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進展,讓「光合作用」不再被「高溫」困擾,為應對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糧食安全生產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相關成果4月2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9-2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還發現高效靶位點的選取與靶位點序列所在基因的功能無直接關係。利用此方法培育抗病毒植物,並不必基於病毒基因功能的深入了解,簡單易行,通用性強。因此,該研究對培育抗DNA病毒作物具有指導意義。
-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研究取得進展,糧食安全或有新解決方案
該研究成果是提高植物光能利用效率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性進展,為糧食安全生產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作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重要複合體PSII的核心蛋白,D1對於高溫脅迫最為敏感,是PSII複合體內最容易受損和更新最快的蛋白。一旦PSII受到高溫傷害,在修復過程中,損傷的D1蛋白被新合成的D1所取代。葉綠體作為半自主性的細胞器,具有自己的基因組,編碼D1蛋白的葉綠體基因為psbA。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對亞洲和非洲的擔子地衣展開了系統分類學研究,通過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導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Cantharellales, Multiclavula)物種,實際上是隸屬於蓮葉衣目(Lepidostromatales)中的麗燭衣屬(Sulzbacheromyces)。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木通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有關學者對木通科科內族的劃分,並支持了拉氏藤族Lardizabaleae的單繫結構。首次在竹類植物中得到ITS和WAXY基因序列,通過序列分析和其它資料佐證,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為主要分布的筱竹複合群Thamnocalamus group分屬的新方案,對ITS和WAXY序列建立的系統樹,對於進一步論證筱竹屬群的系統學和地理起源均有重要價值。
-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朊病毒疾病主要是通過引入編碼朊病毒蛋白且攜帶致病突變的基因在小鼠機體中進行模擬的,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並沒有直接在人類朊病毒蛋白基因上進行致病突變的研究,而是將等效的基因引入到小鼠的朊病毒蛋白基因中,這種併發症就會導致一種錯誤摺疊蛋白的形成和傳播,而這是在人類疾病中並未發現的,從而就限制了科學家們對人類朊病毒疾病的理解。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自然環境中的光照強度通常在短時間內出現頻繁劇烈的波動,稱為波動光強。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根據光合電子傳遞模型,水-水循環的上調和光系統II活性的下調可減少光系統II到光系統I的電子傳遞,避免光系統I活性受到波動光強的損傷。
-
黎家、李傳友撰寫「植物激素研究進展」長篇中文綜述
中國科學家利用植物組織離體培養、以突變體為主導的分子遺傳學手段及以水稻農藝性狀為核心的植物激素研究策略, 在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生物合成及代謝、信號感知及傳導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較好地推動了植物激素的理論研究及生產應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植保學院: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組學團隊在赤黴病菌和小麥互作領域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病原真菌和寄主的孤兒蛋白在病害發生過程中的功能,闡明了其競爭互作機制,建立了病原真菌和寄主植物互作的新模式,為開發小麥赤黴病防控新策略打下重要基礎。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對花蜜和花色素重吸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的著名詩句就描述過花朵凋落和母體植株營養物質循環利用。花朵作為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是植物繁衍的重要資源投資。通常蟲媒傳粉的花朵往往具有大的花展示和生物量,並提供豐富的花蜜報酬、豔麗的色彩吸引傳粉動物為其傳粉。
-
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理解植物系統發育、植物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缺失、平移和倒位現象在水生植物中大量存在,這些現象發生的時期如何?對理解物種的系統發育的作用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撐。
-
New Phytologist:汪小凡等被子植物心皮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植物學國際知名雜誌New Phytologist在線刊登了生命科學學院汪小凡教授、黃雙全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xtra-gynoecial pollen-tube growth in apocarpous angiosperms is phylogenetically widespread and probably adaptive。」
-
恢復觸覺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科學家誘導幹細胞形成感覺中間神經元,在研究如何幫助癱瘓病人恢復觸覺方面取得新進展。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專家薩曼莎·巴特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誘導多能幹細胞中加入一種英文簡稱為BMP4的的骨形成蛋白和名為視黃酸的信號分子,得到混合在一起的兩種感覺中間神經元。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以對成熟體細胞「重編程」方式培育的幹細胞,分化潛力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Plant|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郭軍課題組在小麥條鏽菌致病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毛虎德課題組在小麥耐旱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李海峰課題組在小麥花發育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小麥條鏽菌致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課題組在小麥條銹病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
-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但由於海拔高、溫度低、植物種類相對單一等原因,高寒地區的草地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對氣候變化極度敏感。 科學家們發現,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青藏高原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幹珠扎布介紹,主要的變化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氣溫升高,另一個是降水波動變得更複雜,這給當地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氧化價態是化學中最常使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基礎。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
自清潔功能的高分子仿生表面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子的表面具有多級結構,表面粗糙結構的差異會導致水在其表面上完全不同的潤溼性,德國的巴斯洛特教授研究了上千種植物葉子的表面微結構[1],幾種典型植物葉子表面和其對水的潤溼性質如圖1。 在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材料學部課題、中國科學院和化學所創新項目的支持下,徐堅研究員課題組與江雷研究員、董金勇研究員合作,在高分子仿生表面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有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材料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