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2020-12-27 食品夥伴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恆定光與波動光條件下

水稻

的生長、光合生理和葉片解剖結構差異,發現光合電子傳遞、ATP合

酶活性

以及非光

化學

淬滅(熱耗散)的調控是水稻適應波動光的重要生理過程。該研究揭示了作物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為作物在大田條件下光能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和環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

 

  據周文彬研究員介紹,由於太陽角度改變、雲層運動、相鄰植物葉片遮擋以及葉片顫動等的影響,大田環境條件下光照強度通常處於頻繁的波動變化中(波動光)。目前有關大田作物對波動光的響應研究鮮有報導,特別是作物如何適應長期波動光的生理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短期和長期波動光處理水稻植株,發現長期波動光處理降低了水稻植株的株高和生長速率。短期波動光處理主要抑制光系統Ⅰ活性,而光系統Ⅱ由於受到非光化學淬滅的保護受影響較小。隨著波動光處理時間的延長,葉黃素循環組分玉米黃質大量積累,類囊體腔側的酸化程度增加,誘導較高的非光化學淬滅。長期波動光處理使光系統Ⅰ受體側限制增加,而非光化學淬滅的增加降低了光系統Ⅱ的效率,電子傳遞速率在光系統Ⅰ和Ⅱ均下降,表明長期波動光處理使兩者活性均受到抑制。進一步研究表明,長期波動光處理使氣孔開度減小,從而使氣孔導度下降,進一步限制了CO2的同化,最終導致水稻生長受到抑制。

  水稻適應長期波動光的光合生理調控機制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3653040/0/ja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弱藍光信號控制大豆赤黴素代謝和避蔭...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學及應用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隱花色素介導弱藍光信號調控赤黴素代謝和避蔭反應的分子機制,並為擴大大豆適應範圍及培育適合耐密抗倒高產大豆新品種提供了重要靶基因和育種新材料。相關研究成果於11月27日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研究水稻胚乳對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改良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自然環境中的光照強度通常在短時間內出現頻繁劇烈的波動,稱為波動光強。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根據光合電子傳遞模型,水-水循環的上調和光系統II活性的下調可減少光系統II到光系統I的電子傳遞,避免光系統I活性受到波動光強的損傷。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揭示線粒體分裂介導的水稻與稻瘟菌互作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A fungal effector targets a heat shock-dynamin protein complex to modulate mitochondrial
  • 揭示水稻主要光合電子傳遞蛋白OsFdI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該研究首次明確並揭示了水稻主要光合電子傳遞蛋白OsFdI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為闡明水稻不同鐵氧還蛋白(Ferredoxin,Fd)在調控光合電子向下遊代謝途徑分配的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  Fd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動物及微生物體內參與電子傳遞。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
  • Hortic Res |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蕉遺傳改良課題組揭示SBE2.3調控香蕉果實澱粉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有效調控澱粉代謝是提高軟、香、甜、糯等果實品質的關鍵。澱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 SBE)是參與澱粉合成的關鍵酶,其編碼基因為多基因家族,在香蕉果實發育與成熟過程中對澱粉合成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機制
    研究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機制 2015-11-04 中國科學報 李晨 【字體: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發現,微絲結合蛋白Villin2
  • 研究揭示調控番茄果實硬度形成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崔霞課題組克隆了番茄中果實硬度關鍵調控基因FIS1,並揭示了該基因在番茄果實硬度形成中的功能,解析了赤黴素通路介導的番茄果實硬度的調控機制,為改良果實硬度提供了新的位點和策略。
  •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在小麥赤黴病菌致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目前小麥赤黴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學防治,由於長期大量用藥,病原菌對常用殺菌劑如多菌靈等已經產生抗藥性。深入研究和了解病原菌致病相關蛋白的功能及其調控機制將有助於尋找新的殺菌劑靶標,對小麥赤黴病等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揭示水稻糖基轉移酶調控粒型與抗逆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院士研究組揭示了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重新定向,進而同時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與抗逆性的新機制。5月26日,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粒型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水稻產量經常遭受乾旱、高鹽和高溫等非生物脅迫的影響,如何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增強水稻抗逆性是對科研人員和育種工作者的挑戰課題。植物需不斷調整體內代謝流以適應不同發育時期和生長環境,但在作物中對此了解甚少。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揭示生物量和收穫指數對玉米產量...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聯合全國24個科研團隊,通過十餘年在全國玉米主產區40個試驗點的聯合試驗,闡明我國玉米生物量、收穫指數和產量的空間分布特徵,並揭示了不同玉米品種、不同生態區域以及不同產量水平下生物量和收穫指數對產量的貢獻率。
  • 研究揭示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植物提取物分別在高精料和高粗料條件下調控瘤胃甲烷產生的微生物機制。這項成果對於合理利用植物提取物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甲烷排放調控劑包括莫能菌素等抗生素,植物提取物成為近年來甲烷調控研究的熱點,與莫能菌素相比,瘤胃微生物對植物提取物產生的抗藥性更低,且使用後的動物產品中基本無殘留。為闡明植物提取物調控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的微生物機理,飼料所研究人員將白藜蘆醇(一種植物多酚提取物)分別與高精料日糧和高粗料日糧在羊瘤胃液中連續培養24小時,隨後提取培養液中細菌和產甲烷古細菌的DNA,進行擴增子測序。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躍進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合作,前期通過重離子誘變獲得一個轉錄因子調控的水稻脆稈突變體cef1,研究表明cef1的脆性是由轉錄因子OsMyb103L功能缺失造成的,通過調控纖維素合成來影響細胞壁結構(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15)。
  • 科學網—揭示細菌調控複合體感受木糖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態所
  • 鋅指蛋白與水稻發育、楊樹根系生長和抗旱性、光與擬南芥雄蕊伸長
    01 植物生長發育及調控 華南農業大學陳樂天/祝欽瀧團隊研究鑑定了一種新型CCCH型鋅指蛋白SAW1調節水稻中赤黴素的穩態和花葯的發育的分子機制。
  • 中國農業科學10項重大進展發布
    11月20日,「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辦,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論壇上發布了《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下稱「《報告》」)。張合成表示,「農業重大基礎研究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源動力,科學界普遍認為,沒有長期性、穩定性的基礎研究,就不可能出現突破性、顛覆性的創新成果。」