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2021-02-07 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中的麗燭衣屬。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真菌學》。新種 「雲南麗燭衣」 的野外生境照片被該雜誌用於本期封面。

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漫長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系統發育研究證明:蓮葉衣目為單系群,由球皿葉屬, 蓮葉衣屬和麗燭衣屬三個屬組成。還發現了雙色麗燭衣和雲南麗燭衣兩個新種。同時將多枝瑚屬中的溼地多枝瑚和中華多枝瑚合併到了麗燭衣屬中。該研究澄清了全球蓮葉衣目下三個屬的物種組成,及各屬、種間的系統進化關係。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報】昆明植物所等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2021-01-14 中國科學報 高雅麗 【字體:大 中 小】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我國有古語「名不正則言不順」,Pante等(2015)在綜述整合分類學研究時曾參考此諺語寫道「The first part of knowledge is getting the names right」。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 中科院物理所在二維硼實驗製備方面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室吳克輝研究組的博士生馮寶傑、鍾青在研究員吳克輝、副研究員陳嵐的指導下,率先利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
  • 中科院金屬所在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在線發表題為「可調層間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電化學電容儲能研究」論文,在提高電化學電容器體積能量密度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製備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和熱膨脹還原石墨烯的混合溶液,經過真空抽濾,得到片層間距可調節的複合石墨烯基薄膜。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科學網— 提出唇形科植物新分類系統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
  • 中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工作進展
    中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工作進展 2017-01-17 科學傳播局 【字體:大年度在深化改革、重大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大科研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以及2017年的重要工作思路。
  • 瓶爾小草科的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瓶爾小草科植物形態簡單,地上部分僅由一片葉組成,屬、種分類困難,不同學者的分類處理截然不同。基於經典分類學的研究結果,我國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院士曾將該科植物歸入到陰地蕨科(Botrychiaceae)、狹義瓶爾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s.s.)和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中。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程靚團隊長期從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了一系列針對重要RNA表觀遺傳修飾的高選擇、高靈敏、時空分辨的化學轉化、螢光標記的原理和方法。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鍵活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
  •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9-2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首先利用本氏煙注射表達系統,建立了高效的抗病毒sgRNA活性篩選體系,並在瞬時轉染植物及轉基因植物中同時證明,向植物中引入高效的CRISPR/Cas系統能夠有效地抑制BSCTV在寄主植物中的積累。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    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包括三白草科Saururace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和竹亞科Bambusoideae部分屬)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
  • 昆明植物所在PhytoKeys組織發表「中國植物多樣性」專輯
    對熱點地區的調查和研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利用和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多樣和特有的植物種類與境內眾多的熱點地區密切關聯。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聯合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研究所,以及貴陽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中南林業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在我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為主的區域,結合植物種質資源調查和採集,開展了植物多樣性的深度調查,並對該區域的新發現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Keys 以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國內外幾乎所有的標本館、植物志、野外採集手冊和文獻中,豆科都是按照三個亞科(或科)的分類系統來劃分的。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雲實亞科為並系類群,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作為單系分支嵌套在其中,傳統的三個亞科的分類系統受到了質疑。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與德出版機構合辦英文專業刊物
    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與德國Springer出版集團聯合主辦的全英文雙月學術期刊《應用天然產物》(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已於日前正式在線發表。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
  • 十足目對蝦總科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團隊在十足目對蝦總科高級階元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動物學領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儘管在經濟生產和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對蝦總科內的起源及系統發育關係一直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