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2021-03-01 北大生科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事件:1) 花粉粒與柱頭相互識別而萌發; 2) 花粉管在引導組織中極性生長; 3) 花粉管導向胚珠; 4) 花粉管停止生長、爆炸並釋放精細胞; 5) 雌雄配子的融合。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花粉管與雌方組織之間存在大量的物質和信號交流。已有的一些植物生物學研究表明,小肽分子可以作為重要的信號參與這些過程,而細胞膜定位的類受體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 RLK)可能作為感知這些信號分子的受體。2009年,人們發現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ANXUR1/2參與了對花粉管完整性的調控,因為缺失這兩個受體之後花粉管一萌發就提前發生爆炸,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雌方組織),雙受精無法完成。但是,ANX1/2是如何維持花粉管細胞的完整性的?他們識別的信號分子是什麼?花粉管又是如何在適當的地方、適當的時間發生爆炸、釋放精細胞的?這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這個剛剛發表在Science的工作中,瞿禮嘉課題組發現了另外兩個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命名為BUPS1和BUPS2),這兩個受體基因突變後花粉管也會提前爆炸,出現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雙受精無法完成的現象。他們的研究發現,BUPS1/2受體實際上是與之前報導的受體ANX1/2形成一個異源受體複合體。隨後,瞿禮嘉課題組通過一系列遺傳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又從花粉管中鑑定了兩個富含半胱氨酸小肽RALF4和RALF19,他們發現,花粉管如果缺少這兩個小肽也會提前爆炸。由於受體BUPS1/2以及ANX1/2均可以特異地結合小肽分子RALF4/19,因此,他們的研究揭示了花粉管在生長過程中保持自身完整性的信號識別機制,即花粉管自身分泌出小肽信號RALF4/19、又由花粉管自身膜上的BUPS-ANX受體複合體接受這兩個小肽信號,維持花粉管在生長過程中的完整性。

那麼花粉管又是什麼時候、如何爆炸的呢?為了解決這個科學問題,瞿禮嘉課題組與其美國合作者進行了艱苦的尋找和大規模驗證工作,最終成功地鑑定到了另外一個小肽信號RALF34,該小肽只在胚囊中表達,如果把這個神奇的小肽分子施加到花粉管上,花粉管會在很短時間內迅速發生爆炸。隨後瞿禮嘉課題組發現,胚囊分泌的小肽分子RALF34不僅可以直接與花粉管膜上的受體BUPS1/2以及ANX1/2相互作用,而且可以直接競爭性取代花粉管中分泌出來的小肽信號RALF4/19。至此,「花粉管何時以及如何爆炸」這個科學問題就得到了較為完美的解答,即:在花粉管抵達胚囊之前的生長過程中,花粉管膜上的BUPS-ANX受體複合體接收到花粉管自己分泌的小肽信號RALF4/19,維持花粉管細胞的完整性;當花粉管到達胚囊後,雌方分泌的小肽信號RALF34競爭性取代掉原先結合在BUPS-ANX受體複合體上的信號RALF4/19,從而促使花粉管發生破裂、釋放出精細胞,為雙受精做好準備。這一新的花粉管爆炸分子機制的發現將人們在分子水平對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調控過程的理解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圖一:擬南芥BUPS-ANX受體複合體以及RALF小肽信號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示意圖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教授與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3級研究生葛增祥和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Tabata Bergonci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肖俊宇研究員和顧紅雅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來魯華教授、德國雷根斯堡大學Thomas Dresselhaus教授、美國Rutgers大學董娟博士等也參與了其中部分工作。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大-清華聯合生命中心的資助。

圖二:BUPS命名源自《西遊記》中的典故。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後,被如來佛祖拿住,壓在五行山下。為防孫悟空逃出,佛祖用寫有金字咒文的壓貼(Buddha’s Paper Seal,BUPS)壓在五行山頂上,猴王被徹底封住。五百年後,唐僧西行途徑猴王被封處,揭下佛祖的金字壓貼,五行山炸裂,悟空釋出,從此成就一段師徒西行萬裡取得真經的佳話。

(圖由王雪霏同學繪製)

瞿禮嘉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講座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大學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實驗室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

一、研究植物激素的甲基化修飾與植物葉片發育(包括向光性)之間的調控關係這一科學問題;

二、研究雌雄配子體相互作用以及胚胎發生發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理,特別是受體類激酶、多肽信號及其介導的信號傳導和蛋白質降解和/或內膜運輸途徑在其中的功能;

