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2020-12-17 大眾日報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團隊研究發現,多個花粉管進入同一個胚珠這一不正常現象,在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的缺失突變體(fer)中很常見。進一步研究表明,FERONIA受體激酶調控了低甲酯化果膠質在絲狀器的積累,進而調控了第一個花粉管誘導的一氧化氮在絲狀器的積累。一氧化氮對誘導花粉管進入胚珠的誘餌蛋白進行亞硝基化修飾,一方面阻止其分泌,另一方面使其失去誘導花粉管的活性,其他花粉管因此不能進入這個「名花有主」的胚珠。而fer突變體胚珠,低甲酯化的果膠質及一氧化氮在絲狀器部位的含量都顯著低於野生型胚珠。

據了解,FERONIA受體激酶調控包括植物生長發育、響應生物及非生物脅迫、及有性生殖等多種生物學過程。段巧紅教授之前的研究表明,FERONIA在調控花粉管破裂以釋放精細胞這一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本次研究成果進一步解析了胚珠如何協調「花粉管破裂」與「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這兩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連的生物學過程,為進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過程的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教授表示,此項研究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揭示了被子植物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作用機制,進一步解析了植物有性生殖機理,對於生殖發育研究、作物產量提高、保護稀有物種的種質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成果有望應用於作物雜交育種以及利用遠緣雜交育種,在豐富種質資源、提升育種品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附:人物簡介

段巧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植物有性生殖過程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相關文章發表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Life、The 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 等學術期刊,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育種與種質資源創新。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王靜 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中外聯合團隊揭開植物受精「一夫一妻制」的秘密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靜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並與胚珠內卵細胞結合,完成雙受精過程(開花植物特有的繁殖方式)。3月19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的山東農業大學段巧紅教授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Alice Y. Cheung教授聯合團隊的成果破解了上述謎團。該論文第一作者段巧紅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植物體內的機制確保著「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遺傳紊亂。
  • 改革攻堅進行時 | 山東農業大學釋放人才「磁場效應」,持續推動科技攻堅
    半年來,山東農業大學師生奔跑在科技攻堅的道路上,解析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創新紅肉蘋果高效栽培技術、闡釋植物葉片衰老機理、發現造紙工藝廢液利用新途徑……一系列重磅成果不斷湧現,彰顯出朝氣蓬勃的山農力量。3月13日,學校盧從明教授參與研究的成果發表在《細胞》主刊,深度闡釋了葉綠體蛋白運輸和分選機制。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
    盛花期棉花的雄蕊花葯散粉特寫 山東農大供圖6月17日,《細胞》子刊iScience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曾範昌課題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以棉花為模式材料,剖析了植物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該領域首次鑑定揭示了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了無融合孤雌生殖過程發生,進而導致種子單倍體形成。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
    4月25日,該成果以《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為題,以原創性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
  • 你確定真的了解山東農業大學嗎?
    山東省屬高校中有這個的……只有……好吧,再給你點提示新鮮出爐,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2019中科大迎來開門紅,潘建偉發表CNS主刊論文,尖端學科顯實力
    在<science>發表主刊論文 中科大迎來開門紅2019年1月18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science》刊登發表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的涉及高端物理真凝聚態的學術論文中國物理科研大牛,高產的潘建偉團隊潘建偉院士,作為中科大培養的學生,201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量子物理領域有非常高的建樹,其中1999年,潘建偉的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主刊 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
    本報訊近日,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移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 安徽農大李培金團隊揭示植物花期調控關鍵新基因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團隊題為「Molecular variation in a
  •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11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
  • 快訊: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學術期刊上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根尖分生區幹細胞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
  •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6日訊(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近日,海南科技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海科職大)教授韓剛與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院王鑫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揭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證據。據介紹,本次研究的始果標本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雙廟鎮柳條溝的義縣組地層,因此被命名為柳條溝始果。
  • 史上最全植物領域實力分析,中國在8大植物學主刊發表4080篇文章,原上海生科院表現搶眼,中國農大高校第一,西北農林順利進前10
    現在iPlants編輯組遴選了8大植物學主刊,發現中國學者總共發表了4080篇文章,發現中國科學院【原上海生科院貢獻了378篇】發表的文章最多,非常意外,西部老牌名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順利擠進前10,超過清華大學;經過對前100篇文章引用量最高的文章分析
  • 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當前位置 > 首頁 > 中新河南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2020年03月03日 16:46來源:鄭大一附院宣傳處
  • 展示「北京創新」,這個園區的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已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還將繼續與北京市相關部門展開合作。早在這次合作前,中關村生命園內誕生的科研成果就曾多次發表在《自然》雜誌。去年9月,位於生命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在《自然》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團隊在《Plant Physiology》上發表科研成果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解析調控纖維素合成新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孔英珍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發現了擬南芥種皮粘液質中調控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HDG2,揭示了其在種皮粘液質中參與纖維素合成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
  • 展示「北京創新」,中關村生命園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
  • 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已發表12篇Nature、Science和Cell!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儘管2018年剛剛了過去不到兩個月,中國科學家已經在三大頂尖期刊上至少發表12篇研究論文(包括7篇Nature、2篇Science和3篇Cell),勢頭非常強勁。
  • 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端刊物《Nature》上發表有關...
    《睡蓮基因組和早期開花植物進化》(The water lily genome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flowering plants)將於2019年12月19日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自然》(Nature)上以長文在線(online)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