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2020-12-09 瀟湘晨報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6日訊(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近日,海南科技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海科職大)教授韓剛與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院王鑫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揭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證據。

據介紹,本次研究的始果標本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雙廟鎮柳條溝的義縣組地層,因此被命名為柳條溝始果。根據韓剛等人的研究成果,首先,柳條溝始果的形態表明,衍生出它的心皮很可能是瓶形的,絕對不可能是對摺心皮。這一結論為現在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新理論提供了化石證據支持。其次,柳條溝始果的出現使得原先報導過的瓶形遼寧果不再是孤證,再次重申了瓶形心皮在早白堊世的存在。再者,柳條溝始果是以群體的面貌出現,不僅數量多而且直接相連。這種化石保存形式完全排除了個別化石造成假象的可能性。

本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優先研究計劃(B)、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原標題:海科職大教授及合作團隊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遼西化石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證據
    化石概貌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關於這個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各種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近日,《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王鑫和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韓剛團隊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柳條溝始果作為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員,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始果的標本來自內蒙古寧城縣大雙廟鎮柳條溝的義縣組地層。
  • 芡實與金魚藻三代基因組揭示早期被子植物演化
    ,通過與其它代表性陸生被子植物代表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揭示了早期被子植物的複雜演化歷史。來自四川大學的楊勇志(現為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和華北理工大學的孫朋川是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四川大學教授劉建全、席禎翔,華北理工大學教授王希胤、哈佛大學教授 Charles C. Davis是論文的通訊作者;劉建全教授為該項目的總負責人。武漢未來組承擔了芡實和金魚藻的納米孔測序工作。
  • 【科普】達爾文與他最討厭的東西-被子植物的起源?
    達爾文1879年7月22日給虎克寫的信中,提出「討厭之謎」 | 劍橋大學數字博物館  討厭之謎確實也真的令人生厭:被子植物數量遠遠高於其他植物類群(例如裸子植物類和苔蘚類)。研究者們找到了大量起源於白堊紀的被子植物化石。這也暗示著,在那個恐龍依舊統治的時期裡,突然間出現了大量的被子植物。而該事件發生的原因不明,也就是目前我們所說的討厭之謎。
  • 海南大學羅傑團隊在《自然—植物》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論文!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8日凌晨0時,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海南大學羅傑教授團隊題為「Selection of a subspecies-specific diterpene gene cluster implicated in rice disease resistance」的研究論文。
  • 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有花植物昆蟲傳粉證據
    中新網南京11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約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發現了真雙子葉植物經花蚤科甲蟲進行傳粉的直接證據,為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 推翻被子植物起源時間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 推翻被子植物起源時間發稿時間:2017-03-08 13:14:00 來源: 遼瀋晚報   一株在早白堊世義縣組地層中被發現的兩性花化石,近日登上了《地質學報》 ( 英文版) ,成為首個包括雄性器官、雌性器官、莖以及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標本,顯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可能更早。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若林教授課題組在植物進化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論文「Correlated evolution
  • 研究人員揭示現存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起源類群
    2019年11月14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程時鋒團隊與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教授以及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Gane Ka-Shu Wong教授合作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
  • 變果:早期被子植物多變而有趣的新成員
    被子植物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
  • 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端刊物《Nature》上發表有關...
    張亮生教授聯合其他國家科研專家率先破譯睡蓮基因組,解析了花香合成途徑以及藍色花瓣合成關鍵基因,對園藝作物物種起源演化及重要性狀的基礎研究和育種改良,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開花植物又叫被子植物,主要由真雙子葉、單子葉以及木蘭類和早期開花植物類群。早期開花植物類群有無油樟目、睡蓮目以及木蘭藤目。
  • 誰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開花植物類群?
    2020年1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及其合作者在《自然》 的一篇文章表示他們獲得了藍星睡蓮的高質量基因組。由於睡蓮獨特的進化位置,其基因組與轉錄組結果展示了早期開花植物的進化特點和特徵;同時解析了睡蓮的花器官發育和花香花色調控基因,對園藝育種等應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12:57:13 美國康奈爾大學Jocelyn K.C. Rose、Zhangjun Fei、斯基德莫爾學院David S.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新證據!臺灣不是南島語系唯一起源
    「這表明它們都來自共同的早期文化傳統,說明南島語系的起源和擴散應該涵蓋福建以南到北部灣沿海地區,即南島語系可能通過華南到中南半島,再擴散至太平洋諸島嶼,這為『南島語系多元路徑擴散論』提供了更多證據。」臧振華說。考古學家對植物和人類遺骸的最新研究表明,臺灣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大陸存在緊密聯繫,也為古代華南大陸有南島語族提供了證據。
  • 新發現|我院院長林金星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提出真雙子葉植物早期進化新觀點!
    該研究通過水青樹全基因組和細胞學等分析,確認了水青樹確實具有導管,釐清了長期以來對該物種是否具有導管的爭議,為真雙子葉植物的早期進化提供了新觀點。導管是木質部的管狀分子,通常被認為只存在於被子植物中,是區分被子植物與其它維管植物的重要特徵。水青樹(Tetracentron sinense)隸屬於昆欄樹目,是分布於我國中部和西南地區的重要珍稀瀕危物種。
  • 開花植物何時開始「稱霸」天下的?
    祝各位在新的一年前程似錦,錦上添花,花開()......請大家自行填空。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開花植物」。開花植物在分類學上屬於被子植物門,它是有胚植物中為數最多且最為人熟悉的一種。如今,開花植物已佔到地球上所有綠色植物的近百分之八十,但在數十億年前的時候,可以說它們根本就不存在。現在,生物學家們已經可以完整描述近1.4億年來開花植物迅速擴充領地並霸佔地球生態系的詳情。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
    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徙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早白堊紀發現了被子植物的果實;而加拿大直到早白堊紀晚期才有極少數被子植物出現;在亞洲北部和歐洲,被子植物出現的時代也較晚。現代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情況,同樣說明被子植物可能起源於中、低緯度地區。在現存的400多科中,有半數以上的科依然集中分布於中、低緯度地區,特別是被子植物中較原始的科目更是如此。
  • 安徽農大李培金團隊揭示植物花期調控關鍵新基因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團隊題為「Molecular variation i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