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2-27 瀟湘晨報

自然環境中的光照強度通常在短時間內出現頻繁劇烈的波動,稱為波動光強。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

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根據光合電子傳遞模型,水-水循環的上調和光系統II活性的下調可減少光系統II到光系統I的電子傳遞,避免光系統I活性受到波動光強的損傷。但是,這兩個調控策略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作用目前關注較少。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色觀賞植物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示範團隊研究員張石寶研究組,近期針對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研究,獲得系列發現:山茶屬植物均通過水-水循環途徑避免光系統I在波動光強下受損,且水-水循環是一種比環式電子傳遞更高效的策略;七葉一枝花通過下調光系統II活性避免光系統I在波動光強下受損,在野生被子植物中發現光系統II活性的下調是適應波動光強的重要調控策略;高溫會加劇菸草未成熟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系統I損傷程度,但成熟葉片的光系統I活性對此較不敏感;波動光強下的光系統I活性受損程度主要受波動光強的弱光背景的影響,環式電子傳遞在波動光強下的激發程度主要受光系統I氧化還原態的調控。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BBA-Bioenergetics、Photosynthesis Research、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Plant Science等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1、2、3、4、5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光強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次生代謝實際上是植物在長期進化中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次生代謝產物的產生和變化比初生代謝產物與環境有著更強的相關性和對應性。對環境因子影響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探討,可以為某些具有重要藥用和經濟價值的次生代謝產物的高效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水稻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酶活性以及非光化學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
  • 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長距離信號傳導和碳-氮平衡調控新機制
    然而,人們對於植物如何實現地上部與根系之間協調的分子調控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研究還發現,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和氮吸收利用是受光強調控的,長距離移動的HY5蛋白整合了碳、氮代謝信號以維持植物整體在可變光照環境下的碳-氮動態平衡,保證植物生長發育的可塑性和環境適應性。
  • 遺傳發育所生長素調控植物向光性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植物向光性是經典的植物生物學問題。以前的研究表明藍光信號和生長素都是植物向光性反應所必需的,但是關於藍光信號如何整合到生長素途徑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發現,光信號途徑中的轉錄因子PIF4和PIF5是植物向光性反應的重要負調控因子。同時,PIF4和PIF5對生長素信號轉導也起著負向調控作用。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全球變暖正在導致一個較高的平均日間溫度,這在很多生物群系中的效應正在體現出來,那麼在植被生態系統中植物在光飽和條件下的淨光合速率(Anet)如何響應持續的日間溫度變化即其適應(馴化)程度及內在機制還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這個研究對於無論目前還是未來升溫情境下熱適應對植物功能的重要性是一個關鍵的知識空白,也限制著地球系統模型(ESM模型)的預測精度和實現程度。
  • 褪黑素和血清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昆明12月23日電(記者趙漢斌)褪黑素及其前體血清素是人、動物和植物中兩個高度保守的分子,它們在調控一系列生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3日來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消息,該園研究人員通過比較生理反應和轉錄組學分析,在褪黑素和血清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研究方面獲得了重要進展。褪黑素及其前體血清素由共同的前體——L-色氨酸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合成。此前,許多研究揭示它們參與調控植物特定生長發育或逆境響應過程,但其生理與分子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劉莉:喚醒植物體內的沉默基因
    尤其對植物而言,它的生長需要的自然環境是由一系列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造成的,其中乾旱、水淹、寒冷等非生物脅迫對植物的危害尤為嚴重。「植物不像動物一樣可以躲避、逃跑,它們自身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會產生某種機制並會將這種機制傳遞給它的子代,讓其世世代代更好地存活下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簡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劉莉說。
  • New Phytol:科學家植物色彩適應意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另一方面,有花植物的絢麗花朵以及與色彩有關的傳粉症候群理論也表明,植物能夠利用色彩作為吸引信號與訪花動物發生相互作用。然而,色彩作為植物防禦信號的研究直到本世紀初才得到應有的關注。例如,「障礙信號」假說認為「秋葉似火」是植物利用色彩向植食動物發出信號,彰顯自己強大的(化學)防禦潛力。儘管存在爭議,但目前已有不少證據支持這一假說。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次生壁是植物生長的物質基礎,影響生命活動的眾多生理過程。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
  • The Plant Cell:植物所在「中國燈籠」進化發育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全新形態性狀(Morphological novelties)的起源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茄科酸漿屬(Physalis)植物具有全新花後結構——「中國燈籠」或膨大花萼症狀(ICS, inflated calyx syndrome),是花萼隨著漿果的生長發育而迅速膨大的結果。該創新性狀是如何起源和發育的呢?
  • 氧電極應用-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背景資料:   景天酸代謝途徑(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途徑),指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乾旱及半乾旱地區的一些肉質植物(早發現在景天科植物)所具有的一種光合固定二氧化碳的附加途徑。
  • 植物所揭示果實成熟的轉錄後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果實成熟的轉錄後調控機制 2017-03-15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這一過程受到內外因素的共同調控,機制非常複雜。對果實成熟調控的有關機制開展研究,對於提高果實品質、優化貯藏保鮮技術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近年來,有關果實成熟的轉錄調控已有較多報導,鑑定到多個重要的轉錄因子,對它們的作用機制也進行了較多研究。然而,人們對果實成熟的轉錄後調控卻知之甚少。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漫長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微型生態系統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研究揭示「卡裡金」調控木本植物抗逆性作用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麗芳課題組研究發現一種植物源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卡裡金(Karrikins
  • 研究揭示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植物提取物分別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條件下調控瘤胃甲烷產生的微生物機制。這項成果對於合理利用植物提取物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甲烷排放調控劑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為近年來甲烷調控研究的熱點,與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對植物提取物產生的抗藥性更低,且使用後的動物產品中基本無殘留。為闡明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的微生物機理,飼料所研究人員將白藜蘆醇(一種植物多酚提取物)分別與高精料日糧和高粗料日糧在羊瘤胃液中連續培養24小時,隨後提取培養液中細菌和產甲烷古細菌的DNA,進行擴增子測序。
  • 中國科大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藍藻光合作用中,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長期未被認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長期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2月15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發育與生殖研究」領域「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上海松江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薛紅衛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揚州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