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剛剛授粉的擬南芥花,摘掉了鏡頭前面的萼片和花瓣。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巧紅告訴《中國科學報》,扮演這一重要角色的就是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明星受體」備受關注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開花植物進化出了花管粉受精現象,就是通過花粉管把不能運動的精子傳遞到胚珠中卵細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才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進化結果使得受精不再依賴於水環境的存在,所以對開花植物適應陸生環境至關重要。同時,花管粉受精具有種屬特異性(生殖隔離)和花粉管與雌配子體的一對一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雌配子體只允許一根花粉管進入。」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瞿禮嘉告訴《中國科學報》,在被子植物中,由於精細胞已經沒有鞭毛作「動力系統」,因而只能像「貨物」一樣由花粉管被動運輸至雌配子體中進行受精。花粉管受到胚珠分泌的多種吸引物質的吸引,精準導向進入雌配子體中。

 FERONIA缺失突變體胚珠不能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段巧紅供圖

「在自然狀態下的傳粉過程,花粉通常是過量的,因此進入雌蕊中的花粉管數目總是大大超過胚珠的數目。」瞿禮嘉說,儘管如此,正常情況下,花粉管總是可以成功「繞開」已經被「佔位」的胚珠,而去找尚未「佔位」的胚珠。

「這種有意思的現象不僅使植物避免了多花粉管受精,而且也保證了生殖效率和種子產量的最大化,因此對農業生產意義重大。」瞿禮嘉說。

在過去幾十年間,科學家們對植物避免「多精受精」現象的機制進行了諸多研究,也提出了多種假設。

「FERONIA(以下簡稱FER)這個蛋白激酶在植物體內的很多器官都會大量表達,它影響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包括植物生長發育、響應生物及非生物脅迫、有性生殖等。可以說它就像一個『明星受體』。」段巧紅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很早之前就開始研究FER。

2014年,他們發現,在FER缺失的突變體胚珠的助細胞與絲狀器部位,活性氧含量變少,花粉管進入胚珠助細胞後仍然不能破裂,而在胚珠內「繞圈」生長。他們判斷,FER能調節活性氧在胚珠絲狀器部位的積累,從而促使花粉管破裂,釋放出精細胞。

當第一根花粉管到達後,FER與去甲酯化果膠結合誘導產生一氧化氮(NO),使NO在絲狀器中積累。段巧紅供圖

與此同時,FER缺失的突變體中,多個花粉管進入同一個胚珠的不正常現象變得很常見。這也讓他們意識到,FER對於花粉管的調控機制有可能不止一項。

「當受體蛋白FERONIA缺失時,花粉管可以被吸引到達雌配子體並持續生長,但並不破裂釋放其攜帶的精子,同時伴隨多根花粉管進入同一雌配子體的情況。這說明FERONIA對於精子的及時釋放和阻止多餘花粉管的進入是很重要的,但其機制並不清楚。」楊維才說。

「絲狀器是事件發生的地點」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頭上後,就開始生長出花粉管。花粉管是一個頂端生長的單細胞管狀結構,它在雌蕊中向著胚珠中的卵細胞不斷生長,精細胞隨之被不斷的向前運送。

「花粉管進入胚珠之前一直在細胞壁之間前進,不會進入細胞內部。」一直到它抵達了胚珠的雌配子體,這裡有一個叫做絲狀器的結構,就是兩個助細胞共同組成的細胞膜與細胞壁的交界處,是FERONIA蛋白大量表達的部位,也是吸引花粉管進入胚珠的LURE蛋白大量表達的部位。「絲狀器就是這些事件發生的地點。我們的研究就在這裡。」段巧紅說。

一氧化氮對誘餌蛋白進行亞硝基化修飾以阻止誘餌蛋白的分泌。段巧紅供圖

只要胚珠沒有接受花粉管,胚珠就會通過絲狀器持續分泌誘導蛋白LURE,可以堅持2-3天。段巧紅說,一旦花粉管穿過細胞壁進入胚珠,一系列連鎖反應就會被激活。

首先發生變化的是絲狀器上的低甲酯化果膠質。受體激酶FER調控低甲酯化果膠質,使其變成多個小分子。這些小分子進一步誘導一氧化氮在絲狀器的積累。

「此前研究表明,一氧化氮有亞硝基化作用。我們在這個研究中發現,一氧化氮的確對誘導蛋白LURE進行亞硝基化修飾,而且作用在兩個位點上。」 段巧紅說,對這兩個位點的修飾,一方面阻止了LURE的繼續分泌,另一方面使LURE失去誘導花粉管的活性,其他花粉管因此不能進入這個「名花有主」的胚珠。

「神奇的是,植物在這個機制中『選擇』了一氧化氮,而氣體能夠快速擴散。一氧化氮有可能到達那些已經分泌到遠端的LURE,使得整個機制能夠迅速發揮作用。」段巧紅說,當遠端的誘導蛋白LURE失活以後,「遲到」的花粉管就會及時轉向別的尚未被「佔位」的胚珠。

