤「認祖歸宗」 將影響昆蟲分類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南京新聞 > 南古所專家:跳蚤「認祖歸宗」 將影響昆蟲分類
  •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2014-07-03 09:56:55其實,早在1.65億年前,牛虻的前輩就已經誕生了。它長相奇特,又叫「侏羅紀奇異蟲」,雖然個頭只有兩釐米,但膽子奇大,緊緊吸附在蠑螈身上,吸它們的血。因此,古生物學家又叫它「水中吸血鬼」,也是已知最早的水生外寄生昆蟲。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揭開了「侏羅紀奇異蟲」的秘密,並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eLife》上。
  • 中國發現最古老跳蚤化石 寄居在恐龍身上不會跳
    圖片由黃迪穎提供  在1.65億年前的內蒙古寧城道虎溝,氣候溼熱,一片湖泊的周圍,生活著一些體型偏小的哺乳動物和帶毛恐龍。和它們「共同生活」著的還有一種生物跳蚤。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和他的團隊,找到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跳蚤化石,將跳蚤的化石記錄至少提前了4000多萬年。「那個時候的跳蚤個頭可以說是『巨型』,普遍體長都在1.5釐米左右,有的種類甚至可以超過2釐米。」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南京專家:跳蚤的祖先是蠍蛉
    2020-12-21 12:46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跳蚤大家都不陌生,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
  • 跳蚤「認祖歸宗」地位「下降」:跳蚤的祖先找到了,不吸血!
    白蟻其實是特殊的蟑螂,蝨子其實是囓蟲,鳥其實是一類特化的恐龍,恐龍沒有滅絕!「而跳蚤其實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其祖先不吸血!」12月21日最新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跳蚤是從吸食植物花蜜的長翅目祖先演化而來,最終成為如今吸食動物血液的寄生蟲。蠍蛉是長翅目昆蟲的總稱,成蟲具有兩對狹長的翅,現生大多在森林、峽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區,多取食死亡的軟體昆蟲,捕食各種昆蟲,或取食苔蘚類植物。
  • 跳蚤「認祖歸宗」但地位「下降」:跳蚤的祖先找到了,不吸血
    白蟻其實是特殊的蟑螂,蝨子其實是囓蟲,鳥其實是一類特化的恐龍,恐龍沒有滅絕!「而跳蚤其實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其祖先不吸血!這項研究成果將對現生昆蟲系統分類體系具有深遠的影響跳蚤蔡晨陽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大約有2500種跳蚤,最大的個體體長約3-4毫米。跳蚤因為傳播黑死病,引起巨大疫情,造成大量人員死亡,跳蚤曾改變人類的發展進程。
  • 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1億年前鎧甲化石  1億年前,它身披鎧甲,靠吃真菌為生,但某一瞬間,它被樹脂包裹……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精彩的演化片段。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精密儀器讓琥珀中的昆蟲「復活」  黃迪穎的辦公室裡,他的團隊成員們正在挑揀各種化石,最近,他們的精力都在研究緬甸琥珀上。
  • 能和恐龍「和平共處」
    都說,蟑螂三億年不變樣,這其實沒啥科學依據。不過,隱翅蟲1.65億年容顏不變,卻是真的。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他的團隊,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發現了距今有1.65億年的隱翅蟲化石。「說起隱翅蟲,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毒性無比。事實上,隱翅蟲有5.8萬種,毒隱翅蟲是極少數。」
  • 2.5億年前,地球是什麼樣的?專家:跳蚤的體型比如今大得多
    在各種恐龍霸主的震撼下,我們似乎忘記了二點五億年前大陸並不只是恐龍的天下。隨著各種巨型生物化石的面世,我們能看到比坦克還大的跳蚤,像大象一樣行動的蠍子,而這些都暗示著以前地球養著一群巨無霸,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沒有見過真實的跳蚤。
  • 為保霸權 美訓練蟑螂跳蚤蜻蜓等昆蟲武器(組圖)
    微電子裝置可能植入昆蟲幼蟲體內  昆蟲大都身材小、活動靈敏,它們成為美國國防部動物士兵培訓計劃的重點目標。按照美國有關專家的說法,現階段他們將首先在蟑螂、蒼蠅、蜻蜓、跳蚤等常見的小型昆蟲身上做試驗。
  • 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修改教科書只是時間問題」跳蚤(學名:蚤目)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現代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然而,1.65億年前最大的跳蚤體長可達2釐米,1.25億年前的跳蚤體長可達9毫米,為什麼跳蚤的體型越變越小呢?
  • 【中國科學報】跳蚤「降級」終將修改教科書---中國科學院
    目前,主流觀點(已寫入教科書)認為跳蚤(學名蚤目)是單獨的目,也有部分觀點認為跳蚤是雪蠍蛉(一類長翅目昆蟲)的近親,但均沒有明確證明跳蚤和小蠍蛉科的關係最近。  近期,一支中英聯合研究團隊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相關研究成果12月21日發表於《古昆蟲學》。
  • 跳蚤「認祖歸宗」 江蘇科研人員最新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在12月21日出版的《古昆蟲學》期刊上,研究所科研人員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破解了跳蚤地起源之謎,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這一發現對於修正現生昆蟲系統分類體系具有深遠影響。
  • 了不起的昆蟲:昆蟲比恐龍出現得更早?
    本文摘自《昆蟲的奇妙生活》今天,地球上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對應著2億隻昆蟲。你坐在那裡閱讀這句話的同時,有無數(1015~1016)只昆蟲正在這個星球上迤邐、爬行,或是展翅飛舞,比全世界所有海灘上的沙礫還多。
  • 拆分銀行股 打破大恐龍小跳蚤格局
    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大恐龍與小跳蚤兩極分化,股市結構不合理。中國股市存在著嚴重的結構失衡,即「大恐龍」與「小跳蚤」的兩極分化:一面是以大盤藍籌(愛基,淨值,資訊)股為代表的「大恐龍,其價值被嚴重低估,股價不起;另一面是以500多家創業板企業為代表的「小跳蚤」,其股價卻被爆炒暴漲。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 科技早頭條
    在來自緬甸的兩塊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來自首都師範大學和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以恐龍羽毛為食的昆蟲。在這兩塊琥珀中,10隻昆蟲若蟲隨著恐龍羽毛被一同保存下來。這些無翅昆蟲有著類似於現代蝨的軀體,以及很強壯的咀嚼式口器。其中一根羽毛有著被咀嚼的痕跡,且痕跡與寄生了蝨的現代鳥類羽毛很像。因此,研究人員在這篇《自然-通訊》論文中指出,吃羽毛的寄生蟲在1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新發現的昆蟲被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
  • 跳蚤「降級」終將修改教科書
    蚤目作為昆蟲系統演化樹上一個獨立分支,得到了許多形態特徵(側扁、無翅、具刺吸式口器、具櫛等)和生活習性等證據的支持。然而,跳蚤與其他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早在19世紀,有學者根據外部形態認為跳蚤是鞘翅目(甲蟲)的近親;直到20世紀中後期,支序系統學的奠基人Willi Hennig發現跳蚤與長翅目(蠍蛉)和雙翅目(蒼蠅、蚊蚋等)的關係密切,三者共同構成吸吻類(Antliophora)。
  • 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新聞—科學網
    目前,主流的觀點(已寫入教科書)認為跳蚤是單獨的目,也有部分觀點認為跳蚤是雪蠍蛉(一類長翅目昆蟲)的近親,但均沒有明確證明跳蚤和小蠍蛉科的關係最近。 近期,一支中英聯合研究團隊的工作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