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海口11月26日訊(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近日,海南科技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海科職大)教授韓剛與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院王鑫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揭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證據。
據介紹,本次研究的始果標本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雙廟鎮柳條溝的義縣組地層,因此被命名為柳條溝始果。根據韓剛等人的研究成果,首先,柳條溝始果的形態表明,衍生出它的心皮很可能是瓶形的,絕對不可能是對摺心皮。這一結論為現在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新理論提供了化石證據支持。其次,柳條溝始果的出現使得原先報導過的瓶形遼寧果不再是孤證,再次重申了瓶形心皮在早白堊世的存在。再者,柳條溝始果是以群體的面貌出現,不僅數量多而且直接相連。這種化石保存形式完全排除了個別化石造成假象的可能性。
本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優先研究計劃(B)、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原標題:海科職大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