一氧化氮對誘餌蛋白進行亞硝基化修飾以阻止誘餌蛋白對花粉管的吸引。段巧紅供圖

在FER缺失的突變體胚珠中,絲狀器部位的低甲酯化果膠質和一氧化氮含量都顯著低於野生型胚珠,證實了上述機制。體外實驗也證明,用低甲酯化果膠質處理胚珠,能夠刺激一氧化氮產生。

「這些發現說明,當第一根花粉管到達時改變了胚珠狀態,解除對花粉管的吸引並阻止後來的花粉管進入,避免多精受精現象。該研究揭示了FERONIA調控多精現象的一種新機制。」楊維才說。

離遠緣雜交更近一步

「在植物有性生殖的過程中,雌雄雙方的信號交流具有很強的時空特異性,因此給研究調控有性生殖過程的分子機制帶來很大的困難。」瞿禮嘉說,這項工作跨越十年時間,精準地區分了花粉管導向、避免「多精受精」和受精補償等多個不同但有聯繫、功能重疊的生物學過程,將明星受體FER與細胞壁組分果膠、花粉管吸引信號轉導以及氣體分子一氧化氮等多個因素聯繫在一起,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被子植物中一個全新的防止多花粉管受精的調控網絡,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細胞—細胞間相互交流的理解,是植物生殖生物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教授Alice Y. Cheung表示,此項研究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揭示了胚珠如何協調「花粉管破裂」與「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這兩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連的生物學過程,為進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過程的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該發現揭示了開花植物精子釋放和避免多根花粉管進入的分子機制,豐富和完善了人類對花管粉受精現象的認識。」 楊維才說。

植物在進化過程中會形成物種間生殖隔離機制,即一種植物的花粉,即使生長出了花粉管,也很難準確進入另一種植物的胚珠。對於擬南芥的胚珠來說,與它同屬十字花科的近親薺菜的花粉管就難以準確定向進入。

而一些野生植物中可能含有優良性狀基因,如抗旱、耐鹽等。科學家一直想通過遠緣雜交打破植物種、屬間的隔離,將這些性狀引入到作物中去,獲得新的作物品種。導致雜交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雌雄配子體的有效識別。

「有了這項成果,我們又離遠緣雜交的實現更近了一步。」段巧紅說。不過,未來,對於植物受精過程的研究,尚有一些科學問題待解決。這包括誘導蛋白LURE的降解機制是什麼?除了FER受體調控的機制讓LURE「不再吸引」遲到的花粉管,還有沒有其他機制「阻止」甚至「排斥」遲到的花粉管?

「我相信,整個受精過程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段巧紅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06-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已有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進而完成雙受精過程。但是花粉管與胚珠如何相互作用以保證這個過程的精確進行,還有很多未知。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中外聯合團隊揭開植物受精「一夫一妻制」的秘密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靜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作物種子形成的關鍵。研究表明,單一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釋放精細胞並與胚珠內卵細胞結合,完成雙受精過程(開花植物特有的繁殖方式)。Cheung教授聯合團隊的成果破解了上述謎團。該論文第一作者段巧紅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植物體內的機制確保著「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遺傳紊亂。但團隊發現,多個花粉管進入同一個胚珠這一不正常現象,在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的缺失突變體(fer)中很常見。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團隊的重要成果。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化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作為自然界最重要、最基本的化學反應過程——光合作用,看似簡單平淡,實則深刻複雜。 「解析光合作用分子機制,發掘和解析調控相關的功能基因,從而提高植物的光能高效利用效率,尤其在逆境條件下的效率,培育高光適應強的作物品種,可為提高作物產量提供科技支撐。不過,這個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 安徽農大李培金團隊揭示植物花期調控關鍵新基因
    2020年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團隊題為「Molecular variation in a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團隊破解了毛茛科植物的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為理解被子植物其他類群眾的花瓣丟失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植物學雜誌》上。 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事件:1) 花粉粒與柱頭相互識別而萌發; 2) 花粉管在引導組織中極性生長; 3) 花粉管導向胚珠; 4) 花粉管停止生長、爆炸並釋放精細胞; 5) 雌雄配子的融合。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花粉管與雌方組織之間存在大量的物質和信號交流。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團隊首次在植物中建立了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受體到細胞核內的核心轉錄因子完整的傳導通路,相關論文在最近的
  • 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授李培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   開花時間的多樣性 開花時間是關鍵的農藝性狀,對植物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每種植物都有最佳花期,在這個期間開花,能實現穩產高產。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哺乳動物高溫保護機制—新聞—科學網
    RPV1熱失活的分子機制及其對哺乳動物高溫耐受的生物學意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5月1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楊仕隆團隊聯合浙江大學教授楊帆團隊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鄭劼團隊在《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2010年,黃三文團隊開始從基因組學中尋找解決這一實際生產問題的答案,結果卻意外地解答了一百多年前困擾達爾文的一個基礎生物學問題。 1875年,達爾文在《攀爬植物的運動和習性》一書中發問:「葫蘆科植物卷鬚的同源器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