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2020-12-11 青島農業大學新聞網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11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該成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青島農業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食品科學院等19個單位歷時5年共同協作完成,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報導情況

甜瓜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位居世界十大水果之列,有著悠久栽培歷史。古埃及的壁畫、中國的詩經均有關於甜瓜的記載。在我國唐朝時期,甜瓜已經成為當時一種重要的蔬菜作物。古人在甜瓜栽培的過程中已經有意識地進行馴化選擇。在距今1500年左右的《齊民要術》中就有關於古人對甜瓜生長繁殖特性及抗性馴化選擇的詳細記載。儘管甜瓜的栽培歷史已有數千年,然而其起源中心和馴化歷史一直存在爭議。栽培甜瓜被劃分為厚皮和薄皮甜瓜兩個亞種,二者的馴化和分化遺傳基礎尚不明晰。此外,甜瓜作為一種遺傳多樣性異常豐富的物種,控制其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和位點卻鮮有報導。

該研究對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涵蓋類型最全的1184份甜瓜種質資源(近緣種、野生種及栽培種)進行5倍左右的深度全基因組重測序,獲得了約4.3Tb的數據,共發掘了甜瓜全基因組範圍內560餘萬個SNPs標記和95萬個indel(5bp以內)標記,成功構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

課題研究發現,甜瓜種質分為三個明顯的類群, 分別對應於比較原始的非洲地區的甜瓜材料、厚皮甜瓜材料和薄皮甜瓜材料,每個大的類群內部又可進一步劃分出相應的野生和栽培材料,表明甜瓜可能發生過三次獨立的馴化事件,一次發生在非洲地區,兩次發生在亞洲地區,並且發生在亞洲地區的兩次馴化事件分別產生了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兩個大的栽培亞種,兩次事件分別馴化了不同的基因,從而導致了這些馴化性狀的改變。厚皮甜瓜馴化過程使一個苦味合成基因功能喪失,導致果實永遠不苦,而薄皮甜瓜馴化部分改變了苦味調控基因,導致果實不利條件仍然變苦。

結合數量性狀遺傳定位、全基因組關聯(GWAS)以及基因表達等分析手段,課題組對甜瓜的苦味、酸味、果實大小、果肉和果皮顏色等重要性狀進行了系統研究,定位了200餘個與甜瓜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候選基因和位點,其中鑑定到了一個MADS-box家族基因,該基因的表達差異可導致甜瓜果皮條紋的改變。

甜瓜的馴化和多樣性

據張忠華教授介紹,該研究成果是我國在甜瓜基因組學和群體遺傳學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為深化葫蘆科進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甜瓜重要性狀定向育種提供了較為精準的標記和基因資源。

Nature Genetics期刊高度重視此成果和同時發表的西瓜基因組研究成果,同期配發了德國萊布尼茲植物遺傳研究所Martin Mascher教授等人撰寫的以「甜瓜和西瓜的甜蜜基因」為題的專評和以「甜蜜測序」為題的社論。專評指出,兩項研究利用群體基因組和數量遺傳工具,揭示了馴化如何改變西甜瓜的果實品質。社論認為,基因組學正在加速我們對自己喜愛食物(包括西甜瓜)的起源、進化和生物學的理解,指出農業基因組學旨在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將會帶來「甜蜜」的回報。

甜瓜和西瓜的馴化歷史(《自然—遺傳學》雜誌社論配圖)

課題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廣東省高層次人才計劃、深圳市孔雀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A comprehensive genome variation map of melon identifies multiple domestication events and loci influencing agronomic trait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9-0522-8)

   閱讀:0

相關焦點

  • 張忠華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連續發表論文兩篇
    張忠華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連續發表論文兩篇 編者按: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亞洲棉科研成果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2018年5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研究員、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研究員、林濤博士與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關於亞洲棉的合作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論文題目為「Sequencing of 243 diploid
  •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
    8月31日,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五官科醫院孫興懷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子刊物《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題為《Common variants near ABCA1 and in PMM2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ABCA1
  • ...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中國科技網:我科學家揭示瓜類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黃瓜、甜瓜、西瓜、葫蘆、冬瓜、南瓜、絲瓜等瓜類作物都屬於葫蘆科,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其產品器官都是果實,但果實的形態和風味豐富多樣,冬瓜的果實長度甚至可長達1米之多。
  • 華人學者揭示背後遺傳機制 Nature Genetics 封面論文推薦
    科研圈微信號現已上線「論文推薦」欄目,歡迎您在這裡分享您發表的論文,將您的研究介紹給更多科研工作者。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我院李強、李洪森團隊和孫彬教授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李強、李洪森研究團隊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臨沂大學高中鋒教授在Nature雜誌子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臨沂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化分析研究所高中鋒教授關於可視化傳感新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Manipulating the hydrophobicity of DNA as a universal strategy for visual biosensing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青島農大蘋果果肉組織細胞質中鈣的研究方法在線發表
    青島農大蘋果果肉組織細胞質中鈣的研究方法在線發表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園藝研究》)在線發表了題為Loading calcium fluorescent probes into protoplasts to detect calcium
  • 四川農大這位學長的科研成績單: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TOP期刊
    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影響因子27.089,尚有外審英文論文2篇,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內容涉及動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鱸健康養殖等領域;目前已通過海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
  • 青島農業大學韓磊教授團隊發表AFM封面文章
    青島農業大學韓磊教授團隊發表AFM封面文章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碩士研究生梁欣為第一作者、導師韓磊教授為通訊作者,在化學與材料領域權威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響因子16.836)上發表題為White
  • 南京農大PLOS Genetics發表植物遺傳學成果
    7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在線刊登了南京農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題為「Arabidopsis COG Complex Subunits COG3 and COG8 Modulate Golgi Morphology, Vesicle Trafficking Homeostasis and Are Essential for Pollen Tube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溫州醫科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klotho-FGFR-FGF23-HS對稱的四元複合物模型(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5451)  溫州網1月1月17日,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0)。陳高幟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生付麗麗和梁廣教授為署名作者,李校堃教授和紐約大學MoosaMohammad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溫州高校首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 關注丨青島海壬與河北農大籤訂校企合作協議
    近日,河北農大渤海校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閆國君、河北農大渤海校區黨委書記李四勝、河北農大海洋學院黨委書記江書平、河北農大海洋學院水產科學系主任齊遵利一行蒞臨青島海壬參觀交流
  • 致敬韓春雨老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Nature Biotech發表重大原創成果
    5月2日,Nature系列頂級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韓春雨副教授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 上海交大海洋學院教師曹玲在《Nature》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2020年8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教師曹玲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以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指導作者的身份發表了題為《The Future of Food from the Sea》的長研究論文(Article)。該論文是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的教授Christopher Costello和智利天主教大學的教授Stefan Gelcich等人合作完成。
  •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時間:2020-05-21 來源: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