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大PLOS Genetics發表植物遺傳學成果

2021-03-02 aScience

7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在線刊登了南京農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題為「Arabidopsis COG Complex Subunits COG3 and COG8 Modulate Golgi Morphology, Vesicle Trafficking Homeostasis and Are Essential for Pollen Tube Growth」。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生導師鮑依群教授。

在開花植物中,花粉管生長通過花柱,並通過僅在尖端發生的細胞擴增所引起的尖端高度極化生長,將雄配子傳遞給胚珠。在體內和體外條件下花粉管可以快速生長,在那裡肌動球蛋白依賴性的反向噴泉樣胞質流,有效地驅動囊泡進入一個正在生長的花粉管的清晰區。大多數這些囊泡與尖端膜融合,並沉積細胞壁材料、膜脂和蛋白質,以支持生長。這種沉積必須經過時空調控,以平衡膨壓和細胞壁的可擴展性。發生在花粉管尖端的大量胞吐作用目的在於,超出保持生長率的需求,並提示根本的胞吞和回收過程。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這些過程是如何協調的,仍不清楚。

在酵母和哺乳動物細胞中,保守的低聚物高爾基(COG)複合體,參與COPI介導的、高爾基駐留蛋白在高爾基體內的逆行運輸。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遺傳學和細胞學方法證明,T-DNA插入擬南芥COG複合體亞基COG3和COG8,可引起一種完全、雄性特有的傳輸缺陷,這可通過COG3和COG8從LAT52花粉啟動子的表達而得以補充。在兩個突變體的雄配子發育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異常現象,但是在體外和體內花粉管的生長出現缺陷。  

與綠色螢光蛋白(GFP)融合的COG3或COG8蛋白可標記高爾基體。在兩個突變體的花粉中,高爾基體表現出形態的變化。此外,γ-COP和EMP12蛋白失去了與高爾基體的緊密關聯。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這些缺陷可導致細胞壁成分和蛋白質的錯誤沉積。COG3和COG8可彼此之間直接相互作用,並提出了擬南芥COG複合物的一種結構模型。研究人員認為,COG複合物有助於調節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高爾基體形態,以及囊泡運輸平衡。

原文摘要:

Arabidopsis COG Complex Subunits COG3 and COG8 Modulate Golgi Morphology, Vesicle Trafficking Homeostasis and Are Essential for Pollen Tube Growth

Abstract: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gulated membrane trafficking events incorporate membrane and cell wall materials into the pollen tube apex and are believed to underlie the rapid pollen tube growth. In plant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intra-Golgi transport and Golgi integrity maintenance remain largely unclear. The conserved oligomeric Golgi (COG) complex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ethering of retrograde intra-Golgi vesicles in yeast and mammalian cells. Using genetic and cytologic approaches, we demonstrate that T-DNA insertions in Arabidopsis COG complex subunits, COG3 and COG8, cause an absolute, male-specific transmission defect that can be complemented by expression of COG3 and COG8 from the LAT52 pollen promoter, respectively. No obvious abnormalities in the microgametogenesis of the two mutants are observed, but in vitro and in vivo pollen tube growth are defective. COG3 or COG8 proteins fused to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label the Golgi apparatus. In pollen of both mutants, Golgi bodies exhibit altered morphology. Moreover, γ-COP and EMP12 proteins lose their tight association with the Golgi. These defects lead to the incorrect deposition of cell wall components and proteins during pollen tube growth. COG3 and COG8 interact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 and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Arabidopsis COG complex is proposed. We believe that the COG complex helps to modulate Golgi morphology and vesicle trafficking homeostasis during pollen tube tip growth.