三、對擬南芥轉錄因子基因進行功能鑑定。

供稿:瞿禮嘉實驗室

排版:劉天舒

相關焦點

  • Current Biology | 北大瞿禮嘉課題組揭示擬南芥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調控新機制
    在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花粉管是精細胞的運輸載體,它經歷與雌方多種組織和細胞的相互作用,最終將精細胞送至雌配子體進行雙受精。因此,花粉管的細胞完整性對精細胞的順利傳送至關重要,即花粉管既要在極性生長過程中保持一定的細胞完整性,防止精細胞提前釋放,又要在胚珠中及時破裂,為雙受精進一步進行準備。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明星受體」備受關注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開花植物進化出了花管粉受精現象,就是通過花粉管把不能運動的精子傳遞到胚珠中卵細胞。
  • PNAS/iScience,清華大學黃善金組在花粉管形成中取得進展!
    開花植物的花粉管生長是一種頂端生長方式,通過其頂端生長把兩個不能運動的精細胞輸送到胚珠進行雙受精。花粉管生長非常快速,幾十年來,國際上有很多研究組在探討花粉管快速頂端生長機制。黃善金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粉管為細胞學系統研究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機制,其中重點解析微絲骨架在控制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一直以來,微絲骨架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但微絲在花粉管頂端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另外,如果花粉管頂端存在微絲,那些微絲從哪裡產生以及在空間上形成怎樣的排布也期待揭示。相關問題的回答將豐富人們對花粉管生長調控機制的理解。
  • 河北師範大學揭示LRX蛋白在植物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生長中的調控作用
    該文揭示了LRX蛋白在植物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生長中的調控作用。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花粉管壁提供了抵抗膨壓的機械強度從而保護兩個精細胞。細胞壁蛋白質可能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花粉管細胞壁LRX蛋白家族主要包括富含亮氨酸重複(LRR)序列區域和伸展蛋白(extensin)結構域。該文對擬南芥花粉中的LRX8、LRX9、LRX10和LRX11(LRX8–11)進行了功能研究。
  • Science: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
    Feijó教授合作的研究論文「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絲氨酸調控」(Glutamate Receptor–Like Genes Form Ca2+ Channels in Pollen Tubes and Are Regulated by Pistil D-Ser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4月22日出版的SCIENCE雜誌上。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
  • 植物精細胞發育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的精細胞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化與命運決定,在此過程中,單倍體的小孢子通過不對稱有絲分裂,產生兩個命運和身份不同的子細胞,即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前者退出細胞周期、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運送精細胞的花粉管;後者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兩個精細胞,這兩個精細胞被花粉管運送到雌蕊的胚囊分別與中央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啟動雙受精。
  • 蘭州大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取得重要突破
    中新網甘肅新聞3月29日電 據蘭州大學官網披露,3月26日,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苟小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group of receptor kinases are essential for CLAVATA signalling to maintain stem
  • 植物所植物精細胞發育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的精細胞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化與命運決定,在此過程中,單倍體的小孢子通過不對稱有絲分裂,產生兩個命運和身份不同的子細胞,即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前者退出細胞周期、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運送精細胞的花粉管;後者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兩個精細胞,這兩個精細胞被花粉管運送到雌蕊的胚囊分別與中央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啟動雙受精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植物細胞》發表瞿禮嘉課題組在植物肌醇原初功能的研究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瞿禮嘉教授實驗室最新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的研究成果為解答這一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這項研究得到了化學學院趙美萍教授研究組的大力支持,是生命科學學院與化學學院科研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 清華李蓬課題組發文揭示脂滴介導的細胞器協作調控脂肪細胞能量...
    清華李蓬課題組發文揭示脂滴介導的細胞器協作調控脂肪細胞能量代謝的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20日電 7月9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蓬課題組在《糖尿病》(Diabete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脂滴、過氧化物酶體和線粒體通過CIDE-ATGL-PPARα通路協同作用調控脂肪細胞能量代謝》(Coordination
  • 研究揭示棉花纖維細胞極性生長機制
    大多數植物細胞的生長模式是擴散性生長(diffuse growth),由於細胞各個部位的生長速率不均等,最終的細胞形態也是千姿百態。極少數植物細胞,比如花粉管和根毛,是以頂端生長(tip growth)模式生長,生長部位僅僅局限於細胞頂端。細胞骨架在細胞極性建立與細胞生長中發揮核心作用。
  • Science|童亮課題組等揭示histone pre-mRNA 3'端加工的分子機制
    核酸內切酶的活性在體內需要受到精確的調控,因此HCC/mCF模塊在兩條通路中均需要多個輔助蛋白的參與來幫助其識別正確的pre-mRNA底物以及誘發核酸內切酶CPSF73的激活。但至今對於HCC/mCF 如何催化切割pre-mRNA以及與輔助蛋白之間如何互作的分子機制依然知之甚少。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植物先天免疫是植物在與病原微生物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免疫對抗機制,用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其中一類重要組成部分是效應蛋白引起的先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那麼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如何被精確調控的呢?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中外聯合團隊揭開植物受精「一夫一妻制」的秘密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靜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並與胚珠內卵細胞結合,完成雙受精過程(開花植物特有的繁殖方式)。該論文第一作者段巧紅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植物體內的機制確保著「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遺傳紊亂。但團隊發現,多個花粉管進入同一個胚珠這一不正常現象,在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的缺失突變體(fer)中很常見。
  • EMBO J|中農楊淑華團隊揭示低溫誘導植物鈣信號產生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低溫誘導特異鈣信號的產生機理,還發現蛋白激酶OST1通過調控鈣離子轉運蛋白AtANN1活性從而放大低溫誘導的鈣信號。鈣離子 (Ca2+) 在植物生長發育以及響應不同環境刺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不同刺激下細胞質游離鈣離子濃度 ([Ca2+]cyt) 的變化在強度、頻率、振幅、持續時間以及空間分布等方面存在特異性差異,即Ca2+信號。
  • 中科大許超課題組揭示Cul2FEM1 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在UPS通路中,泛素活化酶 E1、泛素結合酶 E2 和泛素連接酶 E3 協同催化泛素級聯反應,泛素修飾底物並促進其降解。E3連接酶複合物與底物相互作用決定了UPS的特異性。研究表明,E3連接酶複合物中的受體蛋白質通過識別蛋白質氨基端或羧基端特定胺基酸序列調控底物泛素化降解通路,底物末端特徵序列分別稱做N-degron和C-degron。
  • Hsp40分子伴侶底物識別和活性調控機制
    Hsp40分子伴侶底物識別和活性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0:42 2019年9月19日,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Charalampos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