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植物精細胞發育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19 瀟湘晨報

被子植物的精細胞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化與命運決定,在此過程中,單倍體的小孢子通過不對稱有絲分裂,產生兩個命運和身份不同的子細胞,即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前者退出細胞周期、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運送精細胞的花粉管;後者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兩個精細胞,這兩個精細胞被花粉管運送到雌蕊的胚囊分別與中央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啟動雙受精。研究顯示,精細胞的發育過程伴隨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的重編程,但學界尚不清楚精細胞的DNA甲基化模式何時及如何建立。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臺課題組從番茄中分離了小孢子、生殖細胞、精細胞和營養細胞核,利用亞硫酸氫鹽測序等方法,研究了這四種類型細胞的核基因組DNA 5mC圖譜。研究發現,小孢子通過不對稱分裂產生的兩個子細胞具有不同的DNA甲基化組。與生殖細胞相比,營養細胞的CG位點處於低甲基化狀態,CHG和CHH位點處於高甲基化狀態,大部分的差異甲基化區域發生在轉座元件。精細胞和生殖細胞有幾乎一致的DNA甲基化圖譜,這表明,精細胞的甲基化模式可能在小孢子不對稱分裂後就已建立。研究人員利用隨機森林分類算法系統,分析了這4種類型細胞的轉錄組與DNA甲基化組的關聯性,結果顯示,基因內部的甲基化特徵能夠更有效地預測基因和轉座元件的表達。在所有檢測的細胞類型中,基因內部的甲基化特徵能夠更好地預測小孢子中的基因和轉座元件的表達。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Plant Journal上。已畢業博士研究生魯雲龍為論文第一作者,王臺和助理研究員劉玲童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精細胞發育過程中三種甲基化水平的變化。(a)與營養細胞相比,CG高甲基化,CHG和CHH低甲基化伴隨著精細胞的發育過程。(b)基因的平均甲基化水平。(c) 轉座元件的平均甲基化水平。生殖細胞和精細胞具有幾乎完全重合的平均甲基化水平曲線。單核小孢子(MS),營養細胞(VC),生殖細胞(GC),精細胞(SC),轉錄起始位點(TSS),轉錄終止位點(TES),轉座元件(TE)

圖2.甲基化模式可以部分預測基因和轉座子的表達。(a)不同的甲基化特徵在隨機森林算法預測各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時的重要程度。啟動子的甲基化水平(mp),基因體的甲基化水平(mg),基因下遊的甲基化水平(md),啟動子的甲基化位點數量(np), 基因體的甲基化位點數量(ng),基因下遊的甲基化位點數量(nd)。(b)反映模型準確性的工作特性曲線下面積(AUC)。真陽性率(TPR),假陽性率(FPR)

【來源:植物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植物精細胞發育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的精細胞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化與命運決定,在此過程中,單倍體的小孢子通過不對稱有絲分裂,產生兩個命運和身份不同的子細胞,即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前者退出細胞周期、在適宜條件下發育成運送精細胞的花粉管;後者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兩個精細胞,這兩個精細胞被花粉管運送到雌蕊的胚囊分別與中央細胞和卵細胞融合啟動雙受精。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已有的一些植物生物學研究表明,小肽分子可以作為重要的信號參與這些過程,而細胞膜定位的類受體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 RLK)可能作為感知這些信號分子的受體。2009年,人們發現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ANXUR1/2參與了對花粉管完整性的調控,因為缺失這兩個受體之後花粉管一萌發就提前發生爆炸,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雌方組織),雙受精無法完成。
  •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9-2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利用新近在細菌中發現的適應性免疫系統(CRISPR/Cas)特異識別病毒和外源DNA的特性,將該CRISPR切割系統引入植物,在植物中建立了這套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031推薦閱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王曉傑課題組在小麥條鏽菌致病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小麥耐旱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Cell:揭示精細胞存在廣泛的轉錄掃描機制
    2020年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精細胞(即精子)在成熟過程中開啟它們的大多數基因,而不是像通常那樣遵循它們的遺傳指令,而是在將DNA傳遞給下一代之前對它進行修復。
  • 發育基因為癌症研究帶來福音
    新華社電 德國和美國科學家日前聯合進行了一項研究,成功地發現了發育基因「RAD51」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特性機理。科學家說,由於該基因與遺傳行為及腫瘤形成具有密切關係,因此新成果有望為人類徵服癌症帶來幫助。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小穗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農業科學研究院何光華教授領銜的水稻生物學團隊在頂級植物學期刊《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了題為 「NONSTOP GLUMES 1 Encodes a C2H2 Zinc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草業學院:草坪草生理生態科研團隊在油菜素內酯調控植物耐鹽性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適當地提高BR水平或增強BR信號轉導有利於提高植物的耐鹽性,然而過量的BR與BR不足一樣對植物的耐鹽性不利。
  •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17   今日/總瀏覽:1/3945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遺傳發育所生長素調控植物向光性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植物向光性是經典的植物生物學問題。以前的研究表明藍光信號和生長素都是植物向光性反應所必需的,但是關於藍光信號如何整合到生長素途徑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發現,光信號途徑中的轉錄因子PIF4和PIF5是植物向光性反應的重要負調控因子。同時,PIF4和PIF5對生長素信號轉導也起著負向調控作用。
  •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微生物與植物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微生物與植物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1-12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大植物生長過程中將分泌高達21%的光合產物進入根際微域,它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營養來源,影響植物根際的組裝過程。幾十年來,很多研究揭示了根際微生物中的典型功能類群,如共生根瘤菌、菌根真菌以及致病菌作用植物生長、健康的機制,而根際微生物群落水平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過程鮮有報導,其主要難點在於根際微生物組成複雜、多樣,且與植物生長和健康密切相關,往往不是單個微生物種群。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明星受體」備受關注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開花植物進化出了花管粉受精現象,就是通過花粉管把不能運動的精子傳遞到胚珠中卵細胞。
  • The Plant Cell:植物所在「中國燈籠」進化發育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全新形態性狀(Morphological novelties)的起源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茄科酸漿屬(Physalis)植物具有全新花後結構——「中國燈籠」或膨大花萼症狀(ICS, inflated calyx syndrome),是花萼隨著漿果的生長發育而迅速膨大的結果。該創新性狀是如何起源和發育的呢?
  • 理論物理所電弱對稱破缺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電弱對稱破缺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9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舒菁課題組在上述問題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提出了通過新的對稱性(Maximal Symmetry)完美解釋電弱對稱性自發破缺的起源。
  • PNAS/iScience,清華大學黃善金組在花粉管形成中取得進展!
    2019年5月23日-24日兩天,來自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PNAS和i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植物花粉管中微絲形成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開花植物的花粉管生長是一種頂端生長方式,通過其頂端生長把兩個不能運動的精細胞輸送到胚珠進行雙受精。花粉管生長非常快速,幾十年來,國際上有很多研究組在探討花粉管快速頂端生長機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2月15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發育與生殖研究」領域「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上海松江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薛紅衛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揚州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