(來源:生物通)


相關焦點

  •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青島農大張忠華教授參與科研成果在《Nature Genetics》發表 11月2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南京農業大學:王牌學科達到國際頂尖水平,完全可與中農大相媲美
    南京農業大學:王牌學科達到國際頂尖水平,完全可與中農大相媲美大家好,這裡是教育者角度。這個一說起農業類的大學,我們腦海中首先蹦出來的肯定就是中國農業大學,中農大是屬於985,在所有的農業類大學中佔據龍頭老大的地位。
  • 亞洲棉科研成果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2018年5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研究員、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研究員、林濤博士與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關於亞洲棉的合作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論文題目為「Sequencing of 243 diploid
  • 國外細胞遺傳學及臨床遺傳學參考書推薦
    本書為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基因組學必備參考書,適合從事人類細胞遺傳學、醫學遺傳學、腫瘤細胞遺傳學、分子基因組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臨床醫師、實驗室技術人員和相關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學習使用。一句話點評:細胞遺傳學必備書籍,推薦人手一冊,反覆閱讀。有關 ISCN(2020)的最新更新內容,可以參考我的系列專題推文。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劉鳳霞 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 農學院主講課程:《遺傳學A》、《遺傳學實驗》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01教學理念《遺傳學A》是植物生產類各專業的骨幹基礎課程,在這些專業的本科生培養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知識層面,掌握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學會應用遺傳學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一般遺傳學問題。能力層面,培養遺傳學原理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遺傳學原理開展植物遺傳、作物品種選育、作物種子繁育等科學試驗,具有綜合分析和研究作物高產、優質、高抗等複雜遺傳學問題的能力,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並形成解決方案。
  • 開啟新時代:首次建立植物多分體負義鏈 RNA 病毒反向遺傳學體系
    首次建立植物多分體負義鏈 RNA 病毒的反向遺傳學體系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陶小榮團隊在PNAS上在線發表了 題為Rescue of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entirely from complementary
  • 《自然》主刊發表山東農大段巧紅團隊科研成果,揭示被子植物受精...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巧紅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以防止遺傳紊亂。
  • 第一章 概論--一、醫學遺傳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第一章 概 論 一、醫學遺傳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醫學遺傳學(medical genetics)是醫學與遺傳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是遺傳學知識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而醫學遺傳學的理論和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遺傳學。醫學遺傳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最新研究成果以長篇幅論文在線發表於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 遺傳學)》雜誌。該研究是繼2012年《Nature》發表番茄全基因組序列圖後取得的另一重要成果,來自中、美、法、意、以和瑞士的多個研究團隊聯合對番茄展開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研究》雜誌正式進入科睿唯安JCR Genetics &...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首份英文學術期刊《園藝研究》雜誌進入科睿唯安JCRGenetics&Heredity領域,這也是《園藝研究》雜誌在JCR進入的第三個領域。  Genetics & Heredity領域主要發表包括基因的結構、功能和特性、遺傳特性、種群遺傳學,多態性的頻率和分布等內容的文章。
  • 這位海歸學者:成果登上cell,劍橋大學工作12年後辭職,回到四川任教!
    1990年,他離開川農大,去英國深造。在英國期間,他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在世界頂級生命科學雜誌《cell》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2013年,他辭去劍橋大學的工作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全職任教。當時的川農大科研條件十分匱乏,他回憶道:&34;。1985年研究生畢業以後留校任教擔任本科生班主任,並主講動物遺傳學等課程。後來考取&34;去英國深造。
  • PLoS Genetics:基因揭示企鵝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布裡斯班市格裡菲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David Lambert在新一期遺傳學雜誌《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上發表了他們對於生活在3.7萬前的企鵝DNA樣本的分析成果。Lambert教授說,對於研究氣候變化,企鵝是非常合適的物種。它們在生活環境中感受的溫度變化要比赤道地區的那些動物劇烈的多。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
    8月31日,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五官科醫院孫興懷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子刊物《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題為《Common variants near ABCA1 and in PMM2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ABCA1
  • ...上海逆境中心植物抗逆表觀遺傳學研究組招聘助理研究員和博後公告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青年千人」段成國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逆境脅迫響應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內容包括利用正向、反向遺傳學及生物化學手段解析植物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及其對植物生長發育和病原侵染的調控,課題組詳情請閱:http://www.psc.ac.cn/cn/zjj.asp?id=85。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2020-05-27 0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農業大學,「211工程大學」,緊追985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南京農大,位於六朝古都江蘇省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位院校按,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相關成果近期以「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lithium niobate nonlinear photonic crystal」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doi: 10.1038/s41566-018-0240-2)上。
  • Nature:何勝洋和辛秀芳組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組穩態機制
    Agriculture Microbi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美國密西根州東蘭辛市,密西根州立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USA)中國科學院卓越分子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